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教師節,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整齊劃一的「教師節祝福」刷屏了。
小時候寫作文,我們常常寫:老師是明燈,老師是辛勤的園丁,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可沒有哪個行業的節日像教師節一樣,牽動億萬雞娃家長的心,其波及範圍之廣、影響輻射之深遠,不生娃、不在接送娃上下學的路上奔波個十萬八千裡恐怕不足以道明其中厲害。
不信你看,有多少家長不顧隊友的吃雞請求、抵抗住了抖音的誘惑,甚至有部分爸爸犧牲了寶貴的入廁時間,低頭哈腰做起了手工,其姿勢之虔誠、態度之認真前所未有,短短一行祝福語耗盡了家長闊別校園後所剩無幾的文藝細胞,力求每個字都做到真誠、與眾不同且傳情達意;
另有時間緊、手藝差的家長早在鮮花店、禮品店搶佔了一席之地,雖不是hand-made,但who care,彰顯家長的別出心裁和眼界超群才重要。
家長們在這一天也會「鬼鬼祟祟」地打聽其他孩子,尤其是同班同學送了什麼,如果跟自己的檔次、花費差不多,便松下一口氣;如果各方面level都高出一截,便很不是滋味。
不僅家長,老師也會暗戳戳的或主動或被動的被比較,不信你看看語文老師、英語老師、數學老師、班主任的辦公桌,再轉過頭來看看體育老師的·······,呃,當然,體育老師有桌子的話。
參與到這場節日裡的只有家長和老師嗎?當然不是,沒有一個雞娃,哪怕在佛前求上數百年,他們也只能在路上擦肩而過,哪有現在見面言笑晏晏、微信依依不捨、隔三差五「相約」的緣分?
昨天下班走到小區門口,聽到一個奶奶問孫子有沒有給老師送禮物,孫子興高採烈地答給老師送了什麼什麼······,結果話沒說完就被打斷了:你只給A老師送了麼,B老師呢?
孫子傻眼了。
嗯,這個孩子可能還沒學會做人的道理,就已經提前被學會了「做人」。
為什麼家長如此熱衷於送禮?
拜師禮自古就有。
傳統的師徒關係僅次於父子關係,俗諺中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投師如投胎」,古訓中也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有的行業,一入師門,全由師父管教,父母無權幹預。
建立如此重大的關係,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加以確認和保護。《禮記 內則》就規定,兒童十歲時出門拜師求學,不論是進私塾,還是入學府,都要行拜師禮。
除了有一套繁瑣禮儀外,也有束脩即學費。
而學費沒有定額,只要禮數盡到、根據家庭條件適當奉送即可,稱為「贄見禮」。若家中實在窮沒錢交,也可以以物代替。據《學記》記載,古代寒門學子,入學若出不起銀兩,可用「茶」和「炭」代替。
老師收下束脩便代表一種承諾。除了回贈《論語》、蔥(聰慧)、芹菜(勤奮)等禮物外,還會帶領學子齊頌《大學首章》,象徵擔下「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
顧名思義就是:傳播道理、教授課業和解答疑惑。
三者能做到其一的便可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他們也理應被尊重。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節應運而生,其本意是尊師重道、倡導好學之風。
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講究禮多人不怪。更何況,老師脊梁上扛著家族的希望,民族的未來。
往前數幾十年,整個社會都很貧窮、物質匱乏的年代,老師免費為家境貧寒的孩子授課,等莊稼豐收了,擔著穀子、小麥感謝老師,也是常有之事。
可這種答謝,演變至今,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變質了。
首先,現在的教師制度與之前不同了,教師是一份國家統一發放薪資、保障其生活水準的工作。
其次,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古代拜了老師,無論是學知識還是就業都會打上門派的烙印,像孔子、鬼谷子及他們的弟子們。現在的師生關係,做個不恰當的比喻,像流水線上的工人和產品,一茬茬的換。產品的好壞不僅僅取決於工人。
這個時候家長送禮,更多的是想讓自家的「產品」被「多多關照」,「好在市場上賣個好價錢」。
而且,我相信教師節的初衷是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體諒老師的不易,學會尊敬、愛戴老師,從而更好的尊重、學習、鑽研知識。
可那些花、禮品、高級賀卡顯然不是孩子的手筆,他們既沒有與之相配的經濟能力也從未精心鑽研此道。與其說是孩子獻給老師的,不如說是家長送給老師、藉以拉近關係的。
在家長牟足了勁送的情況下,老師收與不收都是錯的。
大多數學校都會在教師節前夕特發通知:禁止向家長吃拿卡要和收受紅包、禮品。
可教師節當天,送花、送卡片、送禮物照樣蔚然成風。
這兩天有這樣一條視頻:江蘇一小學禁止教師節送禮,所有花、禮物都被堆在門外的垃圾桶上。
引發網友不滿:不讓送,為什麼不早說?
事實上,學校提前幾天已經下發通知並且要求在各個班級群裡轉發、強調。
無耐,有些家長執意為之。
最後校方不得不把垃圾桶上的花撿起來並闢謠:會把這些花獻給新教師。
又有人不滿了:孩子們想送的是自己老師,給別人算怎麼回事呢?
可能更真實的想法是:那老師怎麼知道是「我」在聊表心意?怎麼特意關照下「我」家孩子呢?
有人說:中國是禮儀之邦,老師辛苦了一年,在屬於他們的節日裡,送點禮、送點花怎麼了?
回答之前,想先問個問題: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有各行各業,請問其他行業的從業者有如此盛大、如此被重視的節日嗎?
是其他行業不辛苦?對社會沒有貢獻嗎?
不是。
教師節之所以風靡,之所以讓這麼多家長心甘情願買單,是因為教師的本質是教書育人。更直白一點,為了孩子。
是家長一夜之間心靈得到洗滌、靈魂得到升華、素質突飛猛進了嗎?
也不是。
你看大街上,送外賣的、跑快遞的、打掃衛生的,哪個不辛苦,哪個不在託著這座城市?但並不見世人對他們有如此大規模的褒獎和祝賀。
是家長吃飽了撐的、閒錢沒處花嗎?
更不是。
家長把吞金獸、碎鈔機一般的小小少年,交付到老師手裡,希冀若干年後他們在老師的辛勤哺育下從嬌嫩的花骨朵兒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往大了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往小了說:一個孩子受教育、成才可以改變自己、家人、甚至幾代人的命運。
所以,在家長把孩子交付出去的那一刻,何止信任,他們簡直連身家性命都一併交付了。
家長連同孩子被綁在同一條船上,而掌舵人就是老師。
這恐怕才是教師節如此受追捧的原因。
還有一條新聞是這樣的:
日前,福州超德中學(高中)一班主任老師被曝向學生索要教師節禮物,聲稱「不送就轉班,別麻煩老師 」,引發網絡熱議。
經學校核實,確實存在老師在群聊中進行「送禮投票」的行為。
資料顯示,班主任老師在投票活動中寫道:「教師節快到了,孩子們要學會感恩,感恩老師的辛苦,表一份心意,這裡我們班統一用班費以班級名義為全科12個老師分別準備一份禮物,你們就不用單獨買教師節禮物了。」
有同學表示:「能不能不送啊,最近手頭有點緊。」
該老師回應:「可以(不送禮),以後你也別麻煩老師,然後申請去別的班級,你已經給我造成很多麻煩了。」
目前涉事教師已被撤除班主任職務。
像這樣的老師,聲稱是要為12名老師送禮物、感恩老師辛苦,卻沒有一點為人師表的樣子。
這是一群有自我主動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高一學生,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小學甚至幼兒園呢?
學生可能壓根不會知道滿口仁義道德的老師在家長群裡都幹了些什麼。家長不僅敢怒不敢言,而且次次不敢落下。
在送禮這件事上,委屈的只有家長嗎?
當然不。
去年這個時候,深圳市南山區第二外國語學校六年級的一位班主任被質疑「收禮」,遭到了校方調查,並將面臨被調崗的情況。
起因是有個家長舉報該老師收受了他家送的禮物。
該校六年級的其他家長告訴記者:該班主任深受學生們的愛戴,大部分家長也都不同意換班主任的方案。
其他家長和該名舉報老師的家長進行了一個多學期的拉鋸戰,包括通過籤名請願去和學校領導反映情況等來留住這位老師。
有一位家長表示:
此名舉報老師的家長以前一直和老師以閨蜜相處,送過幾次禮物。該家長把每次送禮的截圖都保留下來,想要以此要挾老師以達成他的目的。該家長希望他的孩子能夠擔任班長,並獲得相關表彰等,但班主任一直公正對待班級評選,導致這名家長心聲怨恨。
給老師送禮也好,讓孩子評優評先也罷,本意都是為了孩子好,以這位家長的做法,想要培養出有學識、高素質、懂廉恥、知禮儀的好孩子怕是難。
好孩子不僅需要好老師,更需要好家風和好家長。
可見,送禮、送花對老師、家長、孩子都是一個雙輸的選擇。
那麼,正確的教師節打開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