一所普通的鄉村小學——山東省鄆城縣黃崗小學,近年來以鄉村田園課程建設為抓手,在辦出有影響力的鄉村教育的同時,也讓愛國主義教育全方位、全過程融入田園課程建設之中。
開發田園課程,愛國主義教育添新翼
學校愛國主義教育是全方位的,具體落實靠的是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綜合實施。其中,課程建設應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黃崗小學的課程建設不僅充分利用鄉土和田園資源豐富了課堂教學,而且讓愛國主義教育伴隨課程開發厚植在鄉村大地。
小玉米,大設計。學校去年在百果園內種植了不少玉米,整個過程從種植到管理都是學生完成。玉米長勢喜人,大獲豐收後被學生掰下來堆放在校園裡。他們圍坐在玉米堆周圍說啊笑啊,這些棒槌一般的玉米很快成為學生手中的玩具,搭房子、壘家園、建城堡……一個個玉米建築就這樣搭建起來,他們又開始比賽誰做得最漂亮。藉助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機,學生用豐收的玉米做元素,製作方案、設計造型、擺放玉米、懸掛國旗……整個過程,學生精心準備,忙而有序。終於,一場別開生面的慶祝儀式開始了。全體學生進入程序——正中間是一個用玉米擺放而成的「心」形圖案,圖案裡是「1949-2019」數字,兩面是用玉米擺出的「我愛中國」四個大字,前面是四個學生手持國旗莊嚴站立,還有數十名學生擺出「中國」字造型,其餘學生圍在四周,在國歌高唱中愛國情懷油然而生。
一次平常的收玉米活動,演變成一場愛國主義教育的盛宴,讓人驚喜。
小葫蘆,大情懷。《七彩葫蘆課程》是黃崗小學精品課程之一,分為十個章節,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多個章節就融入了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賞葫蘆》章節有「葫蘆架下講革命英烈故事比賽」,《畫葫蘆》章節有「巧手頌黨恩畫葫蘆比賽」,《寫葫蘆》章節有「搜集並書寫關於葫蘆的革命故事」要求。其中「三隻葫蘆渡黃河」的故事就頗受學生歡迎。故事說的是當年劉鄧大軍要在鄆城渡黃河,挺進大別山。渡黃河需要黃河防線圖,為了將國民黨的黃河防線圖儘快送到劉鄧大軍手中,當地一位地下黨員腰部綁上兩個葫蘆,背部掛著一個葫蘆,利用三隻葫蘆,黑夜渡過黃河,把情報送到劉鄧大軍手中,幫助劉鄧大軍一舉殲敵。
當地鄉村葫蘆館也有很多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葫蘆館分別呈現十二生肖、二十四節氣等,還有「文明少年」「一帶一路」和「陽光路上」等展區,特別是「陽光路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葫蘆展示出來,學生在畫、寫、說的過程中愛國、愛黨的情懷油然而生。
小泥巴,大手筆。《黃河少年愛泥巴》同樣是學校的精品課程。該課程以講故事的方式展開,情節曲折、故事生動、妙趣橫生。書裡同樣有很多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尋找紅膠泥有對老黨員的採訪,製作泥巴原料有聘請老黨員幫忙。泥巴課分為不同的教育主題,有捏老紅軍戰士、捏雷鋒像、捏四大發明等。在學校的鄉村泥巴館內還有很多關於學生思想教育的內容,如「我愛學校」「我愛家鄉」「我愛祖國」等,這些展區內都是相關的泥巴藝術品,學生經常進來觀看,不知不覺中就增添了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
拓寬田園課程,愛國主義教育注新能
田園小舞臺,深情頌黨恩。在黃崗小學校園內田園正中間,有一個直徑6米的圓形小舞臺,看上去像一面躺著的石鼓,鼓面是黃色的,周圍是紅色的,特別漂亮。這面石鼓作為學生的展示臺,不僅僅供學生個人表演,還有許多集體活動都在這裡舉行。其中,唱紅色歌曲、講革命故事、朗誦愛國詩歌是演出的主要內容,這裡還會經常舉辦各類以愛國主義為專題的展示活動。
鵝蛋送給退伍老軍人。當初評選田園學校「十大景點」,誰也沒有想到學校的動物園會獲得第一名。學生特別喜愛小動物,他們會經常來這裡餵養和觀賞。動物園內的兩隻大白鵝與學生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它們似乎也特別賣力,一個春天下了70多個鵝蛋,足足裝滿了幾個盆。學生會經常討論這些鵝蛋該送給誰,經過少先大隊商議後一致決定,把鵝蛋送給村裡退伍的老軍人,因為他們曾為國家流血出汗,作出了貢獻,應該向他們學習。送完鵝蛋回來,有幾個學生還說長大後去當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手握鋼槍,保家衛國……
貧困戶吃上了免費蔬菜。學校一年四季都有蔬菜種植,春天的油菜菠菜、夏天的黃瓜辣椒、秋天的白菜蘿蔔、冬天的蓮藕山藥……種植蔬菜讓學生得到了勞動鍛鍊,學到了科學知識,也為他們表達愛心提供了機遇。每次收穫完畢,把最好、最新鮮的蔬菜送給村子裡的貧困戶是很平常的事情。村裡幾乎每個貧困家庭都吃過學生送去的蔬菜。在獲得村民高度評價的同時,村委會的幹部也給予了表揚,他們還給學生發放了「愛心少年」「最美鄉村少年」等獎狀和證書。
推進田園課程,愛國主義教育加新力
田園情景劇,讓思想品德課教學有了新模式。去年5月16日,一場特殊的情景劇表演在黃崗小學操場上演。這場名為《流浪貓的故事》的情景劇,演員和觀眾都是黃崗小學的學生,而腳本內容就來自於發生在田園學校的一個真實故事。
學校田園圖形中間有一個睡蓮池,裡面有學生養的金魚。一隻流浪貓也會和學生一樣經常到那裡,有時垂涎欲滴地看著水池內的魚兒,這時學生會把流浪貓趕跑。一天,流浪貓淹死在睡蓮池內,學生以為是流浪貓偷吃金魚被淹死的,後來看了監控才發現:這隻流浪貓是為了自己的「小貓」才去抓魚的。當時看監控的幾個學生都哭了……學校就根據這個故事改編成了情景劇《流浪貓的故事》。情景劇還根據當下的幸福生活與伊拉克、敘利亞等流浪難民的悲慘命運對比,讓學生明白不僅要感恩母親,更要感恩祖國,只有國家強大了,才能讓我們擁有幸福的家。
此外,學校還根據真實故事編排了《牛糞的心靈是美的》勞動情景劇,《可憐又可恨的的鴨子》防校園欺凌情景劇,《我們要做「四德」人》文明做人情景劇,用創新的思政教育模式開展廣泛的教育活動。
「紅領巾唱響美麗鄉村」,鄉村裡吹起一股溫暖春風。鄉村田園學校的教育資源和活動開展不能僅局限於校園內,學校要為鄉村振興服務,於是就有了「紅領巾唱響美麗鄉村」大型活動。黃崗小學精心編排了《清潔家園當標兵》《感謝黨的富民好政策》等快板,《我要去喊爺爺奶奶》《三隻葫蘆過黃河》等故事,《唱支山歌給黨聽》《我和我的祖國》等許多愛國主義歌曲,學生利用節假日在轄區內的各個村莊輪流表演,吸引了許許多多的村民觀看。
夯實田園課程,愛國主義教育添保障
課程建設離不開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黨性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黨建工作一定要走在前。
12份入黨申請書。前幾年由於種種原因,黃崗小學的黨建工作一直開展得不好。伴隨著田園課程開發,學校及時融入黨性教育,通過各種活動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在課程設計之初就提出了要把愛黨、愛國家、愛社會主義教育內容添加到田園課程建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門類。不管是理論灌輸還是故事展現,又或是活動開展,在潛移默化中,教師的自覺性越來越高,同時由于田園課程的開發,學校辦學品質逐漸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也逐漸增強。他們發現,課程開發離不開黨建,而黨建更能促進自己成長,於是他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最近一年多就有12位教師寫了入黨申請書。
學校成立了黨支部。要求入黨的教師越來越多,學校就把教師組織起來,集體上黨課。有時候也讓教師參加全鎮的黨組織活動,這樣一來教師的熱情更高了。嚴格自我要求、不斷自我提升成為學校的主流風氣,學校成了遠近聞名的黨性教育示範窗口,也建起了黃崗小學黨支部,並把附近小學的黨員一同納入進來。學校定期開展黨組織活動,很多都是聚焦課程建設的。
可以說,田園課程的開發,很好地促進了學校黨建工作的開展,不僅落實了學生的勞動教育,也讓愛國主義教育全方位促進了師生的發展。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鄆城縣黃崗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0年08月19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