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將至,在多數人眼裡,七夕節就是「中國情人節」,無非就是情侶們出門約會、遊玩。
但其實,在古代七夕節就演變出了許多習俗和傳說,有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傳統和含義。
一直以「中國情人節」的印象出現在我們記憶裡的七夕節,究竟還有著什麼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01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起源於漢朝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和婦女穿針乞巧的習俗。西漢劉歆《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所以在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這天,女性們便會向「七姐」祈求心靈手巧的手藝,同時也會進行「鬥巧」。因此七夕也被稱為「乞巧節」、「七姐誕」。
到了南梁朝時期,牛郎織女美好的愛情故事在民間傳開,七夕節也因這段佳話而附上了許多傳奇色彩。
經過歷史的發展,七夕節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便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同時也被認為是中國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02
古人們都是如何過七夕的呢
在古人的眼裡,七夕除了是男女約見相會的日子,它也是女子們「鬥巧」的日子。所謂「鬥巧」,就是一種判定女子們手巧不巧的一種方法,是每到七夕這一天便會進行的一種民間習俗。而鬥巧的方法也有許多種說法。
1.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女子們結彩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2.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俗。
所謂投針驗巧,即是先準備一隻面盆,放在天井裡,倒入「鴛鴦水」(將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人們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好了。
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
原來面盆裡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就會依稀生成薄膜。於是取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3.喜蛛應巧
所謂"喜蛛應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黃金瓜、巧果、花生、紅棗等為主)放在果盆上,果盆通常是在穿針乞巧前就已經由大人們作好了準備。"穿針乞巧"以後,大家都睜大眼睛看果盆上有沒有"喜蛛"在結網,誰先發現,誰就大吉大利。
各個時期的人們對於七夕節的慶賀方式、所寄託的願望和期盼也不盡相同。而過七夕的習慣,卻不僅僅是我們國家才有。
03
還有哪些國家也過七夕呢
中國的七夕文化,在古時便對周邊的國家產生了許多深遠的影響,這也恰恰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優越性。
在漢代時期,日本便受到漢文化影響,有了過七夕的傳統,並給七夕以「七夕祭」的命名。
日本七夕節並非是用在祈禱得到愛情的節日,而是姑娘們祈求自己能擁有一身好手藝的節日。
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都會舉辦「七夕祭」,人們身著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
不止是日本,七夕節的傳統也同樣傳到了韓國。韓國的七夕節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婦女們把瓜果放在桌上磕頭祈求,希望手藝能越來越好。
還有一個習俗便是祭祀,祭祀也分為家庭祭和集體祭兩種。韓國女性要在祭臺放上乾淨的井水,牛郎織女不再成為祭祀對象,她們主要是為了祈求親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則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
歷史發展到今天,七夕節在世界各地所被賦予的意義都有所不同,過節的方式也是各式各樣。
無論是美麗的神話故事,還是人們對於天文自然的崇拜,都寄託了我們對於七夕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