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古人這樣過七夕

2021-01-09 騰訊網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乞巧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關於它的習俗,又有哪些呢?

鬥巧

七夕鬥巧,判定鬥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七夕觀星

初秋時節,晚間9點左右,織女星首先出現在天頂附近,隨後,在其偏南方向的牛郎星升起。在兩顆星的中間隔著一條橫貫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銀河),其中牛郎在河東、織女在河西,它們深情相望。織女星的下方有四顆較暗的星,組成小小的平行四邊形,它們就是神話傳說中織女編織的美麗雲霞和彩虹的梭子。牛郎星是顆微黃色的亮星,在它兩邊的兩顆小星叫扁擔星,傳說中是牛郎挑著一對兒女。

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在七夕夜晚,年輕的靚女們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為牛慶生

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曬書曬衣

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人們選擇七夕曬書據說是因為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多在此日暴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一天曝曬書籍。漢後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普及全國。東漢崔實《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

結紮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佔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最後:告白要趁早,不然只能說恭喜

編輯 | 楊婭雯

插畫 | 謝 鑫

審核 | 李 濤 郭程程

相關焦點

  • 古人如何過七夕,除了乞巧求子,還給這種動物過生日
    七夕是我國傳統的情人節,早在三四千年前,古人就開始過情人節,那麼在古代,古人是如何過情人節的呢?2.種生求子在七夕節那天,人們會在木板上鋪上小麥或者粟米的種子,然後待其長出芽後,在鋪在小木屋上,花木上面,以此來裝點村落,初次之外,還會將紅豆的種子放在碗中,澆水使其發芽,然後將芽採下,用紅繩穿起來,扎在一起,放在花盆中,稱之為生花盆。
  • 從《延禧攻略》看古人怎麼過七夕
    從《延禧攻略》看古人怎麼過七夕 蔡木蘭 2018-08-17 10:25 來源:澎湃新聞
  • 原來日本人和韓國人也過七夕節!
    02古人們都是如何過七夕的呢在古人的眼裡,七夕除了是男女約見相會的日子,它也是女子們「鬥巧」的日子。所謂「鬥巧」,就是一種判定女子們手巧不巧的一種方法,是每到七夕這一天便會進行的一種民間習俗。原來面盆裡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就會依稀生成薄膜。於是取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 古人過七夕,這些玩法浪漫又清新
    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 和古人相比,你過的「七夕」只能叫搓一頓!
    七月七日,現代人熱捧為「情人節」,古代卻不是這樣。 古時候的此日,女子乞巧,娘家接閨女,文人曬書,所以又稱為「乞巧節」「女兒節」「曬書節」。 跟著小編一起看 沒有巧克力和玫瑰花 古人這樣過七夕
  • 七夕:破鏡重圓、雙鳳交頸 透過文物觸摸古人愛情 - 瀟湘晨報
    七夕:破鏡重圓、雙鳳交頸 透過文物觸摸古人愛情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 > 湖北 正文 來源:湖北日報 時間:2020-08-25 09:56 8月25日是今年的七夕節,七夕是乞巧、祈福的節日,因「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在當代也被類比作「中國情人節」。
  • 古人為何要在七夕曬書?他們get到了
    文/羊城派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梁穎妍圖/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曬書竟然是七夕節一個頗具特色的習俗!8月4日上午,「七夕曬『復』」——七夕曬書與古籍修復技藝體驗活動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舉行。圖為體驗活動現場據介紹,七夕節起源於漢代,人們會在這天舉行各種活動,如七夕乞巧、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曬書曬衣等,祈盼實現美好的願望。其中,曬書是七夕節一個頗具特色的習俗。
  • 沒有巧克力和玫瑰花,古人怎樣過七夕?
    首發:8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作者: 鄭學富今天是農曆七月七日,現代人熱捧為「情人節」,古代卻不是這樣。古時候的此日,女子乞巧,娘家接閨女,文人曬書,所以又稱為「乞巧節」「女兒節」「曬書節」。
  • 為什麼七夕節又稱女兒節?古人早就讀懂了數字「七」的奧秘
    01七夕:古代的女兒節「七夕」又稱「乞巧節」,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中華民族流傳了大量關於「七夕」的神話傳說、詩詞歌賦、民俗儀式資料,成為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據專家考證,七夕節俗形成於漢代,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針於開襟褸,俱以習俗也。 」 可見,七夕節俗與女性的關係十分密切,古代的七夕活動以少女少婦為中心,所以又稱為「女兒節」或「少女節」。如河南《宜陽縣誌》中說:「七月七夕為女節,陳瓜果、祀天孫以乞巧。
  • 泉州人千餘年前就過七夕
    這兩枚珍貴的火花體現了七夕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而五代時安溪縣令詹敦仁所作《牛女夜有感》一詩,更是證實泉州人早在千餘年前就在過七夕節了。   清末火花現牛郎織女   「雙星七夕圖」火花中,鵲橋上,織女長發飄逸,牛郎邊上有老牛相伴,畫面生動。據介紹,這一枚古火花為清末時遺留。
  • 過七夕節的五大禁忌!你知道幾個?
    七夕馬上就要到了,對於廣大的青年男女來說無疑又是一個增進感情的好機會,也是中國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之一,其實七夕不僅在中國過,在很多東亞國家也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中國人對七夕的認識主要是來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幾千年來,這一節日已經演化成了中國的情人節,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
  • 【七夕來了】牛郎與織女的七夕浪漫傳說原來是這樣(法律版)
    七夕節來了!在這個浪漫的日子小編決定用理性思維,以法律的眼光來來嘮嗑嘮嗑牛郎與織女的七夕浪漫傳說!壹牛郎與織女的七夕浪漫傳說概要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
  • 中國節-七夕節古人除了祭祀牛郎織女外還要做這些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除祭祀牛郎織女外,當夜還要置香案,供瓜果。入夜則聽「天語」。同時婦女們祈求智巧,預卜自己的未來命運。具體方法是:」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面生膜,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霧、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茹影者,謂之得巧。
  • 回到古代過七夕!去感受那些被你遺忘的傳統習俗!
    又是一年七月七,七夕將近,作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還是比較受青年人們的喜愛的。但說實話現在國內七夕節還是沒有情人節受歡迎。可要是回到古代,情況就不一樣了。古代過七夕的習俗是多種多樣的。在漢代甚至更早,就有了在七夕節乞巧的習俗,七夕節這天晚上,因為古代就是男耕女織嘛,女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一雙針織技術嫻熟的雙手,而織女是織布能手,正好是這些女孩子的崇拜對象,所以這天晚上,少女們就在夜空下的方桌上,擺上水果,朝天祭拜,一來祈求自己針線活兒越做越好,二來也祈求自己的婚姻順利,遇到美好的愛情。
  • 七夕情人節,你被家裡長輩催婚了?瞧瞧古人是如何被催婚的!
    春節是被催婚的最佳時機,還有什麼七夕,情人節,甚至連光棍節都不放過了。今天歷史君響應時代號召,和大家聊聊古人是如何催婚的。都知道古人結婚早,所以父母催婚就更早了。孔子曾經說過男子二十當爸,女人十五生娃。這放在今天女孩子還沒成人。可是在那時候就是這樣的規定,甚至漢惠帝時期,法律明確規定女性過了十五歲必須完婚。沒錯那時候的催婚都是國家催的,一般有四種方法。
  • 七夕習俗:古人不但悽美浪漫,還曬書曬褲,甚至曬肚!
    七夕習俗:古人不但悽美浪漫,還曬書曬褲,甚至曬肚! ——枯木 古人出於對未知的敬畏,認為日月星辰、山川河谷、花草樹木等萬物皆有靈,因而在不同的節日祭祀不同的神靈,後來演變成如今眾多的民俗節日。 古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 古人也過「婦女節」:這一天她們都幹什麼?
    如今,在眾多商家的營銷發酵下,婦女節搖身一變有了「女王節」「女神節」等稱呼,3月7日也成為了「女生節」,在享受著假日特權和節日帶來的歡樂的同時,可能有很多人想不到,古人其實也過「婦女節」。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敘:七夕婦女結採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一種蜘蛛)網於瓜上,則以為得。穿七孔針時,如果一穿便進,這是手藝會大進的好兆頭。而「結採縷」,則是顯示和比賽各人的巧活,看誰能獨出心裁編出最新最美的花樣。所以宋人楊樸《七夕》詩道: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 七夕的來歷,什麼時候古人將七月初七定為乞巧節
    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便是七夕節,這個節日往往是虐單身狗的一天,滿大街的情侶,手捧玫瑰的女生,各種花式秀恩愛,很有人會選擇在七夕的時候求婚或者表白,可能是想藉助七夕這個好日子有個好的兆頭吧。但是有個問題,七夕是什麼時候來的,什麼時候七夕成為情侶們的節日。
  • 原來,廈門正宗的七夕這樣過!做十六歲、炒豆茶、採鮮花……
    明天是 一年一度的「七夕」 「七夕」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愛情故事,對傳統女子來說,心靈手巧是贏得愛情的基礎,所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
  • 年輕人,都是這樣過七夕的……
    七夕節將至,空氣中瀰漫著浪漫的氣息你還在絞盡腦汁的籌備七夕嗎?你還在笨手笨腳的包裝禮物嗎?你還在預訂華麗昂貴的餐廳嗎?這些未免顯得有點俗套!這個七夕節,與愛人一起,把愛藏在日常裡,在牆面上展現愛情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