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東岸的雲南是亞洲最大花卉交易市場,鮮切花交易量佔全國70%。2月10日下午,冒著淅淅瀝瀝的冬雨,記者趕到鬥南花卉市場,卻見進行對手交易的花市大門緊閉,周邊的花店全部關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如一陣暴風雪席捲而過,似乎將平時鮮花如海、人頭攢動的鬥南花市襲擊得七零八落。
但在鬥南花市的兩個拍賣交易大廳內,卻依然燈火輝煌,一排鮮紅色的巨型大鐘上面,玫瑰、蠟梅、向日葵等鮮花的品種、數量、價格等數據,在大鐘上面不停地跳動。一排排交易席位上,花卉採購商們眼睛緊盯著大鐘,手指不時按下鍵盤,緊張地競拍才上市的鮮花。因為疫情防控,拍賣交易大廳已經關閉了4天,自2月10日下午3時起,鬥南花市的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和鬥南花花世界的兩個拍賣大廳恢復電子拍賣交易。為確保防疫安全,交易人員佩戴口罩,在拍賣大廳門口排起長隊,測量體溫後方可入場,大廳交易席位隔空入座,交易人員僅為以往的三分之一。
「疫情雖然嚴重,也需要做生意,門口查得嚴,還是安全的,一開門我就進來了。」坐在交易席上的昆明採購商祝建松告訴記者。他在鬥南做花卉生意已經四五年,對目前的花卉行情有些焦慮。「鮮花已經積壓了兩三天,品質有所下降,快到情人節了,往年這個時候一枝玫瑰可以賣到兩三元,但現在只能賣兩三毛錢,買價便宜意味著賣價也便宜。」他分析說。
市場行情不好,祝建松對競拍下單比較謹慎,進場半個多小時,他才買了五六百枝玫瑰,當天下午他準備買三四千枝玫瑰,數量比以往少得多。
祝建松的觀察與目前雲南花卉產業的處境比較吻合。據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簡稱花拍中心)總經理高榮梅介紹,由於疫情影響,目前國內大部分終端批發市場還處於關閉狀態,物流不暢因素影響較大,預計「2.14」高峰期總體需求量僅為往年的30%至40%左右。這些因素使雲南花卉產業遭受重創,雲南一季度鮮切花交易預估減少20億枝,其中花拍中心交易預估減少1.2億枝,而往年一季度的花卉收益佔全年三分之一以上,對全年舉足輕重,估計全省花卉產業的損失達到100億元。
「花拍中心作為全國最大的鮮切花拍賣市場,恢復開業對重振花卉產業有幫助,也能給花卉購買商一些信心。」高榮梅說,為幫助花卉客商共渡難關,從大年初三1月27日到2月5日,花拍中心對參與交易供貨商都給予每把花2.5元的補貼,對交易各方和物流都免了19天的租金,保障前端市場的供貨。現在主要問題是終端市場消費有限,航班減少。2月10日花拍中心總供貨量為351.9萬枝,與去年同期的600.9萬枝相比,供貨量減少249萬枝。
下午6點多,拍賣交易結束,花拍中心成交均價跌幅70.95%,為2018年來三年最低。總體成交率為60.3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8.67個百分點。雖然交易量不高,高榮梅卻很有信心,她說:「停業前10天每天的交易量只有100多萬枝,今天就交易了200多萬枝,讓我們看到了市場的信心。」
拍賣大廳旁,是巨大空曠的選花區,拉著各種品種鮮花的拖車川流不息。採購商們將競拍買到的鮮花打包拉到門外物流的車上,即將發往全國各地。黑夜中寒風料峭,看不到採購商們戴著口罩的臉,卻看得見他們飽含希望的眼睛。(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勇)
[ 責編:孫滿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