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燃財經 李秋涵
編輯|楊潔
上一次去重慶玩時,大林選擇和「小布」結伴。一個一頭紅髮、眼睛佔據五官一半面積,面部表情酷酷的「女孩」,穿著一身白T和牛仔褲,陪他坐火車、住酒店、吃火鍋,坐皇冠大扶梯,在李子壩看穿越進樓房的二號線。第二天,她換上了金黃色的公主裙,氣質溫柔了不少,不過神情依舊「冷酷」。
它是一個「小布」,也是娃圈資深玩家大林100多個娃娃中的一個。儘管和lo圈、JK制服圈、Cosplay圈一樣有著穩定的受眾群體,並且同為亞文化的潮玩、盲盒也已經風靡國內多時,外界對娃圈一直知之甚少,雖然它的購買力,更為驚人。
網絡上流傳著一句玩笑話:「不要動我的塑料小人,否則讓你賠得傾家蕩產」。
這是受 ACG(動畫、漫畫、遊戲總稱)文化影響,由養「娃娃」愛好者匯聚而成的圈子。以其中的主流類型「小布」為例,一個普通「小布」,售價就超過2000元人民幣,買件衣服就要花500元,找一個知名妝師為它改妝的話,花費上萬元更是常事。養娃、改娃、買服飾,花費均是不菲。另一位娃圈「發燒友」菜菜對燃財經粗略計算,她入圈10年,至今已經在娃娃上花費了六七十萬元。圈內「改娃」知名人士的一個作品,一度拍出了22萬元的天價。
儘管各類型娃娃特點不同,但真正讓它們區別於潮玩、手辦、盲盒的特質是,它們衣服可換、關節可動,臉部妝容、頭髮、手腳都可根據需要改變,即玩家可根據自己的喜好二次「創作」娃娃,再加上它更有人形樣也更容易被情感投射,所以被賦予了超出物品之外的精神意義:它可以是玩家的孩子,是寵物,是朋友等。
這個一個獨特的生態圈層。它有著玩家對娃娃們近乎狂熱的情感投射,同時「氪金」理念盛行。但在泛二次元經濟熱度下,它卻仍然沒有像盲盒和潮玩那樣「出圈」,成為資本化難以破壁的一片神秘江湖。
「小布」是Blythe的別稱。娃圈中常見的「娃娃」根據材質、類型、大小來劃分,較為主流的有BJD(ball joint doll 縮寫,即關節為球狀的人偶)、OB11(日本Obitsu公司生產的人偶素體,身體11cm高)、Blythe(小布,頭大身小的娃娃,源起於歐洲,風靡於日本)等。
這是一個和外界壁壘分明的圈子。
娃圈具有典型的亞文化特點:群體小,只為少數人所接觸、了解和接受;主要通過興趣愛好和內部的語言體系識別「同類」;內部人員聯繫較為緊密,入圈的「門檻」高等。不過與其他更受關注的圈子不同的是,即便在亞文化裡,娃圈也表現出了特有的封閉和小眾特徵。
想要邁入這道門檻,首先要面對的,是其難以親民的價格,以及漫長的等待周期。以國內知名的BJD娃社龍魂人形社官網上的價格為例,一個龍魂BJD娃娃價格普遍在2000以上,特定素體(沒有衣服沒有妝容,只是娃娃的頭和身體)價格更是高達9999元。
並且不像普通用戶購買商品,在購買時即可獲得成品。受制於製作工藝,娃娃一般在圖紙公布後,用戶開始交定金,剩下的則是漫長的等待時間。龍魂人形社相關工作人員阿零向燃財經介紹,一般玩家需要等待三個月甚至五個月才能收到娃娃,而IP聯動製作而來的娃娃,等待時間則更長,要一年時間。
但這只是普通的入門價格。真正的花費大頭,在於如何「養」它。
圈外的人也許不太了解的是,這樣的娃娃,它們的手指、眼球、衣服等,都是可以更換的;娃娃的妝容、唇色等,也都可以改變。對娃娃的養護,也需要格外精心。以保養難度較大的BJD娃娃為例,它的材質多為樹脂,需要避免溼水、陽光直曬,否則容易引起樹脂材料老化。而妝容如果長期不卸,化妝品也會損壞樹脂;一旦妝容畫得不好,也會帶來吃色,這樣,娃娃就算是養壞了。
一個「養娃」過程,為它買眼珠、做頭髮、買衣服、改妝容,四處都是花錢的地方。而在這個圈裡,一件娃衣動輒數百元,已經是不低於正常人生活的開銷。
十年前,菜菜在坐月子期間意外的接觸到了Blythe(小布),這種永遠年輕、有著完美身材的娃娃,正好補足了她那段時間對自己體形不滿的敏感點。「裝扮她們時,我感覺就像在打扮我自己一樣。她們讓我快樂和解壓。」她告訴燃財經。十年下來,她已經積攢了200多隻小布,粗略估計花費了六七十萬元。
大林說自己一直是克制的玩家。但他承認,自「入坑」之後,他購入的單個娃娃價格從兩三百元逐漸到三四百元、再到上千元,一路直線上升,目前他「氪金」總數保守估計已經超過了10萬元。在他經濟獨立後這點表現得更為突出,「工作後一個月買的娃娃基本上是大學時候的兩三倍」,現在每個月至少都要在娃娃上花費上千元。
高昂的入門價格、日常高氪金,對圈內的二手交易和交流要求較高,形成了娃圈的獨特生態。但是,對於圈外人而言,這又是極難進入的一個領域。
不同種類的娃娃們有的源起於日本,有的源起於韓國,有的源起於歐美,特定指代的英文名就已經足夠讓圈外人眼花繚亂。這其中也不乏有圈內人為保持圈子的純粹性,主動畫地為牢。娃圈用戶大多通過QQ群日常分享和交流,但想加入這樣的QQ群,通常需要回答與娃圈有關的專業術語解釋,或者報上自己娃娃的名字。在國內,Dollsky是為數不多的由娃圈人士搭建的知名娃圈分享平臺,但普通人要想成為其正式用戶,需填寫邀請碼,也就是說,外界成為平臺普通用戶的資格都沒有。
BEDOLL亞寵展義拍娃 來源/受訪人提供
由於研發成本高,盜版成本低,為自發維護圈內秩序,娃圈對待盜版態度高度團結,甚至到了聯合討伐的地步。圈子裡出現了Z圈(正版)和D圈(盜版)兩大水火不容的圈層。尤其是BJD娃娃,由於正版售價高,盜版成本低,兩大陣營的對壘更為激烈。幾乎每各個相關的交流群,都會在公告中強調這一點,玩家持有的如果是「D娃」,會被拒絕加入各個BJD交流群或者論壇;一旦被發現,也會遭到同圈人的聲討。而為娃畫妝容的妝師,也往往會表示,不會接「D娃」的單。
這都為圈外人的湧入設立了高門檻,牆內牆外涇渭分明。這一定程度上讓圈內的構成更為和諧統一。
在娃圈裡,除了以個體為單位獲取對信息外,他們匯聚成了有組織有規則的群體。在這個虛擬的社區裡,人們實現著身份的建構,一邊與他人建立情感,獲得認同,反過來也加深著他們對圈子的寄託和情感。
以娃娃中的「貴族」BJD為例。「上海、北京、廣東、江蘇、浙江,五大地方的玩家,佔據娃圈50%以上的比例」,娃社Gem of Doll主理人胡生告訴燃財經。受審美乃至購買能力影響,目前玩BJD的人群,主要聚集在一線及沿海城市,這是本就具有消費能力的群體。
2019年,國內知名娃社「龍魂人形社」曾經做過一個店鋪用戶調查,據阿零分享,用戶性別比例中女性用戶高達95%以上,16歲-22歲用戶佔比近一半。根據入圈時長來看,在三年以內的用戶佔7成比例,也就是說隨著文化生活開放與生活水平提高,近三年,開始有大量用戶湧入娃圈中,年齡層覆蓋廣泛。
那麼,他們為什麼甘願為娃娃氪金?
在娃圈的玩家看來,娃娃和人形手辦或者其他的玩具不同。它們是擁有「靈魂」的。
在娃圈,娃娃的擁有者被稱之為「娃娘」和「娃爹」。他們不是買娃,而是「接娃」;購買娃娃時的配飾贈品是「嫁妝」;等待娃娃生產的過程叫「孕期」,生產娃娃的廠家被稱之為「娃社」,圍繞娃娃展開線下聚會叫「娃聚」等。
不同年齡、性別、生活背景的玩家,對娃娃產生喜愛的心理原因,也不盡相同。
小時候,大林就喜歡芭比娃娃。他給它們換裝、做護理、梳頭髮,但卻招來了父親的反感。在初中高中,他壓抑著對娃娃的喜歡,直到上大學後,才又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這個社會雖然都提倡政治正確,認為男孩和女孩不應該有太多區分,但這個社會就存在不一樣的眼光。」大林說,除了單純對美的欣賞,他喜歡娃娃有小時候沒法擁有芭比娃娃的補償心理,背後也隱藏一部分叛逆因素。
燃財經接觸的娃圈玩家中,19歲的小鴿有社交恐懼症,她喜歡娃娃,因為它們不會說話,相處時沒有壓力,能夠給她帶來安全感;95後的大林和小雨則表示,自己對娃娃的痴迷,有一部分原因是童年未得心理的補償。總體而言,他們在娃娃身上傾注大量心血的過程,也正是塑造潛意識中理想自我的過程。
「遊戲給你創造一個世界觀,但娃娃是你自己創造一個世界,而且還是在實物上創造的夢想世界。你能和它溝通,可以改變它的姿勢、服裝,還可以給它編劇情,這是一個高度把控,可實體觸摸的,很精緻的藝術。」BEDOLL主理人、資深玩家黑主人向燃財經分享道。
也因此,娃娃更像是玩家們心中「烏託邦」的實體化表現,大小、材質、類別之間的差異只帶來載體上的差異,不影響情感的寄託。粉絲經濟下,根據明星形象打造而來的棉花娃娃,開始受到更多關注。一直以來都被當做成人用品的實體娃娃,隨著製作工藝越來越好,開始有人也將它視作娃娃來「養」,就是一個例證。
來源 /GemofDoll官店
儘管圈內有著高度流動性,但目前社會大眾對於娃圈,仍知之甚少。由於大眾對於這種「奢侈」愛好多有不解和反對,而媒體對於娃圈有限的報導中又多從「缺乏正常人際交往能力」、「逃避現實」等負面的角度進行分析,一定程度上也封閉了他們對外界的交流空間。「基本上這個圈子玩娃娃的人,都和家人都有過對抗。」妝師「基叔」介紹說,為此,一種在底部自帶收納箱的沙發在圈裡流行起來,「很多人會用這個來藏娃娃」。
「其實孤獨的人很多。」基叔說。她是圈內為數不多的能夠給實體娃娃改妝的妝師,她接觸的實體娃娃玩家中,很多男性甚至把它們當做自己的伴侶。「經常會有人跟我說,一輩子不想結婚了。但玩兩年以上的都會知道,實體娃娃永遠代替不了人。」
真正待在圈子裡的人,並非把它們當做「人」來看待,而是一種愛好和情感寄託。「娃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集物心理。是人類在社會發展中形成的追求完美、秩序和連貫過程中,為我們的行動賦予情感的一個過程。」心理諮詢師朱曉輝解釋道。
娃圈是一個賺錢的行業。
每出一隻小布的新娃,菜菜都會買一隻。「預定的娃娃總價一般在1000元以內,如果過了販售期沒有買到,可能就要花高價在二手市場收了。」她願意毫無顧忌買娃的重點是,「原裝娃娃基本上很少跌價」。
據她介紹,小布的售賣要麼限時限量,要麼限時不限量,即必須在某個特定時間才能買到,這種販售期的設定,產生了一種飢餓營銷的效果。尤其是有大主題、大IP合作的娃娃,如愛麗絲裝扮,與初音未來IP的合作等,發售期會更貴,有著不錯的升值空間。
在這個不大的圈子裡,也已經衍生出了為娃娃製作衣服的玩家,為娃娃改裝的妝師、捏形體的人形師等成熟職業。2019年,小雨從大城市辭職回到了老家,在親戚的閣樓裡開了自己的工作室,現在是一位全職娃娃妝師。在去年,她畫了260多個娃娃。在今年旺季時,她的月收入已經超過一萬元。圈內以曾經給範冰冰的娃娃改妝知名的妝師「九姑娘」,單價已經直逼5萬元。
「這是一個在為想像力付費的圈子。」大林說。
但是,和盲盒、潮玩的火熱「出圈」不同,娃圈仍然還和規模商業化差著很遠的距離。
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不少娃社,如DZ、aod、dk、龍魂、鬼契、島社、gem等,但是始終還沒有出現像小布這樣成熟的娃娃品牌。
這和娃圈門檻高有直接關聯。這是一個研發成本巨大的圈子。Gem of Doll主理人胡生介紹,公司有六七十人,共有設計研發、銷售推廣、工廠生產三大部門,其中設計研發部門十三四位設計師的費用,可以佔到公司總開支的一半。
看似平平無奇的娃娃,原創研發花費的力氣實在太大。其次還有作為手工製品的限制,「周期長,目前最高效的方法是增加人手,才能縮短時間」,阿零說。但這並不能降低娃娃製作的成本,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各大娃社還沒能探索出能大幅度減少工期和成本的有效方法論。
來源 /龍魂人形社微博
而娃圈中的妝師們,也大多是單打獨鬥,甚至多數還沒有自己成型的工作室。
娃圈裡為愛發電的創作者們,仍在探索可規模化的商業化模式。這個圈層的玩家蘊藏的氪金能力吸引了資本的關注,但是在這個相對封閉且規則嚴苛的小眾圈子裡,想要進入又談何容易。
試圖融入小眾文化,需要特別了解其中的運行規則。日前,就有商家在試圖推廣某娃圈淘寶式APP時,在沒有被玩家允許的情況下,搬用了其名字和娃娃作品圖片,將連結掛在了平臺上。在這個看重版權的圈子裡,這種「拿來主義」激發了圈子的強烈抵制。即使是較大的「國民IP」,也照樣曾在這裡摔過跟頭。2018年,故宮曾推出一款故宮格格娃娃,但不到一天就被下架。據黑主人透露,這個娃娃的素體採用的是日本某一娃娃品牌的素體,因此,也照樣沒有受到圈內的待見。
有知名娃社也告訴燃財經,他們接受了外部投資,但其實,資方也並不了解這個圈子,甚至對二次元文化也缺乏了解,「只是覺得這是不錯的標的。但實際上,投資的金額也不足以讓娃社進行大規模的創新性改變」。
作為用戶,大林有些無奈。「想賺錢,至少要先了解我們,至少要知道我們為什麼喜歡。」
娃圈要等到資本風起,還需要一段時間。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菜菜、大林、小雨為化名。
燃財經微信公眾號ID:rancaijing
你會氪金買娃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