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中國中心落地北京 李飛飛為何說「AI無國界」? |新京報財訊

2020-12-14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劉素宏)12月13日,在2017年穀歌中國開發者大會上,谷歌雲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在演講中宣布成立谷歌AI中國中心,中心落地北京,該團隊將由李飛飛、李佳率領。「AI沒有國界,AI福祉亦無邊界」,李飛飛在上海表示。

  「今天我很榮幸在上海舉辦的Google開發者大會上宣布穀歌AI中國中心的成立,這是Google在亞洲的第一個AI中心。這個中心將與我們在世界各地,包括紐約、多倫多、倫敦和蘇黎世在內的AI研究小組一起,共同讓人工智慧更好地服務於全人類」,李飛飛表示。該中心由北京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組成,並由 Google 中國強大的工程團隊支持,未來將專注於基礎人工智慧研究,已經聘請了一些頂尖的專家,並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完成團隊的建設。李飛飛將與 Google Cloud AI 研發主管李佳博士一起領導和協調研發工作。除了發布自己的產品外,谷歌AI中國中心還將通過資助和贊助人工智慧會議和研討會,與充滿活力的中國人工智慧研究機構密切合作,為人工智慧研究機構提供支持。

  出生在北京的李飛飛此前曾擔任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2017年1月入職谷歌,同時依然保留在史丹福大學的教職。

  李飛飛已經做了12年的教授,加入Google也有一年的時間。李飛飛稱,「在這期間,有幸與許多傑出的中國工程師、研究員和技術專家共事。中國有許多世界頂尖的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專家」,李飛飛注意到,在過去三年的 ImageNet挑戰賽中,三支優勝隊伍大部分成員都是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2015年,AI領域學術期刊的刊發論文排名前100的文章中,43%都出自中國研究人員。人工智慧發展協會甚至重新安排了年度會議的時間,以錯開中國新年。

  正是基於以上的觀察,中國成為人工智慧巨頭谷歌戰略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事實上,李飛飛提到的「AI無國界」背後,是中國市場巨大的用戶基數,人工智慧離不開大數據,場景和應用,而中國經歷PC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以及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數據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能源,數據也在滋養人工智慧在應用層面的發展,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從來不分家。

相關焦點

  • 李飛飛卸任是怎麼回事?李飛飛是誰為何二次出走?
    李飛飛又「離職」了。斯坦福人工智慧實驗室「SAIL」官方推特宣布:李飛飛正式卸任SAIL主任一職,由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和語言學教授Christopher Manning接任。而李飛飛將繼續擔任由她主導的以人為中心的AI計劃「HAI」聯合創始人。
  • 如何加入李飛飛帶領的Google AI中國團隊?-虎嗅網
    昨天的演講結束後,李飛飛就帶領目前的Google AI中國中心團隊,面向上海的大學生群體,展開了1小時20分鐘的宣講。為什麼要去Google AI中國研究中心做AI研究呢?或者為什麼要到企業研究院做AI研究呢?現場有學生提問。
  • 李飛飛:離職Google是假新聞 只是學術休假
    對於該消息,李飛飛告訴量子位:「關於我個人今天的這個消息,是假新聞。」她說,我們有個官方回應,其實說得很明確。在美國,學術休假是一個正常的安排,是產學研的一個好普遍的現象。所以一個學者結束學術休假再回學校很正常,但我不會就此離開Google,也不會影響Google中國AI中心的推進。
  • 李開復與李飛飛:讓AI擁有人性 |中英文視頻
    李飛飛和李開復:人工智慧研發應更關注人性作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李飛飛在其職業生涯中一直致力於智能軟體的研發,而且已經卓有成效。最近,她開始思考一個新的問題:如何才能讓智能軟體更具人性?「雖然AI已經彰顯出強大的力量,但它仍是一項新生技術,」李飛飛周一在舊金山舉行的WIRED25峰會上表示。「我們必須把人性置於AI研發的中心。」李飛飛先後在史丹福大學和谷歌擔任研究員,為機器學習技術的精進和推廣貢獻了一己之力。
  • 李飛飛再次告別!卸任斯坦福AI Lab負責人後,她只做一件事!
    而李飛飛將繼續擔任由她主導的以人為中心的AI計劃「HAI」聯合創始人。而這已經是半年內李飛飛做的第二次「告別」,也讓這位華裔女科學家此後的研究方向備受全行業關注。這一年,谷歌CEO Sundar Pichai宣布穀歌戰略從Mobile First轉向AI First,致力於用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技術,讓旗下的產品變得更加智能。同年11月,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李飛飛,和前Snapchat研究主管李佳兩位華裔女科學家宣布加入谷歌,在當時為谷歌AI戰略加分不少。
  • 這可能是今年最硬核的AI交流會,李飛飛、圖靈獎得主Pearl等共同探討AI未來
    雖然今年Bengio沒有出席,但是卻集結了李飛飛、圖靈獎得主Judea Pearl、強化學習泰鬥Rich Sutton、諾獎得主Daniel Kahneman等16位AI行業知名學者。去年辯論的主題是大數據和機器學習能否達到通用智能。而這次大會的主題是——AI辯論2:推進人工智慧。
  • 李飛飛為何離開谷歌?或許和一封郵件洩露有關
    李飛飛卸任後,其主導建立的谷歌AI中國中心的下一步動向也隨之成謎。因學術假期結束離職谷歌,此前曾陷「郵件門」李飛飛離開谷歌雲的理由看起來順理成章。AI女神成績亮眼,離開並不影響谷歌AI中國中心自加入谷歌以來,李飛飛逐漸成為了谷歌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張名片。1976年出生於北京的李飛飛,在33歲時便獲得了史丹福大學的終身教授職位,不僅是斯坦福AI實驗室唯一的女性,也是計算機系最年輕的教授。
  • 李飛飛領導斯坦福以人為本AI研究所落地 三大理念詮釋...
    但是,隨著矽谷面臨著技術如何改變社會的問題,斯坦福希望走在不同創新類型的前沿,這種創新將人類和道德置於人工智慧蓬勃發展領域的漩渦中心。周一,史丹福大學啟動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所(HAI),將由李飛飛和史丹福大學教務長約翰·埃切曼迪共同領導。這也是一個龐大的智囊團,旨在成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和學生的跨學科中心,他們將攜手構建未來的技術。
  • 李飛飛卸任斯坦福AI實驗室負責人,NLP領軍人物Manning接任
    新智元報導 來源:Stanford AI Lab編輯:李靜怡,肖琴【新智元導讀】剛剛傳來消息,深度學習NLP領軍人Chris Manning教授將接替李飛飛出任斯坦福人工智慧實驗室(SAIL)負責人。李飛飛教授將繼續擔任斯坦福視覺與學習實驗室(SVL)負責人,以及新成立的斯坦福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共同院長。
  • 美國播客節目《指數視角》專訪李飛飛:疫情、AI 倫理、人才培養
    李飛飛: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我認為總是會有考慮的。 我們每一步的技術發展,尤其是以人為中心的技術,隱私、尊重、尊嚴方面,不應該是事後才考慮。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會折中。如果我們不能使用某些信息,就會給技術帶來更大的挑戰和更多的機會。
  • 左手人才右手中國:李飛飛講述谷歌的AI攻略
    在坊間傳聞數月之久後,谷歌正式宣布在北京成立谷歌AI中國中心,這意味著谷歌正式加入對中國人工智慧(AI)人才的爭奪。12月13日,在上海舉行的2017谷歌開發者大會上,谷歌雲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宣布了上述消息。這是谷歌在亞洲的第一個 AI 中心。
  • 李飛飛正式宣布離職谷歌:重返斯坦福任教
    李飛飛正式宣布離開谷歌回到斯坦福任教,幾周前宣布離職的CMU計算機科學學院院長Andrew Moore接任谷歌雲AI/ML首席科學家。AI女神李飛飛在谷歌的615天2017年1月4日,李飛飛入職谷歌,擔任谷歌雲首席科學家。
  • 李飛飛斯坦福CS231n,原來學霸們都是這麼學的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按:偷偷刷了好多遍李飛飛主講的斯坦福分享人 我是李振,現就職於 BIGO。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博士學位,原中國艦船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第一期《我來手把手教你用 TensorFlow 實現 DQN》回放地址:www.mooc.ai/course/477掃描以下二維碼備註「231」加入活動微信群
  • 被不懂英語的父母帶去美國,從洗盤子到建立谷歌中國中心,這位"AI女神"也要棄商教書了
    2017年12月13日,在上海舉行的谷歌開發者大會上,李飛飛宣布穀歌AI中國中心正式成立。這是谷歌在亞洲的第一個AI研究中心。圖片來源:谷歌黑板報官方博客李飛飛本人當時也用一封公開信展露心跡,表示「AI沒有國界,AI的福祉亦無邊界」,希望位於北京的研究中心與在紐約、多倫多、倫敦和蘇黎世等地的 AI 研究小組一起配合,讓人工智慧更好地服務於全人類
  • 人工智慧和自然智能能否交匯?李飛飛對話斯坦福神經生物學教授Bill...
    人工智慧和自然智能之間是否存在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會不會出現一個研究智能的統一框架?在最新的一次訪談中,李飛飛與 Bill Newsome 展開了一場深入對話。人腦只需要 20 瓦的功耗就可以處理運動、視覺、推理、規劃、情感等複雜任務,GPT-3 功耗 400 瓦也只能處理語言任務,這種差距不禁令人思索:人工智慧和自然智能之間是否存在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 史丹福大學成立以人為本AI研究院 李飛飛任院長
    但當矽谷就「技術如何改變社會」進行深刻反思之際,史丹福大學希望站在另一種創新的前沿,這種創新將人類和倫理置於蓬勃發展的AI領域的最中心。美國當地時間周一,史丹福大學成立了以人為本AI研究院(HAI),這是個龐大的智庫,旨在成為決策者、研究人員以及未來繼續開發技術的學生的跨學科中心。
  • 她,18歲,李飛飛三度公開表揚,高中時NIPS獲獎,創造「AI手術教練」
    這個報導被李飛飛點讚,而且在自己的Twitter上特地發文表揚——而這,已經是李飛飛第三次公開表揚這位小姑娘了。她叫Amy Jin,今年18歲。哈佛大一新生。高中時期,她依靠一篇用AI給外科醫生打分的NIPS Workshop論文,成為李飛飛最喜歡的學生之一,並斬獲一系列大獎。
  • 李飛飛:我最終都是要回歸學術 但不會徹底離開谷歌
    而就在今早,極客公園採訪到了李飛飛教授本人,也問到了她這個問題,李飛飛教授和谷歌AI負責人Jeff Dean都首次對於這個事件做出了正面回應——這是一個「假」新聞(the news is quite ... faulty)。
  • 明知故問 | AI大牛們為何陸續離開工業界回歸學術界?
    這從李飛飛、張亞勤、沈向陽、馬維英、吳恩達、張潼、馬維英等一眾大牛相繼重返高校可見一斑。●  2016年,李飛飛宣布加入谷歌,成為谷歌雲AI負責人,2018年又選擇回到學校,擔任斯坦福教授;●  2017年,AI領域頂尖科學家張潼博士擔任騰訊 AI Lab主任;2019年初,張潼離職,選擇回到學界,繼續AI領域的學術研究;●  2019年11月,沈向洋離職微軟的消息在國內引發軒然大波,之後他選擇回歸學術界,加入清華大學擔任教授;●
  • 李飛飛團隊最新論文:提出新網絡,學習新策略,讓AI通過視覺觀察實現因果歸納
    如此AI,顯得很不智能。圖靈獎得主Judea Pearl就曾指出,機器學習的突破口在於「因果革命」。第一階段,李飛飛團隊採用因果歸納模型,根據智能體的觀察數據構建因果結構,即隨機變量的有向無環圖。在絕大部分實驗條件之下,李飛飛團隊的方法(藍條)都要優於對照組。One More Thing學會因果推理的AI,有什麼用呢?李飛飛團隊曾經造出這樣一隻AI,能「窺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