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要在七夕曬書?他們get到了

2020-12-22 羊城派

文/羊城派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梁穎妍圖/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曬書竟然是七夕節一個頗具特色的習俗!8月4日上午,「七夕曬『復』」——七夕曬書與古籍修復技藝體驗活動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舉行。

圖為體驗活動現場

據介紹,七夕節起源於漢代,人們會在這天舉行各種活動,如七夕乞巧、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曬書曬衣等,祈盼實現美好的願望。其中,曬書是七夕節一個頗具特色的習俗。

民間諺語有云:「七夕到,太陽高,曬書曬衣好。」農曆七月初七,陽光充足又不過分熾熱,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線具有殺菌效果,正是曝曬書籍和衣物的大好時節。

本次活動由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聯合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聯合主辦。活動中,主辦方重現了古人七夕曬書的場景,還製作了一些古代名人曬書的形象,吸引了不少遊客圍觀留影。

圖為體驗活動現場

為了讓參與者了解線裝書的製作、保養和修復,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特地請來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和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專家,現場為觀眾展示雕版印刷、古籍修復、瓦當拓印等技法手藝。觀眾還能親自動手,體驗線裝書的裝訂。參與者裝訂好線裝書後,紛紛拿到曬書場景,體驗一把古人曬書的樂趣。

隨著時代的發展,藏書條件不斷改善,藏書技術不斷提高,人們愛護書籍或許已經不需要「曬書」。不過,本次活動通過重現古人的這一習俗,讓參與者有了深刻的啟示——古人曬書不只是愛書,更是對知識的尊重和崇尚。(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梁澤銘 謝哲

實習生 | 黃綺佩

相關焦點

  • 七夕習俗:古人不但悽美浪漫,還曬書曬褲,甚至曬肚!
    七夕習俗:古人不但悽美浪漫,還曬書曬褲,甚至曬肚! ——枯木 除了牽牛織女浪漫的愛情故事,其實七夕還有其他習俗,諸如乞巧、曬書、曬衣、穿紅線、染指甲等等,我們就來看看古人的這些習俗如何形成的。 七夕乞巧
  • 七夕為什麼要曬書?
    收到浙江圖書館古籍部發來的七夕曝書雅集邀請函,古雅之風撲面而來,朋友圈裡紛紛驚呼:「太洋氣了!」。是的,國潮風回歸,年輕人穿漢服在街上已經不奇怪的今天,很多人稱讚浙圖的這個七夕創意「洋氣」,也有人點讚「有水平」,不過也有朋友疑惑,「七夕為什麼要曬書」?記者潘卓盈文/攝七夕曬書習俗已有2000多年歷史先來說說這個「七夕曬書」。
  • 古人的「曬書」雅趣
    說文□韓永清古人為防止書籍善本受潮或遭蟲蛀,會「曬書」。曬書,又稱曝書。看似瑣碎小事,但由此生發的風雅趣事,卻常常令人回味無窮。 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載有「袒腹曬書」的段子:「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從中看出郝隆生性狂傲,自詡才高八鬥,滿腹詩書。曬肚皮等於曬書,看古人行事何其灑脫幽默。
  • 你們在七夕曬恩愛,浙圖來曬書
    「曬書」又叫「曝書」,最早關於「曝書」的記錄,見於西周歷史典籍之一的《穆天子傳》卷五:「仲秋甲戌,天子東遊,次於雀梁,蠹書於羽林。」這裡說的「蠹書」就是「曝書」,因為古人認為曝曬書籍可以去蠹,防止因潮溼產生的蟲蛀黴變以為更好地保存書籍。可見這一認知與習慣從我國西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 書之曬
    其他人問起為何,答曰曬書。主角跨越千年,有晉朝郝隆、王羲之,清代朱彝尊、蒲松齡等。  在民間,隨著《西遊記》的流傳,也有玄奘曬經書的傳說。據說玄奘師徒從西域取經歸來途中,經書被河水打溼。正值六月六日,太陽高照,他們就將經書放到大石之上,一一晾曬。在新泰城北五裡處,有「曝書山」,今稱金鬥山。據《新泰縣誌》載:「山在縣北,邑之鎮山也。危巖怪石,形勢蒼古。相傳異人曝書於上,遺蹟尚存。」
  • 古人如何過七夕,除了乞巧求子,還給這種動物過生日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閱世編》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七夕是我國傳統的情人節,早在三四千年前,古人就開始過情人節,那麼在古代,古人是如何過情人節的呢?這些形式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求子,古人認為,植物發芽象徵著生機勃勃,傳宗接代,在這天將這些植物的芽苗放在屋子中,會給新人帶來好運,能夠懷孕生子,這也是古人的一種生育信仰,後來這種方式在清朝時漸漸被放棄,到了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 七夕節曬衣曬書的習俗緣起於何?與牛郎織女關係,看曹操司馬懿
    導語:七夕節曬衣服曬書習俗緣起何時?與牛郎織女無關,看曹操司馬懿和竹林七賢七夕節也算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傳統節日,這是一個與愛情有關的佳節,也是一個在所有傳統節日當中最為浪漫的節日。它起源於神話當中的牛郎織女,描繪的是牛郎和織女悽婉的愛情故事。
  • 古人過七夕,這些玩法浪漫又清新
    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 七夕傳統習俗:吃巧果、曬書、曬衣
    「七夕」夜晚,年輕的婦女、姑娘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在福建地區,許多人在「七夕」節時都要準備節日食品,讓織女欣賞、品嘗,祈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大伙兒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人們有的乞巧,有的乞子、乞壽、祈求愛情,等等。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民俗專家表示,種種趣味盎然的「七夕」習俗,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 為什麼七夕節又稱女兒節?古人早就讀懂了數字「七」的奧秘
    」到了唐代,人們都要在「七夕」這天祭拜織女,希望她把紡織的技巧傳給家中的女人,而女人們則走親訪友,連平時足不出戶的大家閨秀,這天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涉足田園、遊覽井市。唐人祖詠在《七夕》詩中說:「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明代《帝京午目》中說:「七夕女兒節,角黍展榴裙。」
  • 和古人相比,你過的「七夕」只能叫搓一頓!
    古時候的此日,女子乞巧,娘家接閨女,文人曬書,所以又稱為「乞巧節」「女兒節」「曬書節」。 跟著小編一起看 沒有巧克力和玫瑰花 古人這樣過七夕 農曆的七月七日,正直天高雲淡、氣候乾燥之際,此時曬書既可避免蟲蛀,又能防潮。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這說明在東漢時期就有了七夕曬書的習俗。 唐宋時期,七月七曬書更是蔚然成風。
  • 原來古人這樣過七夕
    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在七夕夜晚,年輕的靚女們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虔誠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 沒有巧克力和玫瑰花,古人怎樣過七夕?
    古代女子要在七夕拜祭紡織高手、女紅大師織女,由一個有威望的女子牽頭,邀上左鄰右舍的姐妹們,少則五六人,多則十幾人,團拜織女。七月初七這天,要齋戒一天,沐浴淨身,打扮的既莊重又漂亮。到了晚上,都來到主辦人的家裡。此時,月光融融,清輝盡灑,初秋的夜風襲來,涼爽怡人。
  • 看看古人怎麼「曬書」,這個「曬」真的很乾
    書展是人們定期收集、交流思想的重要活動,事實上古代也有類似的「曬書大會」,起初,書籍被放在陽光下面以防止紙張上的甲蟲或黴菌,稱為「曝書會」。到了宋代,「曝書會」不僅僅是曬書,而是發展成為文人的定期聚會。烘乾書籍防止甲蟲發黴書籍作為記錄史料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載體,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學者們的重視。
  • 今日七夕|七夕是情人節還是單身女子的節日?它的七個冷知識…
    最近幾天,七夕節無疑是個熱門話題,年輕人樂得多了個約會的節日,很多商家也瞄準商機,希望趁機大賺一筆。 如今,七夕往往被視作「中國情人節」。說起來,從古至今,它也確實是個無比浪漫的節日,包括愛情主題在內,其內涵遠比許多人了解的還要廣泛。 冷知識一:七夕為何又叫「女兒節」?
  • 七夕的來歷,什麼時候古人將七月初七定為乞巧節
    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便是七夕節,這個節日往往是虐單身狗的一天,滿大街的情侶,手捧玫瑰的女生,各種花式秀恩愛,很有人會選擇在七夕的時候求婚或者表白,可能是想藉助七夕這個好日子有個好的兆頭吧。但是有個問題,七夕是什麼時候來的,什麼時候七夕成為情侶們的節日。
  • 2020年七夕節是哪一天 星期幾 要上班嗎?
    在民間,七夕節既是情人慶祝的節日,也是少女祈求姻緣、智慧的好日子,具有著祈福、拜神、聽悄悄話、觀星的民俗活動。每一年人們都要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七夕節,少女們也在這一天為自己祈福。七夕的由來說起七夕 我們的第一個想起的應該就是牛郎織女了吧,他們的浪漫神話愛情故事一直流傳在我們的生活中,或悽美、或奇幻,那麼七夕節是如何興起的呢?
  • 何為「七夕節」,七夕節是怎麼由來的?七夕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閩南、臺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到了初七晚,繼續如昨晚一樣祀神,稱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拜魁鬥星君古人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鬥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
  • 曬書曬衣
    曬書曬衣 發表時間:2018-06-15來源:中國文明網 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 回到古代過七夕,吃的玩的都不少,就是沒有好兒郎
    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七夕節。現代人把這天熱捧成中國「情人節」,想必與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有關。但你穿越回古代,古人的七夕節完全不是這個過法。古人把這個日子作為女子乞巧,娘家接閨女,文人曬書,所以又稱為「乞巧節」、「女兒節」、「曬書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