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同事的孩子,今年剛參加完高考。等待成績公布的階段本來就頗為難熬,但孩子的狀態,讓同事平添了幾分無名之火——孩子對什麼都無所謂。問孩子想上哪個學校,答「無所謂,你們覺得哪個好就哪個好」;問孩子是否願意出國,答「無所謂,你們說行就行。」唯一能提起孩子興趣的,可能就是電子遊戲了。
這個同事是北大畢業生,當年也是家鄉的狀元,他愛人也是重點大學畢業生。孩子如此佛性,讓他感到了代際差別撲面而來。聽到同事的描述,我也受到了不小的觸動。這顯然不是個別情況,尤其在城市裡是十分普遍的。我鄰居家有一個男孩,大概十五六歲,他們一家人去海南旅遊,結果他連旅遊都不願意去,一個人守在家裡,每天吃全是點外賣,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宅在家裡打遊戲。因為疫情,他們家人滯留在海南四個月,這個孩子也就是這種狀態生活了4個月,不過,他一個人宅在家裡幾個月倒是也沒覺得煩躁。
我想到了日本傳過來的一些新詞:比如食草男,平成廢柴,無欲望社會等等。這些詞的背後,暗含著日本社會對其年輕人如此狀態的深深憂慮。我原以為這是發達經濟體的煩惱,但現在看,很多中國年輕一代正在提前進入這種狀態。日本社會精英視之為當前日本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日本少子化,社會缺乏奮鬥精神,內需疲軟等一系列對國家來說堪稱生死攸關的挑戰,無不與年輕人的這種人生觀有關。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和日本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如果任由這種精神狀態在中國下一代年輕人中蔓延,它對國家發展所產生的負面作用,只會比日本更強,將造成我們更難以承受的後果。
中國搞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物慾橫流」「拜金主義」一直是輿論重點批判的對象。對此的警惕和擔心,顯然是有道理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太多的社會問題,甚至嚴重的犯罪,都源於此。但萬事萬物都是辯證的相對的。當我們在批判「物慾橫流」的時候,是否想到了「無欲則剛」可能更不準確,實際上往往是「無欲則弱」呢?
人是生物,有欲望是絕對的。關鍵是怎麼與欲望共處。欲望可能是洪水猛獸,但洪水用好了可以發電,猛獸關在籠子裡就不至危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欲望是推動人類發展的發動機,但千百年來,欲望被清高的知識分子給妖魔化了,一直遭受著過度的批判和防範。所謂「滅人慾存天理」是不可能徹底的,要真是那樣,人類也就滅亡了。在我個人看來,無欲望社會,比「物慾橫流」的社會,更令人憂慮。可能有人會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我堅持這一點。
日本精英為何如此憂慮,因為他們看到,推動社會發展的發動機正在慢慢熄火,這麼多年輕人連旅遊都不願去,連性愛都提不起興趣,這對人類作為一個需要繁衍生息的物種來說,是多麼可怕的病症!還有一個問題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各種便利條件,正在不斷強化、鼓勵這種傾向。
我在中國看到了類似的情況,同感憂慮。我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但至少引起相關各方足夠的重視,是解決問題或者說消除隱患的第一步。不過,我也希望這只是我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