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今天,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七夕節。時至今日,在很多人眼裡,七夕節還被僅僅視為「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被「愛情經濟」所裹挾,七夕節的「時代魅力」無法完美彰顯,其文化內涵的發掘、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
民俗傳承情意濃,傳統文化煥新彩。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農曆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等,都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脈,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在歷史進程中,七夕被賦予「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由此進入現代人眼帘。雖然早在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就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放眼當下,七夕節僅剩下「愛情」象徵。每當七夕來臨之際,廣大商家參與、無數企業盯住,將七夕節簡單地歸類於「情人節」,濃濃的「商業味道」擠掉傳統韻味,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等元素少見甚至不見,可謂是表面上熱鬧,內容上單一,文化上缺失。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就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所以更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從這個意義上說,傳承發揚七夕節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現,是文化軟實力的彰顯。各地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立足歷史、放眼時代,大力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深厚底蘊,植入更多「中國元素」,傳承「民俗風俗」,竭力讓七夕節的時代魅力更強、讓七夕文化的時代啟迪更足,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