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南移民搬遷實施5年來,我省110餘萬人搬出大山奔小康,被長期從事山區發展與移民搬遷研究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導師何得桂評價為:預防式治理,扶貧的典範。在實施移民搬遷過程中,何得桂曾領銜撰寫了進一步完善陝南移民搬遷安置政策的若干建議,得到省委領導同志重要批示。近日由他創作的《山區避災移民搬遷政策執行研究——陝南的表述》一書也即將出版。日前,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何得桂。
記者:請問什麼是「預防式治理」?其顯著特點是什麼?有何重大意義?
何得桂:「預防式治理」是一個學術性概念,是相對於「被動型治理」而言的。被動型治理,指的是對相關事務或事件已經發生後治理主體所採取的應對舉措,主動性和前瞻性均不足,屬於「事後補救」的範疇。預防式治理,則強調治理主體本著未雨綢繆的理念,在相關事務或事件尚未發生時,主動採取各種手段和方式去積極應對,力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預防式治理的顯著特點在於「防範勝於治療」,是一種具有預見性的減災和治貧的方法、策略和工具,也是對政府職能轉型的精準定位。通俗地說,現代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的錢「預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錢「治療」。
在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基礎上,預防式治理將對包括精準脫貧、環境治理等社會公共問題的解決,對於減少治理風險、減輕公共部門負擔和增強治理主動性等,都具有現實的和深遠的重大意義。
記者:陝南移民搬遷是如何體現「預防式治理」的?為什麼說是扶貧的典範?
何得桂:減少風險,是環境改善和擺脫貧困的重要結合點,政府在這一進程中可以扮演更加積極、更具智慧的角色,而不是被動的應對者。陝南大規模移民搬遷的實踐,其本質特徵在於「擺脫風險」或「減少風險」。在政府推動下主動規避風險,而不是以往簡單地「複製農村」,是主動型、預防式的治理路徑,具有鮮明的前瞻性、主動性特點,展現出減災治貧的發展方向。
以「避災減貧」為特色,以「挖險根」和「拔窮根」為主要目的的陝南移民搬遷,完全契合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具有「領跑最先一公裡」的特徵,也是秦巴山區通過移民搬遷安置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開山之作」,讓山區群眾徹底擺脫「受災-貧困-扶貧-再受災-再貧困-再扶貧」的惡性循環,進而更好地脫貧摘帽,同步奔小康。
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和避災移民搬遷的典型代表之一,陝南移民搬遷工程是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既注重「搬得出、穩得住」,也重視「能致富」和產業支撐,實現了政策的經濟、生態、社會等多維的預期成效,是一項順應廣大民眾需求和城鎮化發展趨勢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
同時,在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大背景下,陝南避災扶貧移民搬遷的「溢出效應」日趨明顯,它既是欠發達地區、生態脆弱地區擺脫貧困的「治本之策」,也是推動就近城鎮化的有效路徑或模式,還是改善災害治理和減少貧困的新型方式。陝南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實踐所創造出的許多經驗具有可複製、可推廣的特點,不愧為我國山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典範」。
記者:我省「十三五」將要完成200多萬人易地扶貧搬遷,您認為如何借鑑陝南移民搬遷經驗實現好對接呢?
何得桂:易地扶貧搬遷,是「預防式治理」的重要體現,它對於有效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問題,以及改善和提升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具有根本性的作用。目前,陝南移民搬遷對象絕大部分已被納入易地扶貧搬遷範疇,其在實施中的工作推進機制方面的「高位推動」,調動社會力量和市場資源方面的「協同運作」,對移民安置社區及配套設施方面的同步規劃、同步實施,以及注重產業培育、改善移民生計和創新安置社區治理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都值得今後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借鑑。
「十三五」時期,深入推進陝南移民搬遷工程一方面要持之以恆,繼續圍繞脫貧攻堅的總要求,確保移民搬遷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一方面要堅持改革創新,進一步做好與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在搬遷補助資金、安置方式和安置規模等方面的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陝南移民搬遷與易地扶貧搬遷,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預防式治理」的理念和做法,應相互配合、影響、交融和協同發力,共同打造移民搬遷的「陝西樣本」,在脫貧攻堅進程中展現「陝西力量」!
來源:陝西日報 編輯:實習生 賈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