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嫉妒這個詞,往往跟惡意掛鈎。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一些時候,會冒出一個念頭:我嫉妒他。
這種想法讓你羞慚,讓你陷入自我抨擊。
你有沒有想過,其實嫉妒是一種正常的情緒。
產生嫉妒,不是你的錯,也不是嫉妒的錯,你只是還沒有學會與嫉妒相處。
解鎖嫉妒
最近看到一條新聞:因嫉妒同學成績好,某人刪掉了同學專升本志願,同學報警後,她被行政拘留。
我們看過太多跟嫉妒相關的悲劇:從學生到成人,從篡改志願到下毒殺人。
在利益的驅使下,損人,但結局往往不利己。
大家都在感慨:嫉妒心要不得。
當形容一個人「嫉妒心強」時,就是在說這個人是見不得光的小人。
但嫉妒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糟。
學習嫉妒的第一課叫做:請正確認識嫉妒,它只是一種常態化的情緒,你可以自行決定它的正負、好壞。
就像弗洛伊德在《圖騰與禁忌》中說的那樣:嫉妒是一種感情狀態,如悲傷一樣,可以歸結為正常的。
既然是情緒,你可以選擇化解的方式:是正向化解,還是被負面支配。
被負面支配就像上文說到的悲劇一樣,你會將嫉妒當成一場「零和遊戲」:只有一方能成為勝者,只要別人過得不好,我就是贏家,我就舒服了。
有這麼一個寓言故事:
有人見到上帝,上帝說:我可以幫你實現願望,但你的鄰居得到的是你的雙倍。
那人大喜過望。但仔細一想,他得到一份田產,鄰居就能得到兩份;他得到一箱金子,鄰居得到兩箱……
最後他對上帝說:你挖掉我一隻眼睛吧。
這個故事讓人啼笑皆非,卻也值得深思:當你產生嫉妒的情緒,是否鑽進了「唯我能贏」的死胡同?
這個時候不是你在控制嫉妒,而是嫉妒在支配你。
正向化解,是在嫉妒中汲取養分。因為你會在嫉妒中逐漸探索越發豐富的世界、精彩的生活與優秀的個人。
它成為了你的風向標,你的驅動力。你在嫉妒中看到了目標,越走越開闊。
在嫉妒的情緒中,你適當添加了正念的情緒:你祝福著他人的美好生活,期待著自己的成長與進步。你選擇在嫉妒中雙贏。
你還記得嫉妒的初衷嗎?
你的本意,不是見不得人好,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好。
如果你只會用「見不得人好」來解讀嫉妒,那就成了偏執與狹隘。
請記住:嫉妒是一種情緒,你決定以什麼方式宣洩這種情緒,那它就會變成什麼樣。
成全嫉妒
嫉妒的情緒裡,藏著你的進階密碼。
利用嫉妒對自己進行查漏補缺、自我升級,是學習嫉妒的第二課。
大學期間,我很羨慕一個學姐。
她漂亮知性,人緣很好,能力很強,大三進了名企實習,畢業的時候拿了好多優質offer。跟她站在一起,我就是白天鵝旁邊的醜小鴨。
我太想成為跟她一樣優秀的人了!
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擁有她身上那些優秀的特質。
為了讓自己更有親和力,我學會了耐心傾聽、微表情管理;
為了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我學習了多種邏輯思維方式;
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口才,我試著打破自我設限,去跟陌生人交流,甚至是「提要求」。
後來遇到讓我嫉妒的人,我沿用著這套模式:思考他為什麼這麼厲害,有什麼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我清楚地意識到一點:我跟我所嫉妒的人、事,存在偏差。找到偏差,向他們學習,我就能實現快速成長。
是嫉妒推動我的成長與蛻變。
可能連你自己都沒有發現:你嫉妒的人,就過著你想要的生活,就有著你想成為的模樣。
我們不會去嫉妒我們不在乎的點。
比如我不在乎錢,那你比我有錢一萬倍,又跟我有什麼關係?
嫉妒,折射出的是我們最真實的內心,它反映出我們缺少的,也反映出我們需要的。
抓住這個嫉妒的情緒,審視自己的內心,了解你想要的是什麼。
不必因為這個欲望恐慌,也不必因為自身的不足妄自菲薄。你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從你嫉妒的人身上學習。
思考他們的優秀模板: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我該如何學習和利用這些優勢?
一開始或許只是拙劣的模仿,但先有模仿,才有超越。
找到問題、解決問題,是每個人成長的重要途徑,而嫉妒為我們找到了這個進階模板。
嫉妒可以成為我們向光、向善、向好的重要動力。
放下嫉妒
學習嫉妒的第三課是:從放下比較,到放下嫉妒。
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我們之所以產生嫉妒的心理,是由於社會的欲望,而不是由於原始的本能。
我們的嫉妒,多數源於比較的痛苦。
從小到大,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都在或主動或被動地將我們進行比較。
「鄰居家的孩子考滿分了!」
「你的同齡人,正在將你甩在身後!」
是不是覺得這些臺詞很熟悉?
一個社會就是在互相比較中構成的,最小的社會,如飯局,也不例外。
飯桌上,酒過三巡,就進入了熟悉的攀比環節:在場的各位亮出自己的房子車子資產,男人女人對象。
稍有成就者指點江山,拿不出手的人帶著尷尬的笑往後縮。
炫耀的風氣在彌散,嫉妒的情緒在蔓延。
我們的情緒,因為攀比顯得急躁不安;
我們的生存空間,因為攀比逐漸變窄;
我們的生活,因為攀比讓人窒息。
在社會的驅使下,我們恐慌而又狹隘地四處打量著身邊的人:
糟了,這個比我賺了更多的錢!
完了,那個已經生完二胎了!
不好,連孩子的教育都要落後了!
攀比從自己的成績到薪資到生活模式,延續到我們的孩子身上。
在比較的過程中,我們逐漸忘了自己為什麼而活。
停不下來的比較,不斷產生的嫉妒感,如洪流衝走了我們的初衷和本心。
你追逐、奔波,追上了這個,還沒來得及高興一會兒,又出現了那個目標。
如果你不放下比較,不放下嫉妒,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永遠有太多的目標和欲望,你很難一一去滿足、去實現。
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你看似越來越好了,卻也越來越體會不到幸福感了。
因為你追趕的速度永遠比不上新的嫉妒對象產生的速度。
所以一個聰明人,總是懂得適時放下嫉妒。
你還記得你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嗎?
你還記得自己最初的目標嗎?
你還記得每次取得微小進步仍能充斥內心的成就感嗎?
是時候停下腳步自我檢索了,是時候在攀比之海中,穩住自己搖搖欲墜的本心了。
越是瘋狂,越是焦慮,就越需要暫停自省。
多聽聽自己的聲音,而不是外界的嘈嘈切切;
多看看自己的世界,哪怕不如外面花紅柳綠;
多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隨波逐流,任比較和嫉妒推搡。
我們將放在別人身上的目光,收回到自己身上時,就是我們放下嫉妒的時候。
放下嫉妒,不是自我放逐,而是看盡千帆、回歸本我的圓融。
嫉妒不是洪水猛獸,它更像是一種你進我退的遊戲。
你把主動權交給它,它支配你、操控你、玩弄你。
你緊握主動權,它臣服於你,協助於你,助益於你。
它只是一種情緒,需要正確的認識、引導和排遣。
嫉妒幫你認識自己,找到自己。
人這一生,總要學會如何跟嫉妒打交道。
你要看穿它,才能不恐懼;你要借力於它,才能提升與進益;你要放下它,才能不為他人所累,回歸本真的幸福。
看穿、利用、放下,這就是嫉妒的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