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這4種常見行為,正在讓孩子慢慢變笨

2021-03-03 小十點

我們都傾向於認為,一個孩子從小到大,智商是不會變化的。

然而,很多科學研究證明,父母一些不正確的行為,會導致孩子某些方面智商下降。

此外,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自我認知、觀念、思維方式陷入誤區。

也會限制孩子各方面發展,不能充分發揮潛能。

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下面這4種常見行為,容易讓孩子慢慢變笨,值得家長警惕:

父母愛大吼大叫

提到朝孩子吼叫,很多家長都充滿無奈。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是不大聲發脾氣,他根本不聽話。」


「每次吼完就後悔,但下次脾氣上來了還是控制不住。」

如果,吼叫會對孩子的智商造成影響,你還會這樣做嗎?

2009年,哈佛教授泰徹團隊對經常遭受父母語言暴力的年輕成年人的大腦進行分析發現:

這些人的韋尼克區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減少。

這兩個區域的連接越少,人的語言理解能力就越差。

2011年,泰徹帶領他的團隊又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

對象是21個18-25歲曾經遭受過父母嚴重語言暴力的人的大腦。

發現父母的語言暴力會增加他們的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達到14%。

父母的語言暴力越多,這個區域越大,而左側顳上回與語言智商有關。

語言暴力能讓他們的語言智商下降。

2018年,泰徹又發現,長期接受父母語言暴力的孩子,他們的海馬體和胼胝體體積縮減。

而海馬體是記憶形成的關鍵腦區,胼胝體是連接左右腦的神經纖維束,起著連接左右半球的作用。

因此長期吼叫還會讓孩子的記憶力下降。


左右腦開發不完全,自然就影響到智商了。

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當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時,教半天也不會。

如果朝孩子發脾氣、吼罵,孩子反而錯的更多,更不容易學會。

因為孩子內心是緊張、焦慮、恐懼的,不利於大腦的思考和認知。

長此以往,孩子注意力變差,反應變遲鈍,自然越來越「笨」。

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家長應儘量做到「低聲教育」。

用平和的語言和孩子好好說話,這才能達到有效溝通的效果。

當覺察到自己脾氣上來時,單獨待一會,平靜下來後再去面對孩子。

自己多思考,學會控制情緒,不管對孩子對家長,都是有好處的。

限制過多、否定打擊,貼負面標籤

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一條梭子魚放進一個有許多小魚的水池裡,任何時候梭子魚餓了,只要張張嘴,把小魚吞進去就行了。

過了一段時間,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魚。

開始時,小魚在瓶子外面遊來遊去,梭子魚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

慢慢的,梭子魚的衝撞越來越少。

最後它完全絕望了,放棄了捕食小魚的所有努力。

這時,科學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備受打擊的梭子魚沉到了池底,一動也不動了。

無論有多少小魚在它的身邊甚至嘴邊遊來遊去,它都不會再張嘴。

最後,這條可憐的梭子魚就這麼活活餓死了。

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些行為,就像那隻玻璃瓶,限制了孩子的成長空間。

導致孩子產生「梭子魚心態」,陷入自我懷疑和無助中,喪失鬥志。

一是總否定、打擊孩子,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你幹什麼都不行」、「沒用的東西」、「你怎麼這麼笨?」、「膽小鬼」、「懶得要命」······

二是總限制孩子,這不能做、那不能做,犯錯了又是一頓批評。

孩子小的時候,來自身邊人尤其是父母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到他的自我認知。

總批評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還不給孩子表現自己、證明自己的機會,會讓孩子自我否定。

覺得自己就是「笨」,就是「不行」,做事畏手畏腳。

慢慢真的變成了父母所貼標籤的樣子。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不要總是限制孩子。

多相信孩子,在安全和規則範圍內,允許並鼓勵孩子多嘗試、探索,犯錯也不要緊。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充分打開感官,去思考和學習。

促進大腦發育和聽覺、視覺、觸覺等各方面的發展。

從而變得耳聰目明、手腳靈活、反應快。

多給孩子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我能行」的感覺,增強自信心。

比如把地掃乾淨、拖乾淨了;

通過自己的努力解開一道題;

參加比賽獲得了名次······

比起批評孩子,多用正面的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期待。

希望孩子做的事情:

「我希望你能把房間收拾整齊一點。」


「我相信你會更努力的,成績自然也會提高。」

這種積極暗示,會讓孩子朝著父母期待的樣子成長。

錯誤的表揚和歸因

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

1978年,一位美國教授做了一項實驗,他找來一群孩子玩拼圖,並觀察他們的行為和情緒。

拼圖一開始很容易,後面越來越難。

隨著拼圖難度的增加,有的孩子開始情緒起伏,甚至開始抗議。

後來乾脆將拼圖都推到地上,徹底放棄。

而另外一些孩子的表現卻截然相反。

他們對有難度的拼圖表現出很大的熱情和興趣,甚至高興地說:

「我喜歡這個挑戰!」

「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

教授的研究更進一步地發現:

這些孩子之間的根本差異在於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的差異會導致他們在智商出現分化。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變的。

他們往往害怕失敗,擔心自己看起來不那麼聰明而拒絕接受挑戰、面對困難。

由此他們的發展潛力會受到限制。

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智商和能力。

他們對新事物和挑戰充滿熱情,在面對挫折時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

大腦活動更加活躍,長久下去,變得越來越聰明。

生活中,父母對孩子不正確的表揚,對孩子犯錯和失敗的態度與評價,容易讓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進步。

比如:

總誇孩子「聰明」、籠統地稱讚孩子「棒」、「厲害」;

孩子犯錯、遇到挫折了,喜歡指責孩子,否定他整個人:

「你就不是學習的料」、「笨死了」、「你有什麼用」······

誇獎孩子時,父母應多稱讚孩子的努力、態度、品質方面。

比如細心、認真、有耐心等,儘量用更具體詳細的語言去描述。

犯錯和失敗時,不直接否定孩子整個人,而是幫助孩子正確歸因。

不是「不行」,只是「還沒做好而已」,讓孩子把重心放在學習好的方法和技能上。

當孩子對失敗與挫折建立起正確的認知,相信自己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

用成長型思維來考慮問題時,勇於挑戰和突破,他的成長空間會更加寬闊。

孩子沉迷「垃圾快樂」

信息與科技的飛速發展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有益的地方:

利用手機、電視、電腦快速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拓寬了知識面和視野。

然而,與此同時帶來的負面效應,也讓我們很焦慮。

許多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玩遊戲、刷短視頻、看低質量小說,荒廢了學習。

網上有個問題:

「有哪些是年輕人千萬不能碰的東西?」

有個高贊的答案是:

「能獲得短期快感的事物,也就是『垃圾快樂』。」

對正處在成長關鍵期的孩子來說,「垃圾快樂」的負面影響更甚。

尤其是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好習慣的時候。

如果孩子的時間都浪費在這些不用動腦子的低質量娛樂上。

注意力會減弱,難以集中精力在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學習活動中。

漸漸地,孩子會變得意志消沉、自制力減弱、懶散厭學。

思維得不到鍛鍊,大腦也就慢慢「生鏽」。

在這個問題上,家長的作用非常關鍵,應從源頭治理、轉移興趣、培養孩子好習慣。

首先,家長要捨得花時間精力多陪伴孩子。

例如和孩子做遊戲、共讀繪本、戶外運動、逛博物館圖書館等。

愛和陪伴,會充實孩子的內心世界。

豐富多彩的日常活動,也會轉移孩子對電子產品的注意力。

其次,家長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多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給他報一些興趣班。

孩子有自己的愛好,有事可做,自然也不太會對電子產品產生多大的興趣。

最後,家長要注意抓住3-6歲,培養孩子生活、學習的好習慣。

如規律生活、物歸原位、運動、閱讀、字跡工整、預習複習、專注等。

這些有意義的活動和好習慣,才會讓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靈活、能夠投入和堅持,整個人陽光而自信。

相關焦點

  • 家長的4種常見行為,正在讓孩子慢慢變笨
    小時候,我們看很多小孩都特別聰明,然而等孩子長大成人後,卻逐漸泯然眾人矣,這是為什麼呢?最後,這條大魚就這麼活活餓死了。在生活中,家長這些不經意的做法和壞習慣,就像是為孩子「套」了一個罩子,將孩子一步步推向「越來越笨」的境地。
  • 家長這幾種常見行為,正在讓孩子慢慢變笨
    當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越來越聰明,而實際情況是,很多家長都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越變越笨了!父母常見的3種行為,正在讓孩子慢慢變笨。父母的大聲吼罵過後,自己的氣發洩完了,可是陰影卻刻在了孩子的腦海裡,孩子的內心是緊張、焦慮、恐懼的,這樣就不利於大腦的思考和認知。長此以往,孩子注意力變差,反應變遲鈍,自然越來越「笨」。
  • 4種常見行為,正在讓孩子慢慢變笨
    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下面這4種常見行為,容易讓孩子慢慢變笨,值得家長警惕:01父母愛大吼大叫提到朝孩子吼叫,很多家長都充滿無奈。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當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時,教半天也不會,如果朝孩子發脾氣、吼罵,孩子反而錯的更多,更不容易學會。因為孩子內心是緊張、焦慮、恐懼的,不利於大腦的思考和認知。長此以往,孩子注意力變差,反應變遲鈍,自然越來越「笨」。
  • 家長這幾種常見行為,也許正在讓孩子慢慢變笨
    當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越來越聰明,而實際情況是,很多家長都在不知不覺中把孩子越變越笨了!父母常見的3種行為,正在讓孩子慢慢變笨。父母的大聲吼罵過後,自己的氣發洩完了,可是陰影卻刻在了孩子的腦海裡,孩子的內心是緊張、焦慮、恐懼的,這樣就不利於大腦的思考和認知。長此以往,孩子注意力變差,反應變遲鈍,自然越來越「笨」。
  • 父母的三種常見行為,正在讓孩子慢慢變笨
    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笨,為什麼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那樣學習好?」其實孩子變笨的原因跟家長離不開關係以下三種行為,你還在做著嗎?還好孩子還小,在家長的強硬措施下沒收了手機,這才逐漸收心,回歸學習。這些低質量娛樂帶來的快感,其實就是垃圾快樂,容易讓大腦生鏽。這種情況下,家長的作用顯而易見,就是絕對不能縱容還是沉迷電子娛樂。
  • 哈弗研究表明:父母這6種行為會讓孩子慢慢「變笨」,要引起重視
    哈弗的研究表明:父母這6種行為會讓孩子慢慢「變笨」,父母們要引起重視了 。種行為會讓孩子慢慢「變笨」,要引起重視第一種:不重視早餐很多家庭往往忽視了早餐的重要性。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家長由於忙於工作,所以就對早餐草草應付,這也導致了孩子不重視早餐。不重視早餐的後果除了是讓人在整個早上都沒有體力和精力之外,還會影響到腸胃健康,所以一定要重視早餐。
  • 家長的4種行為,竟會把孩子變笨,再不改孩子就毀了
    孩子的成長教育,父母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正確的教育和引導能夠幫助孩子激發潛能,越來越聰明,而錯誤的行為和教育方式,可能會讓孩子越來越笨,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缺少自信,父母某些不經意的行為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特別是以下4種行為,家長們都對照看看,如果有符合的,一定要及時停手!
  • 想讓孩子變聰明?注意了,家長的4種行為反而會讓孩子變「笨」
    還有些家長秉著吃啥補啥的想法,給孩子吃動物腦子,核桃更是沒有斷過……其實,家長用這樣的方法來讓孩子變聰明,效果是很不明顯的,反倒是如果家長給孩子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法的話,對孩子的不利影響倒是很大。只會讓孩子覺得抗拒、噁心,再加上表弟的爸媽給他太多的壓力,讓表弟覺得自己心裡特別壓抑,一聽到父母的叮囑和斥責腦子就亂成一團,不僅沒變聰明,反而覺得自己變笨了不少。
  • 父母常做的這5種行為,會讓孩子變「笨」
    根據哈佛的一項研究表明,生活中父母的一些日常行為,卻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甚至一些父母的行為會讓孩子變「笨」。02父母的5種行為,會讓孩子變笨但是時間是有限的,除去正常的上學和課外補習,能擠出來學習的時間,恐怕只有孩子的睡眠時間了。根據哈佛研究,睡眠長期不足的人,他們的腦細胞衰退是非常快的,這會不僅會讓他們大腦思考變慢,還會嚴重影響他們存儲記憶的能力。
  • 斯坦福教授:4種行為會導致孩子大腦變笨,甚至抑鬱!家長請警惕
    很多人都說,這隻猴子太笨了,怎麼不上前試一試呢?實際上,猴子不是笨,只是在無數次的嘗試碰壁之後,積累的經驗告訴它"這種嘗試是無用且愚蠢的"。條件式反射,讓大腦不自覺地作出保護性決斷。如果把我們的孩子比喻成這隻猴子,那麼我們家長的某些不當行為和做法,日久也一樣會深入孩子的腦髓中。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指出: 一個孩子能成就哪些特質,將來有著怎樣的性格,家庭起了決定性因素。父母的舉動和言行更是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和走向。
  • 斯坦福教授:4種行為導致孩子大腦變笨,甚至抑鬱!家長請警惕
    很多人都說,這隻猴子太笨了,怎麼不上前試一試呢?如果把我們的孩子比喻成這隻猴子,那麼我們家長的某些不當行為和做法,日久也一樣會深入孩子的腦髓中。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指出: 一個孩子能成就哪些特質,將來有著怎樣的性格,家庭起了決定性因素。父母的舉動和言行更是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和走向。所以,千萬不要忽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言行習慣。
  • 哈佛研究:父母的5種行為,讓孩子變「笨」,很多家長每天都在做
    執筆:楊十一編輯:楊十一定稿:歐陽比文根據哈佛的一項研究表明,生活中父母的一些日常行為,卻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甚至一些父母的行為會讓孩子變「笨」。,會讓孩子變笨一、讓孩子熬夜學習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學習上多努力一點。
  • 孩子這四種表現,正在讓他慢慢變笨,再不糾正就遲了
    研究發現,孩子的智力更傾向於遺傳母親,媽媽聰明,那孩子也基本會很聰明。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有些夫妻倆都是名牌大學畢業高學歷,生下的孩子卻連小學數學題都做不明白,真讓人懷疑是不是親生的。其實孩子智力除了和遺傳有關,與後天因素也有關係。如果你家孩子後天有這四個特徵,很容易越來越笨,再聰明的腦袋也會變得平庸!你家孩子有中的話趕緊改吧!
  • 斯坦福教授:4種行為會導致孩子大腦變笨,甚至抑鬱!家長請警惕
    很多人都說,這隻猴子太笨了,怎麼不上前試一試呢?如果把我們的孩子比喻成這隻猴子,那麼我們家長的某些不當行為和做法,日久也一樣會深入孩子的腦髓中。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指出: 一個孩子能成就哪些特質,將來有著怎樣的性格,家庭起了決定性因素。
  • 哪些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慢慢變笨?
    然而,很多科學研究證明,父母一些不正確的行為,會導致孩子某些方面智商下降。此外,如果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自我認知、觀念、思維方式陷入誤區,也會限制孩子各方面發展,不能充分發揮潛能。1、「吼叫式」教育提到朝孩子吼叫,很多家長都充滿無奈。「我也不想吼孩子,可是不大聲發脾氣,他根本不聽話。」
  • 哈佛研究發現:長大後變笨的孩子,兒時大多有這4種不良習慣
    哈佛研究發現:長大後變笨的孩子,兒時大多有這4種不良習慣該項研究表明孩子智商的變化與他們所處的成長環境息息相關,如果孩子成長過程中受到家庭環境的一些負面影響,那麼即使天賦再高的孩子也可能會變笨。下面就給大家盤點一下4種讓孩子越來越笨的壞習慣,希望你家的孩子沒有中招。
  • 孩子1歲前有這4種行為,說明正在變聰明,家長不要阻止哦!
    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因此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能生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這樣他日後上學的時候,就能夠成為學霸,長大後也比較容易成功。而孩子的智商,大約有30%到80%是受父母的基因遺傳,剩下的部分是靠後天的開發,所以孩子的智商,不是一出生就固定的。孩子在一歲以前,如果有這些表現,說明他正在變聰明,家長不要阻止哦。
  • 這4個習慣會讓孩子越來越笨,90%的家長中招啦
    父母都希望孩子越來越聰明事實卻是不知不覺間他們正在「幫助」孩子變「笨」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經過研究,發現孩子身上有一種「習得性愚蠢」的現象。以下這幾點家長也要注意哦!孩子因熬夜而導致的睡眠不足,會出現一系列健康問題,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身體代謝出現問題、易發胖,不僅導致各種疾病產生,並且這樣長期熬夜的行為,也是作父母的嚴重失職和不負責任。已有研究表明:經常熬夜、睡眠不夠的人,腦細胞衰退加速,再聰明的人,也會逐漸變糊塗、變笨。
  • 孩子變笨,可能是這四個壞習慣在作怪,別等孩子變笨了才知道
    孩子聰不聰明有先天基因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後天的培養,通往聰明的道路只有一條,勤奮和自律,但讓孩子變笨的道路卻有千萬條。小明媽媽最常對他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咋這麼笨呢,你爸博士生,你媽本科生,怎麼到你,連考80分都難」。每次吃過晚飯寫作業是小明最難熬的時候,媽媽不停的罵他笨,不是做錯題就是不會做,讓他晚晚做作業看書到凌晨。殊不知,在媽媽這種輔導下,小明的成績越來越差,分數越考越低。
  • 說明孩子開始認生了,媽媽2種行為會讓寶寶變笨
    所以說,孩子的認生時間和表現也不一樣,有的6個月以後開始,有的四五個月已經有了初步的顯現,有的八九個月以後才會認生,等到寶寶1周歲以後,隨著發育的進步,認生的情況才會慢慢減輕然後消失。進入認生期,媽媽需要遠離2種行為認生期是孩子情感發育的裡程碑,也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個很大的進步。認生可以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對孩子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