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瑪雅君就帶大家了解下日本的七夕節「たなばた」。
七夕別名也叫做「細竹節」「笹の節供」」或「祭星「星祭り」」,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起才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活動,被定為五大傳統節日。經過多年的演變,如今已經成為日本夏季傳統的節日之一。
關於七夕節的來源有一個說法,那就是七夕的日語說法「たなばた」。「たなばた」的漢字寫作「棚機」這兩個字,其實就是一種古老的織布機。相傳古代的日本進行祭祀活動的時候,少女們需要將用「棚機」親手織成的和服,供奉在佛龕前,以迎接神的到來,祈求秋天的豐收,除去汙穢。被選中的少女被稱為「棚機女(織女)」,她們在河流等清澈水邊的紡織作坊裡懷著對神明的敬畏之心織布。那時候使用的就是「棚機」這種織布機。因此七夕的讀音就漸漸變成了「たなばた」。
日本七夕節特色
日本的七夕節本來跟我國一樣,是舊曆的7月7日,後來因為每年的節日日期計算不便,日本便採取了現實的「一刀切」處理,乾脆改成了公曆的7月7日(有些地方設為8月7日)。
與大多數人的想法不同,七夕本身並無科學道理,無論哪一天,牛郎星、織女星的亮度以及距離地球的遠近都是基本無變化的,所以在日本的七夕觀星和在中國的七夕觀星並沒有優劣之分。日本對七夕日期的修改並無任何影響。
日本七夕中「笹」,是外來文化在日本發展的縮影。「笹」既是與原本中國七夕文化中的竹竿關聯,又帶有日本青竹的特色。要知道,在日本的神道祭祀觀念中,「笹」一直被視為是「依代(即可供神靈寄身之所,一般是石頭或樹木)」,因此它又是具有祈願、闢邪作用的神聖之物。
青竹代替竹竿懸掛五色「短冊」,實際上也體現出日本神道因素對七夕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民間,大人和小孩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小竹子上,然後把這支小竹子立在院子裡,並將貢品一起擺上,以許願少女的手工藝術能提高到像織女一樣好。七夕結束後,把這小竹子和貢品一起放到河裡,意味著希望自己的心願能夠到達天河。
七夕祭
每年七月起,日本就開始有各種夏日祭活動,穿浴衣、撈金魚、拿著團扇與TA看花火。
日本很多地方都會舉行七夕祭,其中仙臺的七夕祭是最出名的,也是日本東北地區最大的節日之一。
每逢七夕祭,仙臺市整條商業街會掛上五顏六色的繡球、紙箋等裝飾點綴。
在傍晚還有七夕遊行,有抬神轎、花車、鼓笛隊伍齊聚一堂。
日本七夕還有一個習慣,就是人們會到商店購買粘米做的小點心來吃。吃這個小點心是有講究的,一來是喜鵲搭的橋怕不結實,為了保障牛郎織女的交通安全,要弄些粘的東西來把橋粘結實點兒;二來牛郎織女好久不見,難免有些情不自禁的情節,喜鵲們看在眼裡,不免亂說,為了避免影響安定團結,也要弄些粘的東西把鳥的嘴巴粘起來。
由此可見,日本的七夕和中國一樣,都是來自於牛郎織女的傳說,日本古書《古今要覽稿》,《古事類苑》等中,對這一點都有記述,按照這些資料記載,七夕在日本盛於奈良時代,最初是宮廷節日,叫做「七日盆」,用於祈求婚姻美滿,儀式相當複雜,要求一天吃七頓飯,洗七次澡。
好在,傳到民間以後,七夕變成了孩子們的節日,也就沒有了這樣多的繁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