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科技的再生產。大學的創新要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泉,地方創新性經濟合作思考要為大學提供經濟水平提高的保障。
大學必須在教授知識及前沿科學領域保持領先,同時也要考慮如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要做到這些,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高校的創新實力。如果城市能夠為坐落於斯的大學提供充足的、自由的學術研究空間,這無疑會為大學的創新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下是泰州所有大學名單,包含一本二本三本和專科學校,共7所大學。
泰州高校現狀
據中國校友會團隊發布的2017中國大學排名中泰州學院排名2017年位列675名,相較於2016年的排行第620名,排名下降了55位。省內排名第41名,也較201年下降了4名。
消息顯示,南理工泰州科技學院、南師大泰州學院和泰州學院3所院校合併的基礎上籌建泰州大學的方案已於2009年6月經省政府同意報教育部審批。2020年7月10日泰州市教育局傳來消息,條件不成熟!如下附件。同時,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已經變成了其泰州校區了。見連結
泰州學院的理工科專業包括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船舶與機電工程學院(船舶工程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電子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數控技術)、醫藥與化學化工學院(應用化學、製藥工程)。
據泰州市統計局發布,2016年泰州市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推動下,相關產品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市規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5393.86億元,同比增長14.4%,高於規上工業產值增速1.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42.9%,比去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從新產品產量看,化學藥品原藥增長49.6%,電光源增長27.8%,半導體分立器件增長26.7%,光電子器件增長37.1%。
江蘇省社科院泰州分院副院長、泰州市社科聯主席潘時常早期提出,泰州要實現產業升級,要實現勞動力大軍的快速轉移與升級,都離不開技術人才,因此泰州地方大學的定位應立足於建設一流的培訓基地,建成省內一流的技術工人和技能人才的培訓基地,建成長三角一流的技術工人和技能工人的培訓基地,建成國內和國際一流的技術工人和技能人才的培訓基地。
尤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唯一以培養農牧科技類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的高等院校,其在中草藥種植、特色畜牧業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特色和優勢,其寵物科技學院是國內唯一專門培養寵物類專業人才的特色學院,建議加強科研院所與其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醫學院、寵物科技學院、食品科技學院、動物藥學院等聯合建設研究室,促進地方特色產業發展。
早在1984年,錢偉長在上海工大明確要求學校「必須實行開放式的辦學」。
「一是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繫,為適應上海新的工業結構的需要,改造和發展專業;和企業訂合同,開發科技服務;為工廠企業工程師以上的專家開設『最近五年科技發展動態和方向』講座;等等。
二是與國外進行人才和學術交流,迅速引進適合國情的新科技、新技術」。他對教師提出了「三個一」的要求,即「要講一門以上的主幹課程,承擔一個研究方向的課題,到一個工廠(企業)兼職」。
深圳市教育局2016年10月25日發布消息稱,市委、市政府正式印發《關於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到2025年,深圳新建10所左右高校,3—5所高校排名進入全國前50名,深圳成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其中提出,爭取到2025年,高校達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約20萬人。為支持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對納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的高校,建設周期內每所給予最高10億元專項經費資助。深圳還將實施一流學科培育計劃。重點建設產業、民生亟需的醫學類、理工類學科。培育30—50個優勢學科參與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廣東省高水平學科競爭。
目前,泰州發展面臨著三大機遇:國際資本和產業向長三角轉移的機遇;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上海和蘇南的產業向江北梯度轉移;省委、省政府實施沿江開發的戰略。同時,廉價的人力資源,也是泰州的優勢所在。要抓住和利用好這三大機遇,沒有優質的人力資源支撐,優勢也會變成劣勢,資源也會變成負擔,再好的機遇也會喪失。
立足地方區位優勢,結合產業特色,需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加強政府支持,形成良性互動
(l)加大政府對地方高校的財政投入力度。
地方高校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投資的學校,加大對地方高校的財政支持,對地方高校突破發展瓶頸,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地方高校的經費短缺,影響了地方高校自身的發展,也必然會影響其開展社會服務工作。一方面,政府要完善對地方高校資金投入的法律保障體系,以確保地方高校的教育經費能夠足額按時到位,保證地方高校持續穩定發展,保證其社會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應的措施,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對地方高校進行投資,逐步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資金的投資體制。同時,地方高校必須充分發揮社會服務職能,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促使政府加大對地方高校的投入,完善政府和地方高校的互動。同時,政府也要加大對科技經費的投入。科研經費投入是衡量地方高校科研實力的重要依據。長期以來,投入不足一直是我國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存在的問題。我國地方高校科研經費投入不足,資金來源渠道少,而且投入的結構比例失調。據有關資料表明:實驗室成果、中間應用放大試驗、工業化或產業化三個階段資金投入的比例大致為1:10:100,而我國僅為1:0.7:100,而且我國R&D投入僅為發達國家的1/5。我國地方高校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結構比例失調,造成了一些科技成果在完成實驗室階段就被迫停下,一部分只能進行到中試階段,只有極少的科研成果能夠進行工業化生產。地方高校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缺乏先進的實驗教學設備,尤其是後續資金投入缺乏,導致科研成果不夠成熟,嚴重製約了地方高校科學研究的發展。
2018年初,廣東省提出,將重點解決廣東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原來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基礎上,對全省的高等教育進行統籌規劃,整體推進。《關於2018-2020年高等教育「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工作計劃及資金安排的方案》,全省高校將組成「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三個組團。
「衝一流」就是原來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高校,作為衝一流梯隊。這些高校在原來三年建設基礎上,繼續加大力度、加快發展,要在全國、在世界爭一流。
「補短板」就是「粵東西北高校的振興計劃」。廣東高等教育和經濟發展的特點類似,粵東西北高校的綜合實力相對較弱,所以要把這個短板補起來。
「強特色」就是支持行業特色非常鮮明高校發展。這些高校要把特色做得更「特」,把特色做得更「強」,在自己所在的學科領域裡佔領制高點。
早在2015年9月,廣東省提出投資80億建3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分別是廣東工業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東莞理工學院。立足服務廣東發展,密切結合產業需要,建設一流工科大學,為廣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力支撐。加快轉型升級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就需要高校發揮在創新驅動中的引領作用,需要高水平理工科大學提供人才和創新的有力支撐。東莞理工學院在2015年宣布5年內投入35億元人民幣建設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其中廣東省、東莞市將支持20億元人民幣。佛山科學技術學院2015年宣布5年內省市兩級將投入共60億元。
2017年11月,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省茂名市)獲投30.5億元,著力石油化工相關學科提升。五邑大學(廣東省江門市)獲投21億元,聚焦軌道交通、智能製造等領域。
(2)擴大地方高校自主辦學權。
高等學校和政府二者關係錯綜複雜,理順和平衡二者的關係至關重要。政府對地方高校幹預過多,地方高校缺乏辦學自主權,嚴重影響了地方高校的發展,也必然會影響其社會服務的成效。地方高校只有脫離政府的過度控制,取得相對獨立的地位,才能按照自身的邏輯發展,提高其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因此,政府應該減少行政幹預,擴大地方高校的辦學自主權。首先,政府減少行政幹預,進行適度的宏觀調控。擴大地方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並不意味著政府放棄對地方高校的所有管理,而是政府對地方高校主要進行宏觀調控,削弱政府在微觀領域的介入範圍和力度,把微觀的事情交給地方高校管理。政府部門要轉變觀念,明確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的範圍,進一步放權,擴大地方高校的職權。
政府在制定教育方針、發展戰略、組織協調等方面加強宏觀調控,不應直接管理地方高校內部的運行環節和日常事務,即由直接管理轉變為間接管理、由微觀管理轉變為宏觀管理、由過度管理轉變為適度管理。國家的法律和政策是地方高校為社會服務的有力保障。許多國家都從法律層面加強地方高校與社會的合作,保證了地方高校開展社會服務,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3)加大利用地方高校的智力資源。
在知識經濟時代,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越來越依靠地方高校的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智力支持。為了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在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把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轉移到依靠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技術創新上來,政府必須加大利用地方高校的智力支持。地方政府可以聘請地方高校的有關專家作為政府顧問,在政府的方針政策上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這對避免出現重大決策失誤將會起到一定的監督和保障作用。地方高校應成為科教興市的核心,積極參與地方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調研、論證、決策等工作,為地方政府提供諮詢和決策支持,成為地方政府發展的智囊團。通過政府和地方高校的有效互動,從而實現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的雙贏。
二、圍繞新工科建設,強化校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2017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於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希望各地高校開展新工科的研究實踐活動,從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進新工科的建設與發展。
對於新工科的探索並不僅限於「高水平綜合性大學」。此次教育部下發的《通知》便明確表示,新工科的研究與實踐主要從「工科優勢高校」「綜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三類學校入手,各類高校根據自身特點開展不同的研究,並由不同的高校牽頭聯繫。
在《通知》中所列舉的三種類型高校中,地方高校專攻知識轉化與應用,很多科學技術都是在應用中產生的,所以這類大學要定位社會服務,緊抓社會的需求。
「新工科的立項,既是研究項目,要搞清楚新工科的內涵與規律;也是實踐項目,不能坐而論道,要體現到人才培養的實踐之中;更是改革項目,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體制,激發活力」。對於高校來說,「大方向明確了,要發揮基層首創精神,聚焦需求,發揮優勢,主動實踐,根據自身的基礎和特色去探索和推進新工科」。
採用靈活多樣方式強化校企合作。參照國際經驗,總結國內經驗,可考慮選擇下列合作模式:
①科研合作,包括科技開發合作或重大科研課題聯合攻關。校企進行科研合作,有利於充分發揮高校多學科綜合優勢,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又有利於充分利用企業生產設備與生產現場,來強化中間試驗環節,提高科技開發的實用性、技術成熟性與配套性。校企對重大課題聯合攻關,己成為國內外校企合作的一大特點。
②校企合作培養人才。一種方式是高校充分利用企業的生產現場、設備及技術手段,作為高校的實踐教學基地,強化大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另一種方式,是高校與企業通過產學研合作聯合培養工程碩士。還有一種形式是校企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教育試驗,聯合培養本科生、專科生等。
③聯合創辦科技園區,開發技術密集型產品。所謂聯合創辦科技園是指以大學為中心,或環繞大學建立高校與企業合作的科研基地。這種科技園的作用很多:一是把大學的科技成果,通過科學園區轉讓到企業生產中去,促進企業與地方經濟發展;二是高校把高新技術、高新技術人才與企業的資金、設備、生產能力及開拓的市場網絡結合起來,共同「孵化」出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三是通過上述合作,促進高校學術水平提高,向社會輸送更多的高新技術人才;四是高新技術必然會帶來高利潤,既能搞活地方經濟,也可為高校廣開財源,增強高校的自我發展能力。
④聯合辦工程研究中心。這是80年代中期之後在美國率先興起,爾後歐美等發達國家大量發展起來的一種校企合作形式。在我國大連理工大學所建立的鑄造工程研究中心,就是一種嘗試,取得了成功。這種工程研究中心是大連理工大學與大中型企業聯合進行科學技術開發、人才一培養的組織形式。它是針對某行業中重大、關鍵或帶有普遍性的技術問題,聯合組織相當數量的高校和企業進行攻關,集研究、開發、中試、推廣和專門人才培養於一體的新型組織。
附件:泰州市教育局2020年7月10日回復
泰州獨立學院轉設與「泰州大學」籌建相關問題 已辦理 教育 建言 心*** 2020-07-04 16:00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把獨立學院轉設作為高校設置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創造條件推動完成轉設。到 2020年末,各獨立學院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同時推動一批獨立學院實現轉設。
目前,在泰獨立學院有四所,包括南理工泰科院、南師大泰院、南中醫翰林學院和常州大學懷德學院,市委市政府是否有相關的轉設方案?或者有一定的轉設想法?相關的轉設工作何時開展?
對於泰州獨立學院轉設,本人有一些想法:
對於泰州來說,雖然擁有4所本科院校,兩所高水平高職院校,但是缺少一所高水平的應用型本科大學。高等教育不能滿足泰州的經濟發展需求,也不能很好的提升泰州城市知名度。而如泰州周邊城市,擁有如揚州大學、南通大學、蘇州大學、常州大學等名校,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泰州此前規劃建立一所以地方命名的高水平「泰州大學」,僅靠泰州學院一所院校升格發展是比較困難的,而如南師大泰院、南理工泰科院兩所獨立學院成立時間早,影響範圍廣,實力比較雄厚。
泰州高教是否能夠借鑑」揚大」「通大」「常大」等例子,藉助獨立學院轉設與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時機,將「南理工泰科院」「南師大泰院」「泰州學院」三校合一,或者加一個牧院,進行「四校合併」,同時建設醫學院與碩士點,籌建一所綜合性地方大學「泰州大學」?
具體構思可看附件,謝謝。
尊敬的網友,您好!首先感謝您對泰州高等教育事業的關心,關於您提出的關於泰州獨立學院轉設和「泰州大學」籌建的幾個問題,現答覆如下:
一、 關於泰州獨立學院轉設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教發廳[2020]2號)(以下簡稱《方案》)和江蘇省教育廳等七部門下發的《關於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規範發展的意見》(蘇教發[2017]18號)等文件精神,我市四所獨立學院(南理工泰科院、南師大泰州學院、南中醫翰林學院、常州大學懷德學院)須儘快完成轉設工作。
1.常州大學懷德學院四所獨立學院中,常州大學懷德學院隸屬靖江市人民政府,其轉設工作由靖江市政府負責,據了解,靖江市政府和常州大學正在對接,積極研製常州大學懷德學院的轉設方案。
2.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泰州校區落戶泰州,意味著南中醫翰林學院的轉設工作已正式開始。南中醫泰州校區將於今年秋季開始招生,同時,南中醫翰林學院停止招生,在校生按原計劃完成學業後,南京中醫藥大學收回南中醫翰林學院的辦學權並負責處置,目前相關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之中。
3.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南京師範大學泰州學院按照《方案》要求,南理工泰科院和南師大泰州學院的轉設問題必須儘快擺上議事日程,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獨立學院轉設工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聽取相關情況匯報,研究部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鑑於獨立學院轉設工作事關重大,程序複雜,涉及方方面面,全社會都高度關注,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社會輿情或造成其他不良影響,須成立工作專班,組織相關專家,開展深度調研,廣泛徵求意見,反覆研究論證,經綜合研判後才能作出決策。下一步,市政府將牽頭成立獨立學院轉設工作專班,工作專班將在市政府領導和省教育廳指導下,分別與兩所獨立學院母體高校進行對接,就兩所獨立學院轉設事項進行會商,在校地雙方達成共識後,儘快制定出兩所獨立學院的轉設工作方案,爭取在教育部規定時間內完成我市獨立學院轉設工作。
二、 關於泰州大學籌建的問題組建泰州大學是全市人民的願望,但組建一所綜合性大學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教育部在《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中對大學的辦學規模、學科設置、師資隊伍、教學與科研水平、基礎設施、辦學經費等方面都有詳細的規定。根據規定,學院升格為大學必須具備以下基本條件:全日制在校生規模在8000人以上,普通本科專業20個以上,至少有10個碩士學位授予點,5屆以上碩士畢業生,且在校研究生數不低於全日制在校生總數5%,在人文學科(哲學、文學、歷史學)、社會學科(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中,應擁有3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位的人員比例一般應達到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一般應達到20%以上;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任教師數一般應不低於400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職務的專任教師一般應不低於100人;學校應在近兩屆教學成果評選中至少有2個以上項目獲得過國家級一、二等獎或省級一等獎。近5年年均科研經費,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的學校至少應達到500萬元,其他類高校至少應達到3000萬元;近5年來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含省部級)獎勵20項,其中至少應有2個國家級獎勵;至少設有省部級以上(含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和重點學科2個等等。與周邊揚州、南通、常州等城市相比,我市高等教育基礎薄弱、積澱不深,辦學層次和水平差距明顯。2012年我市才有第一所公辦本科院校(泰州學院),另有四所本科獨立學院,對照這些條件,目前我市以泰州學院為依託的本科高校僅部分具備成立大學的條件,在碩士學位授予點、研究生培養規模、師資力量、學科建設、科研成果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組建泰州大學的條件還不成熟。您提出的「三校合一」或「四校合併」的設想很有創意,將來籌建「泰州大學」的路徑也可能就是將幾所高校進行整合,但現階段實際操作的可行性還有待論證,需在經過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形成可行性報告報市委市政府研究通過,最後還要請示省委省政府同意才能真正實施。
我們前期也進行過調研,並就在泰獨立學院轉設及泰州學院如何更好發展等問題進行過專題研究,也專門向省教育廳相關領導和專家諮詢過泰州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目標,大家認為組建泰州大學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是積極上爭以泰州學院為基本,合併融合相關院校努力升格為省屬公辦本科高校,在省級財政的支撐下和省教育廳的直接指導下,泰州高等教育將迎來快速發展期;第二步是成為省屬高校後,經過幾年的發展,等條件成熟再向教育部申報更名為「泰州大學」。我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將來,泰州人民的「泰州大學夢」一定會實現。 泰州市教育局
(END)
參考文獻:
朱向群. 推進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