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沒想到,自己被賣了還在幫人數錢!這段時間,澳大利亞的日子並不好過,牛肉、龍蝦、棉花、奶製品、大麥等農產品對華出口被減少或叫停。
以牛肉為例,澳大利亞四家牛肉出口商都被中國叫停,要知道這四家牛肉廠就佔對華牛肉出口市場的35%,今年的出口產值也達35億澳元左右。可以說,若是失去中國市場,澳洲將損失慘重。
還有大麥,作為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三大農產品之一,澳洲大麥每年至少50%以上銷往中國。但也被中國徵收為期五年高達73.6%的反傾銷稅和6.9%的反補貼稅,讓澳大利亞每年經濟損失高達10億美元。
有趣的是,面對這種情況,澳大利亞還把希望寄托在其他西方國家,希望有人站出來拉自己一把,代替中國市場。殊不知,曾經的盟友反而落井下石,主動聯繫中國,搶佔曾經澳大利亞的市場份額。
從去年開始,紐西蘭牛肉對華出口增長超過112%,中國已成功取代美國成為其牛肉最大出口市場;還有阿根廷,今年前7個月,該國對華出口的牛肉佔該國牛肉出口總量的76.1%。
同樣的劇情也發生在大麥上,目前中國買家從加拿大購買的大麥量同比增長超過100%,佔該國大麥出口總量的4/5以上。數據顯示,僅今年5月,加拿大就向華輸送超過17.5萬噸大麥,同比增加38%。
看到自己的市場份額被盟友們瓜分,澳大利亞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不過最慘的還是澳洲農民,由於農產品出口受阻,訂單銳減,今年豐收的大麥,近1120萬噸,面臨無處銷售、隨時爆倉的風險。
澳大利亞農業遇冷,與此相反的是,此時中國卻在積極未雨綢繆,大後方的農業悄然提速,加速數位化、信息化建設。
先是要在黑龍江建設國家級大豆種子生產基地,同時將繼續加強對大豆產業的支持力度,提升國產大豆自給率。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費國,80%的大豆供應來自進口,40%來自美國。推動大豆自產,意義非同尋常。
此外,中國還要提高畜牧業整體競爭力。豬肉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給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給率保持在70%以上,禽肉和禽蛋實現基本自給。目的很明顯,肉類食品提高自給率,減少對外國依賴。
當然,自給率只是一方面,中國還在努力提升農業生產率。前段時間,中國農大和拼多多聯手舉辦了"多多農研大賽",全球青年科學家和頂尖農人齊聚昆明,分別組隊PK種草莓。AI種出來的草莓,比人工種植的產量高175%以上。
最近還看到報導,由聯合國糧農組織、浙大、拼多多聯合推出的全球農創客大賽,決賽裡的12支隊伍,有5支來自中國,而中國隊的"數位化養蜂項目"和Mi Terro-食物蛋白提取保鮮膜項目"獲二等獎。
雖說沒能獲得一等獎,但也是不小的進步。比賽旨在推動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力圖將更前沿的技術,應用到中國更廣闊的田間地頭去,為中國特殊的小農經營生產主體提供更多高性價比的數字農業解決方案。
毫不誇張地說,如今中國農業正在大步向前,或許到現在澳大利亞才明白,不是中國離不開它,而是它離不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