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本文在我國大力發展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大背景下,對創新型城市的內涵進行分析和明確。隨後對國內外創新型城市的分類進行研究,通過不同分類維度下國內外創新型城市的分析提出我國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思路,並從各級政府和優勢產業等維度予以政策建議,即從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出發,逐層分解制定創新型城市建設目標;以區域科技創新政策方式明確各創新型城市在創新型國家戰略中的具體定位;憑藉科技創新政策工具引導創新型城市的具體創新活動並確保創新成果的實現;通過優勢產業支持城市創新,保證創新目標的實現。本研究旨在從科技創新政策決策角度,從政策目標與政策工具兩個層面為我國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創新決策提供借鑑。
國家創新型城市是創新型國家的組成單元,我國幅員遼闊,城市眾多,城市資源稟賦和文化背景都存在巨大差異,因而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具體路徑和目標也不盡相同。本文擬通過對國內外創新型城市的分類進行研究,為城市決策者的科技創新政策決策和創新型城市發展路徑選擇提供依據。
0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02
創新型城市的內涵
2010年,《通知》對創新型城市予以定義,學術界雖然也對「創意」「創新」兩關鍵點非常認同,但對於創新型城市的具體內涵,目前還未達成一致意見,主要原因是學者們對創新型城市的研究側重點存在差異。
在英文翻譯來看,創新型城市主要存在兩種主流翻譯方式,即「Creative City」和「Innovative City」。兩種不同的翻譯方式也體現了不同學術觀點的差異,Landry和Kanazawa等從「創意城市」角度來定義創新型城市,支持前一種翻譯方式,注重藝術創新、文化創新等對於城市建設的意義。而Simmie和Hall等則更側重「創新城市」,傾向後一種翻譯方式,注重人才、技術等要素對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Feldman等強調科技進步與應用給城市建設和城市間的競爭提出了新的思路,即基於知識尋找城市發展的增長點。Simmie提出創新型城市一方面需要高質量知識勞動力,另一方面需要便利的通信及其它。2005年,世界銀行發布了「東亞創新型城市」研究報告,提出了創新型城市的形成要素,包括電信交通、文化、學術、媒體等場所及設施、高技能素質的勞動力、服務高效的政府、包容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等。我國學者李寶梁認為創新型城市是指以科技進步為先導,以自主創新為原動力,得以驅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升級、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市。紀寶成等提出創新型城市在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架構健全城市創新體系的基礎上,通過持續的技術和制度創新能力培育與提升,以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創新資源的有效配置,最終得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楊冬梅等認同「Innovative City」的觀點,提出創新型城市是在新經濟條件下,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一般由區域科技中心城市發展演變形成,是知識經濟和城市經濟融合的一種城市演變形態。其主要特徵是完善的城市創新系統,在集聚和配置創新資源、不斷形成自我平衡調整和發展功能的基礎上,推動建立創新驅動的集約型城市經濟增長,最終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韓瑾提出較強的城市自主創新能力是創新型城市的核心內涵。包括完善的創新制度、充足的科技投入、較好的科技基礎條件和較強的企業創新能力等。
基於現有主流定義,本文認為,創新型城市是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和經濟增長點的一種以城市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建設新模式,涉及高質量的知識人才、高比例的研發投入、高效和強針對性的政府支持、高水平的創新基礎設施、包容和多元的創新文化等方方面面。
03
國內外創新型城市分類研究
04
我國創新型城市建設思路
4.1 堅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目標城市的具體特點
從城點特徵來看,要堅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目標城市的具體特點。我國幅員遼闊,78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分布在全國各地,城市資源稟賦、發展現狀、文化傳統各具特色,創新型城市建設路徑也應結合城市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設定。對於深圳、武漢、南京和廣州等本身具備豐富創新資源的城市,可以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原始創新,同時帶動周邊城市的創新活動,逐步形成以優勢城市為核心的創新城市群和有層級的創新網絡,打通城市間人力、技術、資金等各類資源的流通渠道,構建資源交互平臺,全面提升城市創新能力與區域集群創新績效。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些城市往往具有一流的高校和研究機構,研發能力強,同時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健全,在創新城市建設過程中也需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充分調動創新人才的創新動力,為其提供充足的創新資源和完善的創新環境,使人才成為創新的第一資源。對於具備產業技術優勢的城市,應全力支持產業技術進一步發展,加強產業創新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城市帶動區域的產業創新核心競爭力,逐漸形成全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發展,代表城市如無錫等。對於在新型產業發展起點和份額高,能夠成為某領域或行業主導者或引領者,能夠在多層次全球生產網絡佔據重要地位的城市,則應以城市特色主導創新,促進產業持續升級、打造國際競爭力,代表城市如中國的深圳,這種城市創新路徑稱為特色主導創新型(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ading innovative,,COTLI),韓國大田就是該模式的典型代表。對於原始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稟賦較差、又不具備強大產業支持的城市,最優的方式就是進行合作協同創新,充分發揮各城市自身的優勢,統籌區域創新發展戰略,各司其職完成區域創新任務,逐步搭建創新交互平臺,打通資源流動渠道,實現協同創新,如核心城市周邊的創新型城市或成都、貴陽等創新發展潛力大的城市。
4.2 注意有的放矢,政府個性化支持
4.3 建設支持系統,完善創新服務體系
4.4 明確城市標誌,創新活動植入城市文化
05
政策建議
06
研究展望
作者:郄海拓、張志娟、陳雪迎,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科情智庫,原載於《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20年9月第35卷第9期(總第417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