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雲南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雲山自然寨村民張大友的新家裡,民族風情與海派元素融合交織,別具風格。「這房子,可是上海設計師設計的呢!」搬進新家,張大友十分欣喜。
過去,村民們住的是漏風漏雨的籬笆房。如今,在上海和廣東的對口幫扶下,越來越多像張大友一樣曾經的貧困戶過上了好日子。
產 業
不是單向幫扶,而是優勢互補
雲南昭通,烏蒙磅礴。雲南天宇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無塵車間裡,生產線正高速運轉:三層無紡布合併成一層,縮進鼻夾,歸攏層疊結構,壓片、裁斷、縫邊、焊接耳帶,一隻口罩便做成了。
就在今年初,雲南昭通市還一隻口罩也生產不出來。如今,這裡已具備日產口罩24萬隻的生產能力。
1月,廣東東莞市政府詢問當地企業負責人去昭通發展的意願。了解對口扶貧優惠政策後,夏舉文下了決心,將東莞的機器設備和技術西遷至烏蒙山區。
18天後,廠房建成。工廠153名員工中九成是昭通本地人,從大山裡搬出來的貧困戶工作有了著落。「一般員工最低工資有3500元,技術工種最多能到1.5萬元。」夏舉文說,離家近、收入高,大多數員工來了都不願意走。
看到廠子發展情況好,夏舉文想要追加投資。「東莞電價一度一塊多,這裡兩毛八;稅費、建檔立卡貧困戶員工的工資,政府還有補貼。在這裡投資,成本優勢很明顯。」
冬日晴好,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的壩子上一片忙碌景象。在這裡種植的蔬菜,不少將進入上海市民的「菜籃子」。
2017年,上海青浦區與芒市結對幫扶後,選定馬鈴薯、甜脆玉米、茭白等十幾個品種,帶動當地2000多戶農戶參與發展蔬菜種植。上海的市場與雲南高原綠色生態農產品無縫對接,形成供銷雙贏格局。
通過出臺《雲南省東西部扶貧協作投資項目優惠政策措施的實施方案》,雲南全力支持上海和廣東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到雲南貧困縣投資興業。上海和廣東引導企業在滇投資162.03億元,帶動貧困人口41.08萬人,共建26個產業園區,入駐企業63家,累計援建698個扶貧車間,吸納就業5.05萬人。越來越多雲南的產品走進上海、廣東,形成產銷對接長效機制,僅今年扶貧產品銷售額就超過66億元。
就 業
不是單純「輸血」,而是著力「造血」
上海寶山區盛橋鎮馮源建設發展公司辦公室裡,21歲的郭敦雄正忙著填寫工程竣工報審表。「我現在還是學徒,但是每個月也有3000元工資呢!」郭敦雄對新工作很滿意。
郭敦雄是雲南曲靖市會澤縣老廠鄉雅地窩村村民。今年初,村幹部召集大家開會,鼓勵大家外出務工,「自己聯繫得到最好,聯繫不到,政府推薦崗位,路費報銷!」
大專畢業後在家「閒」了一年半的郭敦雄算了筆帳:母親在家種地,辛苦一年也就收入四五千元;弟弟讀初三,每年要花一兩萬元。郭敦雄決定出去試試,幫家裡減輕負擔。
在雲南,像郭敦雄這樣到上海務工的不在少數。今年年初,上海市寶山區和雲南省宣威市人社部門在落水鎮聯合舉辦專場招聘會,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工作。上海市人社部門組織用工企業開展「點對點」「門對門」「一站式」服務,包車包機、分期分批組織務工人員返崗復工。據統計,雲南赴上海務工4850人。不僅送崗,人社部門還千方百計穩崗,成立勞務服務站,幫助務工人員解決實際困難。
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子里甲鄉,2017年赴珠海務工的僅15人。珠海援滇幹部走村入戶一家家摸情況,發現怒江群眾外出務工少,主要是因為怕語言不通、怕不能適應崗位、怕工資沒保障。扶貧幹部積極採取對策:協同當地人社、教育部門開展語言培訓;在怒江州建立企業培訓基地,根據用工市場需求、勞動力意願開展技能培訓;完善權益保障,確保企業員工的合理薪水。
近年來,雲南聯合東部用人企業、職業院校、培訓機構,開展訂單式培訓,開發「雲上就業」和滬滇信息合作交流平臺,已幫助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51.43萬人。
專 業
不僅要完成任務,更要留下帶不走的隊伍
3年前,溫衛軍所在的廣東東莞市茶山中學下發通知,招募教師前往昭通支教。教地理的溫衛軍,早想去地形地貌豐富的雲南看看,於是立馬報了名。
到了之後,溫衛軍發現這裡老師上課「滿堂灌」,學生不願意聽。於是,他在自己教的4個班率先進行課程改革。一年以後,他帶的班成績平均提高了10分。
光自己教得好不夠,溫衛軍還想要提升學校整體教學水平。為此,他組織了豐富的教研活動:同一節內容由不同老師講,先聽課後評課,教學設計、學生反饋都拿出來討論。今年9月,包括溫衛軍在內的東莞市學科帶頭人走進昭陽區,與學生互動,與老師交流。
「人或許會走,但要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留下來。」溫衛軍說。
如今,雲嶺大地到處活躍著上海、廣東專業技術人才的身影。來自珠海的「背簍醫生」管延萍在怒江幫扶3年,年逾五十的她行走於懸崖峭壁間,送醫進山達300多次。丙中洛高山峽谷間的46個村小組,她整整走了4輪。上海市協調拼多多公司先後在雲南武定、勐海等地建設「多多農園」,引入博士專家示範種植。「過去種棵果樹,幾年不見長。博士種的沃柑,像喝了牛奶似的,天天長。」跟著專家種沃柑的怒江州瀘水市老窩村村民王祥說。
2016年以來,雲南累計接受上海、廣東財政援助資金141.08億元,完成幫扶項目6614個;上海和廣東累計選派837名幹部、3680名專業技術人才赴滇幫扶,為脫貧攻堅注入新動能。滬粵280家醫院與雲南259家衛生醫療機構結對,413所學校與雲南422所貧困縣學校結對,3284家企業與雲南3768個貧困村、441家社會組織與雲南471個貧困村結對,留下一支支「帶不走」的隊伍。
迢迢援滇路,悠悠山海情。上海、廣東精準幫扶、傾囊相助,雲南群眾振奮求進、主動作為,滬滇、粵滇實現了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鑑,共同抒寫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壯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