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溫州老人用22本「家用帳」記下溫州50載春秋

2020-12-13 浙報融媒體

2018-04-11 11:25 | 溫州都市報

「當時就是想知道錢用哪兒去了,能省的地方省點下來。」陳堃甫1969年的一個閃念,近半個世紀後,變成了一部溫州普通居民家庭生活的「史書」。

陳堃甫和陳淑華夫妻倆從1969年6月開始記帳,事無巨細,只要涉及家庭收入開支的都記下來,至今已寫下22本、近百萬字的「家用帳」。這些帳本見證了近半個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時代留下的真實烙印。

20世紀70年代

每月買50多公斤煤球

陳堃甫是杭州人,陳淑華是溫州人,他們今年分別為92歲、85歲,家住鹿城區黎明僑村。陳堃甫在原溫州港務管理局等多家單位工作過,陳淑華曾是他的同事。兩人1954年結婚,記「家用帳」的初衷就是因為收入少、日子過得緊,想知道錢用哪兒去了,以此節約家庭開支。

陳堃甫是主要記帳人,他在每一本筆記本上畫出表格,標出日期、用途、金額等,並把不同的開支分門別類,每個月做月度結算。令他頗為自豪的是,記帳後他們家從來沒覺得錢不夠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陳堃甫家一天的開支一般不超過10元,而且支出基本與食物有關。其中,每個月花在購買煤球上的錢可不少。那時,他們住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做飯靠煤球爐,每次煤球快用完時,就買一批過來,一買就是50多公斤。

「180斤煤球4.59元」,僅從1978年的帳本來看,基本每月都有一筆類似的煤球支出。而當時百雀羚護膚霜價格是0.6元一盒,電影票是0.12元一張,豬肚是0.6元一公斤。

陳淑華說,現在煤球爐、煤球早已成了歷史,家家都用上了燃氣灶或管道天然氣,前幾年她家還買了一個2000多元的智能電飯煲。和以前相比,廚房設施好多了,環境也乾淨多了。

20世紀80年代

從上海買回一臺金星牌彩電

1978年,上海電視機廠從日本引進全國第一條彩電生產線。1982年10月,這條彩電生產線正式竣工投產,生產曾聞名全國的金星牌彩電。

陳家1982年的「家用帳」上有這樣一筆支出:「賣三洋電視機370元,取出家用610元,金星彩電980元。」

陳堃甫說,這筆開支的去處是請上海的朋友代購一臺金星牌彩電。這臺彩電後來走水路從上海到溫州,到家那天,他們把電視機放在自家門口,街坊鄰居都過來看新鮮,很是熱鬧。

這臺彩電陪伴了陳堃甫一家近8年時間,直至1990年6月,他們花了3800元置換了一臺更大的彩電。

20世紀90年代

坐上義大利品牌的計程車

這些帳本同樣記錄了溫州人出行方式的變化。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自行車是溫州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那時陳家的「家用帳」上隔段時間就有「修車補胎」的記錄;到20世紀80年代末,「三輪」或「車力」這兩個詞頻繁出現在「家用帳」上。陳堃甫說,那些年頭有時出門辦事會乘坐人力三輪車,「車力」也是三輪車的意思;到20世紀90年代初,陳家的「家用帳」上第一次出現有關計程車的記錄:「1991年8月29日,計程車三輪8元至阿飛阿力家」。

菲亞特,幾乎是溫州第一代計程車代名詞。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溫州人張朝榮抓住商機,在溫成立一家計程車公司,並投放了9輛從上海購買的義大利菲亞特汽車,深受市民歡迎。當時溫州人習慣把菲亞特稱作「5塊頭」,據說是因在市區通行一般收費5元而得名。

1998年5月13日,陳家的「家用帳」上有筆「5塊頭」的開支。「我們在報紙上看到溫州大橋快要通車了,就坐計程車去看一看。」陳堃甫回憶,第一眼見到氣勢恢宏的溫州大橋,感覺頗有上海南浦大橋的神韻。當年5月26日,溫州大橋正式建成通車,這是當時全國最長的公路橋。

21世紀

90歲嘗試網購,坐遊輪去國外玩

今年3月17日,「家用帳」有一筆89元的開支,陳堃甫在備註當中註明「網購」。他說,這是家裡的保溫瓶壞了,小女兒亞青幫他在網上買了個新的。

這不是兩位老人第一次接觸網購。兩年前,他們就開始讓女兒幫忙網購衣服、牛奶等。「孩子們這幾年常勸我們,不要自己跑出去買東西,現在網購方便,要買什麼直接網上買就好了。」陳堃甫說,他們不會具體操作,都是由女兒打開網頁,他們來挑東西。

「這樣買東西,以前是想也想不到。」陳淑華笑著說。

旅遊是陳堃甫、陳淑華的愛好。1998年10月,陳堃甫隨旅行團去了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這是他第一次出國遊。進入21世紀,旅遊的機會更多了,甚至在他90歲高齡時,還和妻子一起坐遊輪去了韓國。

每次出行,陳堃甫都會帶回一本手寫的日記本,裡面記錄旅途的感受。「雖然現在我90多歲了,但有機會還是想出去走走、看看。這一切都要感謝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我們也沒機會走出國門看外面的世界。」

陳堃甫還算過近50年自家收入的變化:「其他收入不算,僅現在的退休工資和五六十年前的工資相比,就漲了100多倍,這一點我們國家很了不起!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陳堃甫說,「家用帳」他們還會一直記下去,而且他們有個最大的心願,希望這些帳本能好好保存下來,讓更多的人看看以前的生活是怎樣的,是怎麼一天天變好的。

溫州博物館館長王亦武說,像陳堃甫一家這樣堅持多年記錄生活收入開支的家庭非常難得,而且這些帳本也很有價值,對研究幾十年來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市民生活變化都有幫助。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很鮮活的文本。如果今後有機會,希望老人把這些帳本捐贈給博物館。

兩位「樂天派」老人的日常

陳堃甫、陳淑華兩位老人的生活,除了「家用帳」上柴米油鹽的平淡,還有很多有滋有味的趣事。其實,他們可以說是典型的樂天派,非常擅長在生活中找樂子。

自掏腰包請人陪唱卡拉OK

陳堃甫愛好唱卡拉OK,他在家裝了一套卡拉OK系統,在客廳就能對著電視唱卡拉OK。用他自己的話說:「高興時打開唱,煩惱時也打開唱,一次能唱一兩個小時。」有時候,一個人在家唱不過癮,他還會自掏腰包請親友去KTV亮亮嗓子。

這麼多年,陳堃甫還整理出了一張自己會唱的歌單,包括《渴望》《瀏陽河》《祝福》等共70多首歌。

退休後愛到證券交易所「上班」

退休之後,陳堃甫開始接觸炒股,至今已是20多年的老股民,每周周一到周五,他固定的「工作」就是去證券公司報到。

「我可能是溫州年齡最大的股民了,每天去證券公司跟上班一樣。」陳堃甫哈哈大笑說,他現在把炒股當做晚年生活的精神寄託,而且也是一種鍛鍊方式,每天從家裡走路出發,然後坐公交,再下車走路,除了周末外,一天兩趟。

陳堃甫說:「現在我們夫妻倆都一把年紀了,高高興興的,每一天都是賺的。2012年的時候,我跟老伴立了一個目標,要一起再過10年,現在也快到了。等時間到了,我們再立一個新目標!」

交給老伴記帳提升記憶力

最近幾年,兩位老人生活的一個變化是,三年前,陳堃甫把記帳的事情交給了陳淑華。過去這些帳本一直是由陳堃甫統計、記錄的。

陳堃甫說,前幾年老伴兒的記憶力變差了,他把記帳的事情交給她,主要還是讓她能夠趁此機會多動動大腦,減緩記憶力衰退的過程,從這幾年的效果來看,還不錯。

陳堃甫說,「現在我們夫妻倆都一把年紀了,高高興興的,每一天都是賺的。2012年的時候,我跟老伴兒立了一個目標,要一起再過10年,現在也快到了。等時間到了,我們再立一個新目標!」

(原標題《1969年至今,兩位老人用22本「家用帳」記下溫州50載春秋》。實習編輯 吳昱燊)

相關焦點

  • 溫州耄耋老人揭秘民間古老釀酒工藝
    村民辦酒席都要到鎮上唯一的酒廠買酒,三五年的陳酒算上品了,家境差些的就用當年的新酒將就。盛永安老人釀的酒很受歡迎,藏不住,因此兒子結婚要用的酒得早早釀好埋入地下。「喝酒都用碗呀,而番薯燒的酒精度較高,喝醉、喝吐的才算是真朋友。」盛永安的大兒子回憶。
  • 熱心公益的釘子和熊吉,兩位可敬的溫州老師,你們一路走好!
    6月24日,溫州商學院兩位年輕教師丁俊雷、李韋劍遠赴新疆參加高招諮詢會,卻不幸遭遇車禍,雙雙因公殉職。丁俊雷喜歡朋友叫他釘子,李韋劍則喜歡熊吉這個名字。▲釘子與陳鑫豪感受一樣的同學不少,溫州商學院的很多學生都來自浙江,很少體會過別樣人生,每次跟著釘子出去支教的學生,回來後心裡總是多了份溫暖,用心對待身邊的每一件事。今年7月,釘子和熊吉原本打算去四川涼山支教,他們已經初步招募完志願者,做好了一切準備。然而,所有的公益計劃因為這場意外而終結。
  • 史上「連中三元」的超級學霸 竟有兩位與溫州有關
    本周開始,溫州學子們將陸續迎來中高考季。  古人喜歡用「連中三元」來表達對考生們的美好祝願。殊不知,連中三元對古人來說,那可是極為難得的,稱得上是百年一遇——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二十八「三元」條考證,自科舉制度實行以來,連中三元者,不過十幾人而已。
  • 溫州女將包攬全馬和半馬桂冠
    12月的第一個周日,溫州馬拉松如約而至。12月1日上午8點,中國金茂2019溫州馬拉松在市區世紀廣場鳴槍開跑!14733名跑步愛好者參加男女馬拉松(42.195公裡)、半程馬拉松(21.0975公裡)、迷你馬拉松(8.5公裡)的比賽,用腳步丈量大美溫州。
  • 2019溫州馬拉松激情開跑!溫州姑娘包攬女子全馬、半馬桂冠
    溫州姑娘包攬女子全馬、半馬桂冠上午9時22分溫馬終點迎來女子半馬冠軍蒼南姑娘陳林明率先衝線10點57分樂清姑娘盧舒怡>面帶笑容衝過終點女子全馬冠軍誕生在2019溫州馬拉松賽上,兩位溫州女將成功佔據半壁江山,包攬半馬、全馬桂冠,男子全馬冠軍歸屬肯亞選手埃文斯,男子半馬金牌被日本選手大橋真彌摘走。
  • 溫州首例遺體捐獻者徐啟榮老人的三次遺體「告別」
    第一次在三年前,老人剛去世時,那時家人頂住各種質疑和壓力,遵照遺囑捐獻遺體;第二次在上個月,在溫州醫科大學舉辦的追思會上,老人安詳的神情,和學校師生對其的尊重,讓一切疑惑冰消瓦解;第三次在昨日的葬禮上,70多輛車、500多人的送行隊伍,在細雨中默默前行,向這位平凡卻又偉大的老人致敬,這讓老人的家屬們既驚訝又感動。
  • 溫州83年歷史老屋 裡面10位老人平均83歲
    《中國國防報》、《解放軍報》、《上海譯報》、《溫州日報》、《今日永嘉》,他從1989年開始就有做剪報的習慣,到現在也沒統計過自己做了多少本了。因為有當兵和中央黨校國情國策研究中心學習的經歷,他對於國防事業和國際形勢分外感興趣,除了閱讀了大量專業以內和專業以外的有關文化和歷史的書籍。老人每年還受邀去義務國防講座。在公園裡和一幫老人們聊國內國際上新近發生的大事。
  • 盤點老溫州人都不一定知道的溫州端午習俗
    在溫州地區,端午節是個重大的節日,它和春節、中秋、冬至並稱「四節」。按老傳統,這一天晚輩要準備好禮物上門拜望長輩,溫州方言叫做「望節」。  溫州端午又有什麼習俗呢?小編幫你搜羅了一番:  龍舟競渡  溫州地區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在南宋時的盛行由此可見一斑了。
  • 溫州大學在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名列前茅
    溫州網訊  11月20日—11月22日,第九屆「中鐵工業杯」 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現場決賽在西南交通大學舉行。溫大師生斬獲國家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在參賽的678所高校中名列前茅。
  • 聽溫州歷史老街的故事-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 溫州日報...
    兩個小時的活動大家聽得意猶未盡,希望更多地了解溫州歷史文化。□鄭躍躍 文/攝聽金文平爺爺講溫州歷史□溫州市瓦市小學五(4)班 韓依洛身為溫州人,你了解溫州嗎?你知道溫州的歷史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五馬街無料書鋪,聽金文平爺爺講述溫州的歷史文化。
  • 炎炎夏日送清涼 絲絲關愛潤人心-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為將「清涼禮包」送到各行各業的人們手中,傳遞社會的關愛,由溫州日報報業集團「新連心」黨代表工作室發起,市流動人口服務指導中心、鹿城區新居民服務中心、鹿城區綜合行政執法局、濱江街道、綠野農場、溫州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等單位共同助力的「關愛最可愛的你」活動,載著滿車的清涼禮包與1000多斤愛心哈密瓜,陸續走進溫州市兒童福利院、新田園垃圾中轉站
  • 用美食打開溫州這座城市,來浙江溫州,記得吃碗糯米飯再走!
    用美食打開溫州這座城市,來浙江溫州,記得吃碗糯米飯再走!溫州位於浙江東南沿海,是一座擁有二千二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來到溫州之後,你會發現溫州真的不止只有外面聽到的「江南皮革廠倒閉了」的故事。溫州作為國家文化歷史名城,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美食也是遊客打卡必選項。今天小編就用美食來打開溫州這座城市,溫州本地的美食還是挺多的,而且好多都是在外地所沒有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溫州最具代表性的美食。糯米飯溫州人的「天光」由糯米開啟。
  • 溫州87歲老人成功報名駕考,滿分通過記憶力、反應力等測試
    溫州87歲老人成功報名駕考,滿分通過記憶力、反應力等測試 澎湃新聞記者 陸玫 通訊員 潘愛娥 2020-11-26 12:22
  • 濟世情懷 溫州力量
    向世界講溫州故事,聽溫州人講世界故事,這連綿40年的溫州好聲音,背後有著怎樣的新格調?浙報集團溫州分社精心策劃,浙江新聞客戶端溫州頻道推出《芳華四十載再看新溫州》十大「突破」系列報導,請您關注——  ——這座被稱為溫暖之州的城市,歷來崇德尚義。在溫州人的血液中,有義利並舉的傳統基因;在溫州人的心底裡,有新時代公民的社會責任;在溫州人的靈魂中,有不可動搖的道德原則。
  • 《溫州兩家人》片頭曲是7歲溫州娒唱的
    溫州網訊 「小朋友的聲音好甜美清澈啊!」隨著《溫州兩家人》的熱播,主題歌《叮叮噹》的演唱者潘優陽也走進了大家的視野。昨天,記者採訪了她。  潘優陽,7歲,是甌海藝術實驗小學一年級學生,活潑可愛,喜歡唱抒情歌曲。她像許多溫州孩子一樣,略能聽懂溫州話,平時都說普通話。第一次聽溫州童謠《叮叮噹》時,她說:「好奇怪啊!為什麼用溫州話唱。」
  • 117位老人南麂島尋根-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 溫州日報...
    117位老人南麂島尋根 2015/06/09 04:25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瀏覽:2344
  • 溫州市甌海區人民法院公告-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 溫州...
    ):本院受理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溫州分行與被告錢彥榮、章國超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一案,現已審理終結。判決如下:一、被告錢彥榮、章國超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共同償還原告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溫州分行借款本金10萬元及期內利息2782.71元、逾期利息(以10萬元為基數按人民銀行同期同檔次基準利率的四倍從2014年11月21日起計算至本判決確定履行之日止);二、駁回原告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溫州分行的其他訴訟請求。
  • 動車事故遇難者家屬聚集在溫州南站[組圖]
    圖/東方IC  ◎百餘遇難者家屬提出幾大疑問  ◎50萬元死亡賠償被指標準偏低  ◎賠償金如上升已籤約者或可補差價  東方網7月28日消息:昨天,「7·23」動車事故中遇難者的家屬們在溫州南站聚集,向鐵路部門陳述了儘快查明真相、與鐵道部領導直接對話、妥善安頓遇難者家屬、按各地風俗習慣處理遺體等四項要求,並提出此次事故中的幾大疑問,如賠償標準低等
  • 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今晨在溫州逝世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內一批頗有成就的語言學家中溫州人佔了相當的比例,如1992年美國著名語言學專家王士元主編的《漢語言的祖先》是一本很權威的著作,書中選登了被學界稱為是代表20世紀後半葉國際歷史語言比較學漢語史研究一流水平的學者論文,其中中國大陸僅三名學者入選,而這三位學者全都是溫州人。他們是鄭張尚芳、潘悟雲、遊汝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