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書《癸辛雜識》中記載:「虎生三仔,必有一彪」。意思就是老虎一胎若是生了三仔,則必定會有一隻「彪」。而彪是什麼呢?古人給出的解釋為:「虎字添三撇為彪,其為似虎非虎之物也。」
也就是說,彪並不是與虎一樣的物種。這一點在明清的官服補子中也可以看出來,武官的四品官服補子為虎,在麒麟,狻猊以及豹子之後。而五品的則為熊,六品的才是彪,遠在虎之後。
而關於彪,在古代傳說中就像是在那句古語中所描述的一樣,為虎的三仔之一。相傳,虎一生中最多剩下兩胎。在極少數的情況下才會生三胎,而若是生下了第三胎,也會將其中最弱小的一隻遺棄。至於為何會遺棄掉呢?不過是因為雌虎的能力有限。
雌虎若是要養活多餘的幼崽,就需要多打獵。研究人員曾經對虎群進行研究發現,一隻單身的雌虎每年需要新鮮肉食1400千克,而帶兩隻幼崽的話,雌虎每年就需要2700千克左右的肉食。
若是要養大三隻幼崽,雌虎每年就需要大約3400千克的肉食。而雌虎為了這些肉食就一定要出去打獵,但是被虎群當作主食的大約都是一些大型的有蹄類動物。牛,鹿或者是野豬類食物。
而虎類通常都是晚上捕獵,白天睡覺。但實際上帶仔的雌虎因為需要多餘的肉食,白天也需要出來打獵。就像是現在的媽媽一般,經常白天需要上班,而晚上還要無數次的起來餵奶。通常是精疲力竭。
而在自然界的雌虎比人類的母親還難以為繼,畢竟若是人類的母親精疲力竭好歹僅睡不夠,沒有生命危險。而雌虎在精力衰弱的情況下面對自然界的鬥爭是有生命危險的。而幼虎是非常脆弱的,剛出生的幼虎就連鼬類這樣的小型肉食動物都可以輕易地傷害到。
在這種情況下,雌虎一旦死亡,等待這些幼虎的幾乎是滅頂之災。所以我們可以理解,虎媽棄掉自己認為養不活的虎仔,是一件盡力保全其他孩子的正常之事。而古人經常可以看到雌虎最多帶著兩隻幼虎走動,極少看到三隻或者以上的小虎。因此便傳出了「三仔必有一彪」的說法。
在《說文解字》中我們也可看到:「虎文(文從「紋」)也。從虎,彡象其文(從「紋」)也。」。自這也可以看出古人是將彪認作為虎的第三子。那為何不將其與虎歸類為一個物種呢?
這就是古人認為,彪自小就被母親遺棄有關,因為其必須在年幼之時就獨自面對險惡的叢林環境。死了便死了,若是活下來。必定是威猛兇殘的猛獸,且因自小被遺棄。心中又恨,所以一生都與同類為敵。
甚至將同類作為捕食的對象,而自小有母虎庇佑長大的老虎。自是敵不過一直面對叢林的彪的,甚至可以說,這樣長大的彪,在叢林中幾乎沒有天敵的存在。但自始至終,彪這樣的猛獸一直都僅存在與古代民間的傳說中,無人見過真正的彪。
但是彪的外貌在古代的文獻中卻又詳盡的記載,說是因為其自小被拋棄。先天性營養不良,所以顯得十分瘦小。而其身上也沒有與虎一般的虎斑紋,僅有與虎相近的褐色絨毛。而六品官服的補子也是根據這種描述而存在的。
根據文獻中的記載,如今的動物學家按圖索驥。有一種動物與傳說的彪十分相近,那就是「亞洲金貓」。這種動物與文獻中關於彪的外貌描述十分吻合,不僅比虎類小。且一身的褐色絨毛,在加上兇猛異常,就像是傳說中的彪現世了一般。
但可惜的是,由於人類的發展。其棲息地大多已經被人類佔據,再加上一些貪婪的偷獵活動。亞洲金貓的生存已經在自然界達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原本在中國分布廣泛的亞洲金貓種群。如今在中國數量僅僅只剩下了三隻左右,瀕臨滅絕。
《說文解字》一書保存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們整理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的重要的階梯。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等。如《說文》「車,輿輪之總名,夏後時奚仲所造」等等。
文言版的相信讀者們看起來有些吃力,小編給大家申請到了最低價插圖版《說文解字》。原價99現價僅需49元,圖文並茂。讀者們可以更方便的了解中國的古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