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的公眾號【金星教育新視野】獲得更多教育信息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鬥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古人如何過七夕?
穿針引線
這時最早的乞巧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的技巧,做一些小物品來競賽,再擺上一些瓜果乞巧。
喜蛛應巧
把一些瓜果食物,比如花生,紅棗等,放在果盤上面,然後人們就睜大眼睛看著果盤,裡面是否有喜蛛在結網,誰先發現,誰就會大吉大利,喜蛛,是一種米粒大小的小蜘蛛,如果出現在人們身上或者屋裡面,人們就會認為是喜事之兆。
種生求子
在七夕之前,利用一些小麥,綠豆,豌豆等泡在水裡,待生芽數寸之後,等到七夕到了,就用紅藍彩線束紮起來,象徵一種得子得福的好兆頭。
拜織女
織女,意思是指少女、少婦。一般是幾個人約好在一起,一起舉辦參拜。據說是,少女們在參拜前一天齋戒沐浴,七夕當天在月光下,圍在桌子前,一邊吃瓜子和花生,一邊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投針驗巧
先準備好一個面盆,倒入鴛鴦水,然後放在天井裡面。鴛鴦水指的是白天和夜間的水混合在一起,也可以用河水和井水混在一起。面盆和水都要露天過夜,然後再讓七夕當天的太陽曬一曬,到中午或者下午就可以驗巧了。
賀牛生日
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小朋友們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牛在農業中付出了極大地貢獻,七夕這天,人們要以酒食款待牛,以示恭敬。
我國各地七夕習俗
廣東——七娘會: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髮,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髮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 種遊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
臺灣——拜「床母」:「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江蘇——七夕香橋會: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 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 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湖南、浙江——婦女洗髮、接露水: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膠東——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 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 手段。」
西南地區——染指甲: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輕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廣州——迎仙: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陝西——結紮巧姑:婦女們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佔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
廣西——七夕儲水:人們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七夕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
七夕除了牛郎織女的故事外,相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拜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魁星保佑他們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星宿中的奎星,為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鬚眉以下鴻留瓜,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簷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奮讀書,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為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地祭拜他。
關注我們的公眾號【金星教育新視野】獲得更多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