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既是今年中秋國慶長假最後一天,同時也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七個節氣——寒露。
寒露是農曆九月的開始,是一個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氣,表示天氣由涼轉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寒露,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孝經緯》說:「秋分後十五日,鬥指辛,為寒露。謂露冷寒而將欲凝結矣。」意思是,秋分後15日,當北鬥的鬥柄指向辛方(西偏西北),寒露就到了。這個節氣名稱的含義是:因天氣變冷,露水將凝結成霜。
寒露時節,北方地區已呈深秋景象,天氣寒冷,霜染紅葉。南方地區則涼風習習,蟬噤荷殘。
周泉《寒露》
寒露時節共15日,此時的物候變化分三候:初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
「鴻雁來賓」,「賓」,即「客」的意思,是相對「主」而言。秋天后鴻雁自北往南遷徙,先至者為「主」,後至者為「客」。白露初候已有鴻雁遷徙到南方,它們是「主」。寒露後才到達遷徙地的鴻雁,已是後至者,故稱「來賓」。
「雀入大水為蛤」,意思是鳥雀進入海中變成蛤蜊。深秋天寒,很多鳥雀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裡出現大量蛤蜊,因其貝殼上的條紋及顏色均似鳥雀,便以為它們是鳥變成的。
齊白石《菊酒延年》
「菊有黃華」,指此時菊開黃花。為何要重點提出這一物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草木皆華於陽,獨菊華於陰。故言有桐之華皆不言色,而獨菊言者,其色正應季秋土旺之時也。」
意思是,百花皆開於氣溫陽和之時,唯獨菊花開於寒冷之季,所以其他季節所開之花都不說其花色,如清明初候的「桐始華」,只說桐木開花,不說開什麼顏色的花。而到了寒露,就說「菊有黃華」,因為黃色的菊花正好與九月的顏色相應。古人認為九月是戌月,戌屬土,土的代表色為黃色。因此時菊花開,故九月又稱菊月。
菊,古代多寫作「鞠」、「蘜」。如《禮記·月令》云:「季秋之月,鞠有黃華。」《爾雅·釋草》云:「蘜,治蘠也。」唐宋以後,才用較為簡化的「菊」字代替上述二字。宋人陸佃《埤雅》說:「菊,本作蘜,從鞠。蘜,窮也,花事至此而窮盡也。」時至深秋,百花凋零,菊花於此時才開,故得此名。
明 陳淳《秋菊圖》
菊花與眾不同的花期,令古人對它刮目相看。一是欣賞其凌霜盛開、堅貞不屈的品格。二是注重其獨特的食用和藥用價值。故農曆九月素來是賞菊食菊之時。如屈原常常「夕餐秋菊之落英」,漢人每逢九月九日便飲菊花酒。
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將菊列為「上品」:「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溼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認為食菊有治療多種疾病及益壽延年之效,而後人對此深信不疑,常以菊花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
曹丕曾贈一束菊花給鍾繇,他在《與鍾繇九月送菊書》中說:「歲往月來,忽逢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是月律中無射,言群木百草,無有射地而生。至於芳菊紛然獨榮,非乎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至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僅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
傳說彭祖活了800歲,故曹丕希望鍾繇食用菊花後能延年益壽。
明 徐渭《菊竹圖》
古代愛菊之人,莫過於陶淵明。陶淵明有兩大愛好:愛酒、愛菊。理由是:「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所以他特別喜歡喝菊花酒,有詩為證: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蘇東坡也相信食菊能延年益壽。他在《趙昌寒菊》題詩中說:「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欲知卻老延年藥,百花摧時始起花。」他還在《後杞菊賦》中說:「吾方以杞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乎西河南陽之壽。」他不僅食菊花,連苗、葉、根也不放過。
宋 朱紹宗《菊叢飛蝶圖》
宋人史鑄則稱菊為「藥中珍」。其《白菊》詩云:「玉攢碎葉塵難染,露溼香心粉自勻。一夜小園開似雪,清香自是藥中珍。」
對菊的藥用價值,李時珍這樣說:「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實,備受四氣,飽經霜露,葉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稟平和。……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賢比之君子,神農列之上品。」
菊雖有奇效,但並非所有菊類都可食用。南朝人陶弘景說:「菊有兩種:一種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者,為真菊;一種青莖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苦薏即野菊,古人說,「真菊延齡,野菊洩人」,所以野菊不能隨便吃。
寒露到了,菊花開了,讓我們一起賞菊、喝菊花酒吧。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鍾葵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鍾葵翻拍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