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 記者 陳學東 通訊員 蔣升
—————————————————————
「昨天晚上,我和羽毛球元老群裡的幾個老哥們在陳剛館『大戰五百回合』。光看照片,你能猜出我們幾歲嗎。」淺藍色的運動服配上綠色運動鞋,輕盈的羽毛球拍握在手裡,61歲的李彥華在球場上輾轉騰挪,起跳揮拍呵成一氣。作為常年協助賽事招募的杭州業餘羽毛球界的靈魂人物,自2011年組織起「羽林爭霸」全國賽杭州城市賽之後,一連六年,他讓更多人愛上了這項在球拍間盡情「廝殺」的羽毛球運動。
「體彩杯」第二屆老年體育達人評選
李彥華是個土生土長的杭州人,從小就對球類運動感興趣。照他自己的話來說,25歲之前都是以足球為主。「我在球場上是搖擺人,各項指標和身體素質都很好。16歲時省二隊還曾向我拋來橄欖枝,後因學習退卻了。」
幾年後,浙大文學系畢業的李彥華被分配到校辦工廠當語文老師。因為課時不夠,他有時還「客串」體育老師,帶學生們跑跑步、打打球,可謂「文武雙全」。也就是從那時起,他開始玩起了從小就會的羽毛球。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正趕上校辦工廠的教師要去進修學校進修,李彥華果斷選擇了羽毛球和射擊,訓練場地就在現在的勝利河美食街。
「當時不像現在,一個羽毛球就要三毛五,一副普通的球拍五六塊錢,好一點的十多塊,一套配下來怎麼著也要十五六塊。」要知道,當時一個普通人的工資也就40塊。「若遇上大風天氣,一下午就要用掉12個。」李彥華還清楚地記得,從理論到動作,他們二十多個老師在這項「奢侈」的運動項目上,總共學了半年。
步如中年,李彥華與很多人一樣,經歷過「發福」的階段:170的個頭,體重有180多斤。2002年,一幫體育朋友在湖墅南路上開了一家精銳運動俱樂部。因為球技出眾,俱樂部一紙聘書,把李彥華和三個老兄弟聘為精銳羽毛球運動俱樂部的業餘教練,總教頭則是溫州奧運會首塊獎牌獲得者,現在的中國羽毛球協會副主席,夏煊澤。
之後幾年,協會不斷壯大,前來報名參加的羽毛球愛好者越來越多,成員從最初的100人一口氣漲到了600多人。「從年齡層次來看,最多的還是38到45歲這一年齡段的人,因為他們一般都是白領,孩子們正值高中大學,平時住校不常回家。她們也正好有時間來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買單。」閒暇時刻,李彥華還會去公益、開元等學校組織學生們進行羽毛球訓練。不少學生還進了陳經綸體校,走上了專業道路。
2010年,李彥華正式當了羽毛球專職教練,「像我這個年紀還在當教練的,全杭州也沒幾個。」他驕傲地說。
自此,李彥華開始了「全年無休」的生活,每天都有人來找他學球。學生來自各行各業,從個人到團體都有,像老師、教授,銀行職員,公務人員….一年至少兩三百個,這麼多年加起來,連手機通訊錄都數不清了。「一天我最少要打4小時的球,最多的一次,總共打了9個小時。畢竟上了年紀,還是得控制。」 他自己也是邊教邊玩,不亦樂乎。
六年前,李彥華組織起了「羽林爭霸」全國賽杭州站的比賽,他用組建QQ群的形式,大手一揮拉起了40多支球隊參賽,成了杭州有名的羽毛球運動推廣者,還獲得了浙江羽協最佳組織獎。作為杭州羽毛球水平最高的年度盛宴,「羽林爭霸」已成功舉辦6屆,不僅吸引了幾百個民間愛好者,還有很多「明星」選手:2009年世界羽毛球錦標賽冠軍盧蘭,女子七項全能全國冠軍沈勤莉,前綠城足球隊隊長馬成,都是其中的參賽者。
「最初舉辦比賽是因為熱愛,現在舉辦比賽是因為責任。」李彥華對自己的定義特別清楚:年輕時在學校裡授課育人,上了年紀就在球場上寓教於樂。「如果可以,我想嘗試打到70歲。」他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