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1 11:25 | 溫州都市報
「當時就是想知道錢用哪兒去了,能省的地方省點下來。」陳堃甫1969年的一個閃念,近半個世紀後,變成了一部溫州普通居民家庭生活的「史書」。
陳堃甫和陳淑華夫妻倆從1969年6月開始記帳,事無巨細,只要涉及家庭收入開支的都記下來,至今已寫下22本、近百萬字的「家用帳」。這些帳本見證了近半個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時代留下的真實烙印。
20世紀70年代
每月買50多公斤煤球
陳堃甫是杭州人,陳淑華是溫州人,他們今年分別為92歲、85歲,家住鹿城區黎明僑村。陳堃甫在原溫州港務管理局等多家單位工作過,陳淑華曾是他的同事。兩人1954年結婚,記「家用帳」的初衷就是因為收入少、日子過得緊,想知道錢用哪兒去了,以此節約家庭開支。
陳堃甫是主要記帳人,他在每一本筆記本上畫出表格,標出日期、用途、金額等,並把不同的開支分門別類,每個月做月度結算。令他頗為自豪的是,記帳後他們家從來沒覺得錢不夠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陳堃甫家一天的開支一般不超過10元,而且支出基本與食物有關。其中,每個月花在購買煤球上的錢可不少。那時,他們住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做飯靠煤球爐,每次煤球快用完時,就買一批過來,一買就是50多公斤。
「180斤煤球4.59元」,僅從1978年的帳本來看,基本每月都有一筆類似的煤球支出。而當時百雀羚護膚霜價格是0.6元一盒,電影票是0.12元一張,豬肚是0.6元一公斤。
陳淑華說,現在煤球爐、煤球早已成了歷史,家家都用上了燃氣灶或管道天然氣,前幾年她家還買了一個2000多元的智能電飯煲。和以前相比,廚房設施好多了,環境也乾淨多了。
20世紀80年代
從上海買回一臺金星牌彩電
1978年,上海電視機廠從日本引進全國第一條彩電生產線。1982年10月,這條彩電生產線正式竣工投產,生產曾聞名全國的金星牌彩電。
陳家1982年的「家用帳」上有這樣一筆支出:「賣三洋電視機370元,取出家用610元,金星彩電980元。」
陳堃甫說,這筆開支的去處是請上海的朋友代購一臺金星牌彩電。這臺彩電後來走水路從上海到溫州,到家那天,他們把電視機放在自家門口,街坊鄰居都過來看新鮮,很是熱鬧。
這臺彩電陪伴了陳堃甫一家近8年時間,直至1990年6月,他們花了3800元置換了一臺更大的彩電。
20世紀90年代
坐上義大利品牌的計程車
這些帳本同樣記錄了溫州人出行方式的變化。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自行車是溫州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那時陳家的「家用帳」上隔段時間就有「修車補胎」的記錄;到20世紀80年代末,「三輪」或「車力」這兩個詞頻繁出現在「家用帳」上。陳堃甫說,那些年頭有時出門辦事會乘坐人力三輪車,「車力」也是三輪車的意思;到20世紀90年代初,陳家的「家用帳」上第一次出現有關計程車的記錄:「1991年8月29日,計程車三輪8元至阿飛阿力家」。
菲亞特,幾乎是溫州第一代計程車代名詞。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溫州人張朝榮抓住商機,在溫成立一家計程車公司,並投放了9輛從上海購買的義大利菲亞特汽車,深受市民歡迎。當時溫州人習慣把菲亞特稱作「5塊頭」,據說是因在市區通行一般收費5元而得名。
1998年5月13日,陳家的「家用帳」上有筆「5塊頭」的開支。「我們在報紙上看到溫州大橋快要通車了,就坐計程車去看一看。」陳堃甫回憶,第一眼見到氣勢恢宏的溫州大橋,感覺頗有上海南浦大橋的神韻。當年5月26日,溫州大橋正式建成通車,這是當時全國最長的公路橋。
21世紀
90歲嘗試網購,坐遊輪去國外玩
今年3月17日,「家用帳」有一筆89元的開支,陳堃甫在備註當中註明「網購」。他說,這是家裡的保溫瓶壞了,小女兒亞青幫他在網上買了個新的。
這不是兩位老人第一次接觸網購。兩年前,他們就開始讓女兒幫忙網購衣服、牛奶等。「孩子們這幾年常勸我們,不要自己跑出去買東西,現在網購方便,要買什麼直接網上買就好了。」陳堃甫說,他們不會具體操作,都是由女兒打開網頁,他們來挑東西。
「這樣買東西,以前是想也想不到。」陳淑華笑著說。
旅遊是陳堃甫、陳淑華的愛好。1998年10月,陳堃甫隨旅行團去了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這是他第一次出國遊。進入21世紀,旅遊的機會更多了,甚至在他90歲高齡時,還和妻子一起坐遊輪去了韓國。
每次出行,陳堃甫都會帶回一本手寫的日記本,裡面記錄旅途的感受。「雖然現在我90多歲了,但有機會還是想出去走走、看看。這一切都要感謝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我們也沒機會走出國門看外面的世界。」
陳堃甫還算過近50年自家收入的變化:「其他收入不算,僅現在的退休工資和五六十年前的工資相比,就漲了100多倍,這一點我們國家很了不起!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陳堃甫說,「家用帳」他們還會一直記下去,而且他們有個最大的心願,希望這些帳本能好好保存下來,讓更多的人看看以前的生活是怎樣的,是怎麼一天天變好的。
溫州博物館館長王亦武說,像陳堃甫一家這樣堅持多年記錄生活收入開支的家庭非常難得,而且這些帳本也很有價值,對研究幾十年來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市民生活變化都有幫助。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很鮮活的文本。如果今後有機會,希望老人把這些帳本捐贈給博物館。
兩位「樂天派」老人的日常
陳堃甫、陳淑華兩位老人的生活,除了「家用帳」上柴米油鹽的平淡,還有很多有滋有味的趣事。其實,他們可以說是典型的樂天派,非常擅長在生活中找樂子。
自掏腰包請人陪唱卡拉OK
陳堃甫愛好唱卡拉OK,他在家裝了一套卡拉OK系統,在客廳就能對著電視唱卡拉OK。用他自己的話說:「高興時打開唱,煩惱時也打開唱,一次能唱一兩個小時。」有時候,一個人在家唱不過癮,他還會自掏腰包請親友去KTV亮亮嗓子。
這麼多年,陳堃甫還整理出了一張自己會唱的歌單,包括《渴望》《瀏陽河》《祝福》等共70多首歌。
退休後愛到證券交易所「上班」
退休之後,陳堃甫開始接觸炒股,至今已是20多年的老股民,每周周一到周五,他固定的「工作」就是去證券公司報到。
「我可能是溫州年齡最大的股民了,每天去證券公司跟上班一樣。」陳堃甫哈哈大笑說,他現在把炒股當做晚年生活的精神寄託,而且也是一種鍛鍊方式,每天從家裡走路出發,然後坐公交,再下車走路,除了周末外,一天兩趟。
陳堃甫說:「現在我們夫妻倆都一把年紀了,高高興興的,每一天都是賺的。2012年的時候,我跟老伴立了一個目標,要一起再過10年,現在也快到了。等時間到了,我們再立一個新目標!」
交給老伴記帳提升記憶力
最近幾年,兩位老人生活的一個變化是,三年前,陳堃甫把記帳的事情交給了陳淑華。過去這些帳本一直是由陳堃甫統計、記錄的。
陳堃甫說,前幾年老伴兒的記憶力變差了,他把記帳的事情交給她,主要還是讓她能夠趁此機會多動動大腦,減緩記憶力衰退的過程,從這幾年的效果來看,還不錯。
陳堃甫說,「現在我們夫妻倆都一把年紀了,高高興興的,每一天都是賺的。2012年的時候,我跟老伴兒立了一個目標,要一起再過10年,現在也快到了。等時間到了,我們再立一個新目標!」
(原標題《1969年至今,兩位老人用22本「家用帳」記下溫州50載春秋》。實習編輯 吳昱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