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淺議志願服務的社會功能
■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陸昊最近提出「找準社會需要、青年喜歡、團組織力所能及的結合點,長抓、狠抓、深抓,讓更多團的工作和活動產生社會功能」。「只有形成社會功能,才能具有真正的社會影響力」。
志願服務作為一種新的組織化與社會化動員相結合的機制和方式,已經成為各級團組織吸引凝聚和服務影響青年的重要手段和開展團的活動的重要內容。推動志願服務形成社會功能,對於團的工作和活動產生社會功能具有重大現實和戰略意義。
志願服務的志願性、奉獻性(利用自己的時間和技能)、服務性(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具備了獨特的精神價值和人文關懷,無論對參與者,還是受助者都有無法替代的意義。筆者認為,通過政治參與、促進經濟發展,志願服務亦具有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而從社會建設的角度看,志願服務的社會功能可歸納為四個方面。
志願服務的社會動員功能。在當今社會裡,志願精神的感召、服務他人的快樂以及志願服務的階段性、自主選擇、平等參與、不計報酬、力所能及等特徵,使志願服務成為一種獨特的、低成本的並可以廣泛使用的社會動員手段,成為動員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社會成員,共同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人們參與融入社會、擴展社會資源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渠道。
志願服務的社會保障功能。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競爭較為激烈,個人利益相對獨立,競爭中必然會出現「弱勢群體」。兼顧困難群眾的利益是社會進步成果共享、保持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前提。志願服務以困難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針對他們多樣、特殊的實際需求,可以提供政府無法提供又無力從市場(企業)購買的服務,有利於促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
志願服務的社會整合功能。在社會轉型時期,劇烈的社會震蕩導致社會階層的分化、一些成員關係疏遠及社會凝聚力下降等現象。志願服務可以在平等互助和自主選擇的基礎上,實現個人、團體乃至群體的需求滿足和意願表達,是社會的減壓閥、潤滑劑,有利於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之間的融合,有利於幹預、化解社會問題和應對公共危機。
志願服務的社會教化功能。中國志願服務及其蘊涵的精神,既融合體現了中華民族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又繼承發揚了以「雷鋒精神」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道德,還汲取借鑑了人類文明的成果。志願服務是精神時尚,它能喚醒並激活每個參與者、受助者內心深處的仁愛、善良等美好品質。志願服務是文明傳遞、愛心接力的有效載體,志願者在服務過程中,不計報酬、不辭辛勞、他們的所作所為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會潛移默化地感動受助者、感染周圍的人,參與者和受助者乃至旁觀者都可在其中獲得心靈的成長和道德之化育。
筆者認為,要使志願服務真正形成社會功能,要著重把握以下三點——
充分使用新媒體技術手段,有效對接公眾參與志願服務和獲得志願服務的「兩個需求」。開發「志願者網上管理信息系統」,為各地、各類組織提供動員招募和管理激勵志願者的網上工具和崗位信息發布平臺,為公眾參與志願服務特別是跨區域、跨領域服務提供便利渠道,並實現註冊關係的有效轉接和服務時間的不間斷累計,逐步建立普遍認可的激勵機制和公益檔案。
培養骨幹培育基層組織,推動志願服務規範化發展。志願服務形成社會功能,需要大批熱心公益並具備相關能力素質的骨幹來帶領和組織發動,需要大批活躍的基層志願者團隊來保障支持和持續開展,需要結合服務對象的需求提供更加規範化、專業化、人性化的服務。做好這項工作,當務之急是建立專門的培訓體系、建設骨幹培養激勵和支持機制,以團組織、志願者協會為樞紐,吸納和培育一大批活躍的、規範運行的基層團隊。同時,促進形成各級政府購買服務和社會各界支持服務的長效機制。
推動重點項目形成社會功能,並帶動各項基本建設。當前全團推進實施的「共青團關愛農民工子女志願服務行動」,已初步形成機制(結對)、隊伍(項目專員)、內容(七彩課堂)、陣地(七彩小屋)「四位一體」的工作格局,為這項行動產生社會功能打下基礎。同時,要以實施關愛行動、西部計劃等重點項目為切入點,帶動志願服務隊伍、組織、項目和機制等基本建設不斷取得突破,促進志願服務特別是青年志願者行動形成社會功能。(廖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