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科學家把一隻猴子關進鐵籠子裡,每天放一根香蕉進去。
只要猴子想去拿香蕉,必定要踩到一塊鐵板,被電到全身麻痺。
一次次的試探,猴子最終變得很是謹慎,除非餓極了,不然不會去碰那隻香蕉。
後來,科學家把電擊裝置撤走了,但地上的鐵板仍然在,為了加大誘惑力,他們掛了一串香蕉,想看看猴子的反應。
可惜的是,蹲坐在地上的猴子,用渴望的眼神望著香蕉,卻一動不動,時不時向科學家求助。
很多人都說,這隻猴子太笨了,怎麼不上前試一試呢?
實際上,猴子不是笨,只是在無數次的嘗試碰壁之後,積累的經驗告訴它&34;。
條件式反射,讓大腦不自覺地作出保護性決斷。
如果把我們的孩子比喻成這隻猴子,那麼我們家長的某些不當行為和做法,日久也一樣會深入孩子的腦髓中。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指出: 一個孩子能成就哪些特質,將來有著怎樣的性格,家庭起了決定性因素。
父母的舉動和言行更是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發展和走向。
所以,千萬不要忽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言行習慣。
如果發現有以下這幾種行為,家長請警惕了!它們有可能正在讓你的孩子變得越來越笨!
斯坦福Carol Dweck教授曾做過一次
&34;的實驗。
結果發現: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
認為努力和困難讓他們感到自己很蠢;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
則認為努力和困難能創造新的神經元連結,
能讓大腦越來越聰明。
所以,在面對挑戰和困難的時候,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
更樂於追求學習和成長,
更有勇氣面對挫折,適應能力也更強,成長速度更快。
我們表揚孩子,
最常說的就是&34;&34;&34;等等,
其實這些誇獎比較空泛,且歸因於孩子天生聰明,
也不利於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
表揚孩子最好從他的努力、進步、細節、態度、毅力等入手,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身上爆發出的力量。
當孩子受挫或失敗時,也是同樣的道理,
不要一上來就指責孩子&34;&34;,
容易導致孩子抑鬱,甚至走極端。
換位思考,自己何嘗不是有過失敗,
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出解決辦法,才是最好的選擇。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
父母喜歡和欣賞他的進步,也能接受他的局限和不足。
那麼無所顧忌的孩子,才能一天比一天優秀。
一種是&34;。
據我國首份兒童安全研究報告數據顯示:
國內3-6歲的幼兒中,手機接觸率已經高達91%;
到了9-10歲,已經和成人使用行為相差不多。
這種現象很可怕,又很現實。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專門做過調查,
他們抽取一批5歲的孩子,
按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和玩耍的時間長短,
分為三組,進行跟蹤研究。
結果發現:
從小就沉迷在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中的孩子,
大腦發育、認知力、想像力和創造力,
都明顯落後於那些幾乎不玩手機的孩子。
心理學家還表示,
過度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
對孩子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大有損害,
孩子會出現焦慮、抑鬱、暴躁、冷漠、自閉,甚至暴力行為。
另一種是&34;。
薯片、炸雞、糖果蛋糕、碳酸飲料等等,都是不少孩子的最愛。
殊不知,過度攝入這些食物,
易導致肥胖,增加患近視的可能,影響身心健康,
而且容易導致人的記憶力下降,認知能力水平降低。
禁止孩子一點都不能碰,不現實,
但一定要有度,不管是電子產品,還是危險零食,
家長把控好分寸,孩子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心理學家克勞特提出&34;,
即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
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如果家長常常在孩子表現欠佳時,
給孩子一些負面的定性標籤,
那麼孩子就會越來越如你所說的那樣。
比如這些類似的話:
&34;
&34;
&34;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
中國的父母普遍都是習慣於批評自己的孩子,
哪怕心裡很為孩子驕傲,
但是說出來的話卻變成了:&34;
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說:
&34;
如果父母的評價總是趨於否定、打擊,
那麼勢必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潛意識中也會把自己定性為蠢笨之人;
如果父母能多看到孩子的優點,
多給予肯定和鼓勵,
孩子潛意識裡就會接收到鼓舞,
從而變得更加積極自信。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父母對子女抱有過高期望,
對子女的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出過多的關心,
這種過猶不及的關愛,可能會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
比如說,為了能讓孩子各方面都變得優秀,
會給孩子報很多的補習班、興趣班,
有的孩子甚至&34;,奔跑在交錯的各種培訓班。
如果不考慮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個性和氣質差異,
一味給孩子&34;,很可能造成孩子&34;,
嚴重甚至導致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使孩子的性格發生扭曲,影響身心健康。
有些父母則因為過度關心和保護孩子,
對孩子樣樣過問,處處幹涉,諸多挑剔,
忽視了孩子的獨立性,
什麼事都不肯放手讓孩子去做。
當孩子的自信被打擊得喪失貽盡的時候,
一個聰明的孩子,也就真的變成&34;了。
反之,常被鼓勵與肯定的孩子,則會離&34; 越來越遠。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
每一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的潛質,
關鍵在於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
將賦予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敢於反思自己的教育,
給孩子一個溫暖美好的原生家庭,
讓孩子變得陽光、自信,
讓孩子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這個殘酷又柔軟的世界。
➤
➤
➤
※ 作者簡介:果媽,從事教育工作11年,家裡有兩個調皮娃娃。多平臺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如果你在育兒路上有什麼困惑,都可以私信我。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讚,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