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東莞迅速從一個傳統農業縣一躍成為國際製造名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東莞奇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精彩而生動的縮影。
改革開放初期,東莞市經濟增長以加工貿易、投資拉動型為主,面臨土地資源難以為繼、環境容量逼近極限、能源供應不堪重負等困境。要從根本上化解這些問題和困境,只有依靠科技創新,加快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才能有效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為此,東莞於2005年提出實施「科技東莞」工程,設立「科技東莞」工程專項資金,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連續實施了兩輪「科技東莞」工程,市財政共投入150億元以上用於支持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東莞市在2015年珠三角創新驅動發展工作考核中位列深圳、廣州之後居第三位,首次實現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在廣東省前列的目標。
「十三五」期間,面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東莞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科技發展戰略,先後出臺了《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在前列的意見》、《關於打造創新驅動發展升級版的行動計劃(2017-2020年)》等系列科技政策,形成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1+N」科技政策體系,推動東莞邁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列。
中國散裂中子源
2018年4月,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東莞市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標誌著東莞創新驅動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近年來,東莞市以打造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總抓手,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出臺《東莞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實施意見》及系列政策,著力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全鏈條創新體系,取得明顯成績:
全市區域創新體系進入國家戰略布局,松山湖科學城納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國家高新區在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上升至21位,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一批前沿性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初見成效。全市建有新型研發機構33家(其中省級26家)、工程技術研發中心758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473家)、科技企業孵化器122家(其中國家級23家,居廣東省地級市首位);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6200家,居廣東省第3位。發明專利持續快速增加,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躍居廣東省第2位,2019年全市R&D經費佔GDP比重提升至3.06%,居廣東省第3位。
東莞創新格局正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轉變,從點的突破向系統化和體系化邁進。
回首東莞的創新發展之路,主要得益於以下經驗做法:
-1-
夯實基礎前沿研究,強化源頭創新體系
以中國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在東莞建成並運營為基礎,規劃90.52平方公裡建設松山湖科學城,匯聚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平臺、世界一流科學家和重大科研項目,攜手深圳光明科學城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圍繞松山湖科學城的建設,深入對接中科院核心資源,與中科院協商形成共建松山湖科學城的戰略協議。
大科學裝置建設不斷向前推進,中國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建成並開放運營,束流打靶功率於2020年2月提前一年半達到設計指標並實現穩定運行,與散裂中子源功能互補的南方先進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於2019年啟動建設,東莞初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趨勢。
組建了我省首批四個省實驗室之一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原創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爭取躋身創新體系的「國家隊」,實驗室已引進包括10位兩院院士在內的一批高端科研人員,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表論文7篇,承擔國家、省科技重大項目30多項,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以項目的凝練和組織為抓手,強化高校、科研院所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水平,與廣東省科技廳聯合設立2億元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粵莞聯合基金,面向全省組織科學與前沿技術研究。在2019年首批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中,東莞的科研機構主承擔或參與承擔項目共4項,佔全省立項數30.7%,居全省第3位。2019年東莞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60項,資助金額216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62.2%、35.3%。
-2-
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優化技術創新體系
積極引進全國高校創新資源,推進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依託新型研發機構大力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構建市內外協同創新體系,累計吸引各類科研人才5700多人,引進省、市創新科研團隊28個,依託高校本部力量在莞組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分支機構19個,省級檢驗站11個。依託新型研發機構的力量加強科技創新,東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與散裂中子源合作建設工程材料衍射譜議;廣東省智慧機器人研究院、華南設計創新院等成為東莞市承擔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的主要力量;華科工研究院學科類實驗室獲廣東省科技廳評價為優秀,等等。
廣東智慧機器人研究院
組織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東莞市重點培育發展的新興產業,對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進行梳理,建立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後備項目庫和技術目錄,加快在新材料、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優化布局一批研發項目。
積極組織龍頭企業與知名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同申報國家和省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推動新型研發機構以突破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承擔國家、省和市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為主要任務深入開展提質增效。2019年我市獲省重點領域研發項目立項15項,獲廣東省資助經費1.64億元;2020年以來,我市獲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立項9項,立項資金1.24億元。
-3-
深化科技與經濟融合,完善成果轉化體系
全面建設松山湖高新區、濱海灣新區、水鄉新城、粵海銀屏合作創新區等創新園區,大力推進松山湖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強化重大創新園區的輻射作用。
濱海灣新區
完善科技企業孵化器育成體系,加大專業化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在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沿線的布局力度,引導提升服務功能,目前全市122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面積188.3萬平方米,在孵企業約3400家,累計畢業企業約1400家。
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培育專業隊伍,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推進科研眾包平臺等成果轉化載體建設,舉辦技術經理人培訓班和RTTP培訓班,大力培養熟悉專業技術和科技成果轉化全流程的科技服務骨幹。
-4-
突出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企業培育體系
從2015年起,東莞先後出臺了高新技術企業「育苗造林」計劃和「樹標提質」計劃,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規模快速擴大,從2015年到2019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超過5倍。2019年起,東莞市政策導向實現了從注重數量優勢向注重數量與質量雙重優勢轉變,出臺了《東莞市培育創新型企業實施辦法》,通過構建「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百強創新型企業」的梯隊培育機制,實行分類扶持推動高企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各項舉措的支撐下,全市高企數量高速增長、質量不斷提升,一批龍頭企業或「隱形冠軍」湧現,形成了一批創新型企業集群,其中電子信息領域有華為、歐珀和維沃,生物醫藥領域有東陽光、眾生藥業,新能源領域有新能源科技ATL,新一代光纖傳感技術和保密通訊領域有復安科技等。
華為小鎮
-5-
多措並舉引培科技人才,積極營造創新氛圍
結合政策制訂、平臺建設、科技交流等工作,突出拓展引才渠道,多形式集聚高端人才。全市累計引進76個省市創新科研團隊,其中省創新科研團隊38個,數量居廣東省第三位,有效支撐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建立了26個研究生聯合培養(實踐)工作站,累計吸引1418名研究生來莞培養(實踐),留莞率超過40%。
從2004年到2017年連續舉辦了14屆中國(東莞)國際科技合作周,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關係,促進了大量科技和人才合作項目。2018年、2019年、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峰會暨廣東院士高峰年會、國際歐亞科學院粵港澳大灣區首屆院士論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論壇等,邀請、吸引院士等高層次專家學者300餘人次來莞出席學術交流,進一步深化了高端人才對東莞科技創新的了解認識。
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
來源:東莞市科技局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樂居買房
優質內容推薦
華潤龍崗下李朗項目意願公示:擬拆28萬㎡!廣東已累計實施「三舊」改造91.24萬畝市場成交|12月15日深圳住宅成交226套 面積212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