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下連年虧損的日本半導體業務,這家中國企業是怎麼想的?

2020-12-17 只說數碼科技

昨天,相信大家都被一則消息刷屏了,因為一家中國企業買下了一家日本巨頭的半導體業務。這家中國公司是臺灣的新唐科技,而日本企業則是松下。

松下把自己連年虧損的半導體業務賣給了新唐科技,價格未知,但估計不會很便宜,畢竟半導體都很值錢。當然值得一提的新唐科技其實是臺灣華邦電子旗下的公司,新唐科技2008年從華邦電子拆分和獨立。

當然,很多人看到的是背後的意義,畢竟松下半導體業務曾排名全球前10大半導體公司的,這次居然被一家中國企業,意義非凡,代表著日本半導體時代的結束,甚至代表著中國半導體時代的來臨,畢竟這一兩年都在半導體開始發生第三次轉移了,目的的就是中國。

也有人看到的是為何中國企業要接盤連年虧損的半導體業務,新唐科技到底是怎麼想的?

首先,要說一說的是,新唐背後的華邦電子可是很有實力的,是一家有著集成電路的設計、製造、封裝和測試所有環節的 IDM 企業。這樣大家可能就比較好理解了,如果大家理解為華邦接盤松下,那可是能夠發揮很大作用的。

松下半導體(PSCS),旗下有2000多員工,還有廠房、技術,這樣收購完之後,相當於華邦(新唐)的能力將大大增加,技術實力方面也將大大提高。

另外別看松下的半導體是虧損的,但松下在影像感測技術、微控制器技術、半導體組件技術方面,都是相對領先的,而這些業務是華邦(新唐)之前不曾涉及到的,那麼在接盤松下的這些來務之後,也將大大的拓展自身的業務範圍。

尤其目前在汽車半導體、工業自動化的增長趨勢之下,松下的這些業務還是很有前景的,所以新唐表示,這些為新唐在產業成長方面打造有利的戰略位置。

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則事件是怎麼看的?我覺得如果接手過來把這些業務做強做大,那就有點搞笑了,又上演一出日本企業虧損的業務,被中國企業一接手就活了的新劇本了!

相關焦點

  • 東芝想把電視業務也賣了籌錢,半導體業務競購再起波瀾
    ,東芝有意出售電視部門來填補核電業務投資失敗所帶來的虧損。東芝正在考慮將負責電視業務的子公司「東芝映像 solution 」出售,中國海信集團與土耳其 Vestel 公司對此表現出了興趣。據《日經新聞》報導東芝在 1960 年推出了日本第一臺彩色電視,「REGZA」是旗下電視機品牌。在中韓品牌的攻勢下,東芝電視業務業績每況愈下。 2015 年被爆出假帳醜聞後,東芝全面撤出海外市場,僅在日本國內市場保留了電視業務, 2016 年三季度銷售額為 279 億日元,同比減少 42%,全年虧損可能達到 105 億日元。
  • 正式躋身百年老店行列 松下卻幾乎賣光了半導體業務
    松下在日本地位相當於華為在中國的地位。和華為清理34+員工一樣,松下旗下多個部門的員工可能無法參加母公司2017年的100周年慶賀儀式了。日媒報導稱,由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創辦,日本最大的跨國企業松下集團,計劃對多部門裁員,並出售液晶面板生產線和半導體業務股份。
  • 曾一年虧損近萬億日元 東芝要賣掉筆記本業務
    投資失敗、做假帳被罰,曾一年虧損近萬億日元,「筆記本電腦之父」黯然離場  在賣掉了家電、醫療、半導體等業務後,這次,東芝要賣掉筆記本業務了。  雖然對於現在的消費者來說,市面上鮮有東芝筆記本產品出現,但實際上,世界上首臺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的締造者正是東芝。
  • 案例分析丨東芝收購案塵埃落定 日本半導體敗局已定?
    持續一年多的東芝半導體收購案終於塵埃落定。9月20日,由美國貝恩資本主導的「日美韓聯合體」 最終以2兆日元成交價完成對東芝半導體快閃記憶體部門的收購。日本半導體產業自1986年達到巔峰之後市場份額開始急劇下滑,如今東芝斷臂出售半導體業務意味著日本唯一躋身世界前十的半導體企業就此消失,日本半導體產業是否敗局已定?
  • 斥資87億研發光刻機,這家日本半導體巨頭,僅次於荷蘭ASML
    但是相比之下,晶片的生產環節顯得尤為關鍵,因為就算設計和封測技術再怎麼高超,生產不出來晶片也是白搭。在目前的半導體市場中,來自於中國臺灣的臺積電掌握著最為領先的晶片生產技術,它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臺積電的實力這麼強大?
  • 臺積電這家卡脖子企業 如何起於中國臺灣省
    這家工廠,是被華為、蘋果、高通、英偉達、AMD等晶片設計大佬集體下單的頂級製造商;這家工廠,不僅2020年Q1利潤是華為的兩倍,平均毛利率長年保持在40%以上。究其地位,彭博給它這樣一句評價——「鳥瞰整個半導體產業鏈」。
  • 日本家電質量口碑這麼好,為何日企要紛紛拋售家電業務?
    到2016年,聯想又以13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合資公司90%的股份。2017年11月聯想又宣布收購另外一家日本老牌PC廠商富士通個人業務 51%的股權。為什麼日本企業要紛紛拋售自己的家電業務給中國公司呢?目前國內的主流觀點認為:日本大型製造企業盛極而衰,普遍患上了制度僵化,體系臃腫的大企業病。加上過度崇拜技術,創新的節奏太慢。
  • 東芝玩核電坑慘PC相關業務,超400億元人民幣虧損如何填平?
    jsuednc東芝稱公司核電業務將計入63億美元減記,原因是美國項目成本超支,但由於一位舉報人警告稱該公司核電業務子公司可能存在不當行為,東芝推遲了發布正式業績的時間。作為代表日本的大企業東芝目前陷入了異常事態,根據調查結果,公司的業績有可能被大幅度修改。jsuednc因而,董事長志賀重範將於15日引咎辭職。
  • 日本電子業轉型的東芝之困:多年虧損,後有強敵
    2006年花費54億美元收購核電技術企業西屋公司,可以說是東芝如今巨額虧損、斷臂求生的導火索。掙扎11年,東芝的困局依然未解甚至變本加厲。原有產業體系受到國內老齡化和國外低成本的衝擊,在人們眼中「失去的20年」,日本電子企業轉型之路猶如東芝,盛世後陷在警報長鳴的危機裡。
  • 日本政府干預郭臺銘收購東芝半導體業務 擔心技術流向中國
    參考消息網6月16日報導 日媒稱,臺灣鴻海會長郭臺銘表示,日本經濟產業省在東芝公司出售半導體存儲器項目上進行幹預,日本擔心技術外流到中國。郭臺銘對經濟產業省的幹預予以抨擊,尖端技術研發將繼續在日本進行,根本不會外流。
  • 東芝電視業務被中國企業收購,日本網友感嘆「比內馬爾還便宜」……
    轉讓完成後,海信將享有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服務等一攬子業務,並擁有東芝電視全球40年品牌授權。東芝擁有著142年的歷史,1960年東芝生產了日本第一臺彩電顯像管電視機,被認為是日本的「彩電之父」。長期以來,電視機是東芝主打業務。但是在與價格低廉且發展迅速的中國、韓國企業的競爭中失利,2015年決定退出海外市場。出售資產填補虧損已成為東芝的習慣。因財務造假深陷虧損,以及美核電業務的巨額虧損,為了緩解虧損,東芝壯士斷腕,剝離眾多業務。
  • 日本小林製藥收購中國虧損藥企 正式進軍中國
    小林製藥雖然在中國製藥界名氣並不是很大,但是隨著這幾年出國代購熱的出現,其在中國名氣盛隆,很多產品被中國消費者追捧為「神藥」,現在其通過併購一家虧損藥企正式進軍中國,並將在華總部設在上海,其主打的退熱貼、液體創可貼等能否在競爭激烈的當下拿下市場份額?3月29日,日本小林製藥發布關於收購中國藥企及在華成立總公司的公告。
  • 日本和韓國在半導體上大戰了60年,我們中國能借鑑多少經驗值?
    日本、韓國,這一對昨日和今日的半導體霸主,數十年來頻頻交鋒,但這一次無疑是最為嚴重的。作為它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我們中國也正走在半導體強國的路上,它們的過去和現在的種種對我們又會有著什麼樣的啟迪呢?隨後兩年,盛田昭夫將公司商標改名為「SONY」,造就了一代消費電子宗師級企業。1959年,SONY出口美國的收音機便已達到了400萬臺,1965年更是飆升至2400萬臺,一時之間,Made In Japan名聲大噪。SONY收音機,這是日本在半導體產業上的首次嘗試。
  • 全球半導體企業15強洗牌!阿斯麥無緣榜首,這家國產巨頭很可惜
    半導體企業洗牌在相關機構發布的國際半導體前15強的名單中,中國企業居然沒有一個能夠上榜,這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但這更加明確了我們自主研發的決心,而在整個榜單之中,日本已擁有八家企業上榜。人口不足兩千萬的荷蘭憑藉先域以及阿斯麥成功上榜,其中荷蘭的阿斯麥就憑藉在光刻機設備上的優勢,成為了亞軍。
  • 過去15年買下「中國網際網路半壁江山」,它是怎麼做到的?-虎嗅網
    在中國,紅杉資本以「買下網際網路半壁江山」著稱,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今日頭條、美團、滴滴、大疆……這些企業都在紅杉資本的投資名單裡,其投資眼光之狠辣很容易讓人忽略,這家風投公司 2005 年才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迄今也不過 15 年。
  • 一個企業,歷經兩代人,從門外漢到行業霸主,靠的是什麼?
    這家企業最早只是一個小商會,販賣乾魚、蔬菜、水果到中國。60年代涉足製糖、織布、化肥等領域,1969年開始生產黑白電視,1974年涉足半導體行業,歷經40年的發展,到2017年,它終結了英特爾25年的霸主地位,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同時,它還超過蘋果,成為全球最賺錢的企業。
  • 日本半導體轉型成功了?其發展歷程給了中國四個警示!
    全球半導體產業 1950s 起源於美國,於 1970s-1980s 完成了第一次由美國到日本的產業轉移。在產業轉移期間日本由政府牽頭,企業和研究機構共同協力取得了巨大的技術成果,在成本和技術的優勢下,日本企業藉機迅速成長擴張,到 1990 年日本已佔據全球存儲晶片超過 50%的市場份額,在全球十大半導體企業中佔據了六個席位。
  • 日本造船業未交貨訂單創10年新低 企業「抱團」自救
    據《日本經濟新聞》12月11日報導,日本船舶出口組合的統計顯示,日本造船企業10月的未交貨訂單僅約為2千萬噸,和2008年的7千萬噸相比,呈現減少傾向。同時,該國整個行業只能確保到1.5年後的工作量。報導稱,「缺少訂單」給日本造船行業帶來混亂。
  • 虧損1.3億!半導體封測龍頭有著怎樣的無奈?
    來源:星空財富文/星空下的大橙子1987年,世界上第一家晶片代工企業臺積電在新竹成立。30多年過去了,這家業界巨掣掌握著全球晶片代工市場52%的份額(據iFind數據),拿下了蘋果、華為等廠商幾乎全部高端製程(16nm及以下)訂單。
  • 搞死了日本龍頭企業,這個鍋,中國背得好!
    據媒體透露,自2005年以來,東芝將業務主要集中在核電與半導體兩個領域,正是核電上的失敗,導致東芝陷入如今的泥潭。2006年1月,東芝以54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核電技術企業西屋公司。「這已經為今天埋下了伏筆」,陳言稱,2011年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後,各國企業已經很難從核電業務中賺錢了,德國西門子更是宣布退出核電領域。「這一決策錯誤,讓東芝很快倒下了。」然而決策上的失誤還不是最致命的,其後媒體曝出的「假帳門」事件才是壓死東芝公司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