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蚊子一早一晚鳴叫這是為什麼?雖然說用「鳴叫」這個詞形容蚊子所發出的聲音有點不太妥當,但我們對題主的問題實際上是可以這樣理解的:世界上的任何動物都是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夠延續並發展壯大的,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目的,所有的昆蟲無一不希望成功找到自己的配偶,完成交配產卵的過程,蚊子也不例外。而蚊子之所以要不停地發出那種特殊的「嗡嗡」聲,好多時候也正是雌雄蚊子在匹配聲音,尋找自己的配偶。
說起蚊子它們可是一個大家族,蚊子本身是雙翅目蚊科昆蟲的統稱。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並記錄的蚊子已經多達35屬3600多種和亞種,其中我國已經發現和記錄的蚊子總共有370多種。但咬人吸血的蚊子無論是世界上還是在我們中國,主要的一般都是以伊蚊、庫蚊和按蚊居多。伊蚊在世界上總共有1000多種,而我們中國現有伊蚊100多種。庫蚊全世界有800多種和亞種,我們中國已知的庫蚊有70多種。按蚊世界上已發現並記錄有450多種和亞種,而我們中國已經發現和記錄的按蚊大約有60種和亞種。
題主所說的「一早一晚鳴叫的蚊子」,實際上應該是伊蚊當中的白紋伊蚊與我們中國本地蚊子的雜交種。所謂的白紋伊蚊,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花蚊子」,這種蚊子是一種外來入侵的蚊子種類。據說,它們是上世紀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首先入侵的我國雲南和廣東。因為白紋伊蚊有著對環境極強的適應能力,並且在幼蟲發育的過程中,遭遇水生環境乾涸時能夠滯育,當重新有水時再繼續完成它們的後續發育過程,因此不僅在我國也在世界70多個國家得到了蔓延性發展。我國現在從南到北,多數省市自治區都已經有了白紋伊蚊的侵襲和分布。白紋伊蚊與我國本地蚊子交配繁育的蚊子,繼承了白紋伊蚊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都會活動咬人和吸血的習性,尤其是早晨日出前的1——2小時,還有傍晚日落前的2——3小時活動最旺盛,咬人和吸血也最厲害。每年的6——9月份,因為國內多數地方降雨相對較多,因此在這一時間段內白紋伊蚊以及它們和我國本地蚊子交配後滋生和繁殖的後代蚊子也是相當的多。
蚊子本身並沒有肺組織,同時蚊子的身上也不像鳥類等具有能夠發聲的鳴管。那麼,一早一晚蚊子所發出的「嗡嗡」之聲又來自哪裡呢?昆蟲學家經過研究揭示的謎底是,蚊子發出的「嗡嗡」聲來自它們的翅膀振動。不同性別的蚊子所發出的「嗡嗡」之聲也不相同。相對來說,咬人吸血厲害的雌性蚊子所發出的聲音相比於雄性蚊子顯得更加低沉,因為它們在飛行中翅膀的振動頻率相對較低,正常飛行時雌性蚊子翅膀的振動頻率大約是450hz左右。雄性蚊子正常飛行時,翅膀的振動頻率大約在600hz左右,高於雌性蚊子飛行時的翅膀震動頻率,因此雄性蚊子所發出的「嗡嗡」之聲也相對比較高亢。而雌雄兩種蚊子在談情說愛時,會彼此調整相互之間的「嗡嗡」之聲,只有當雌雄兩種蚊子覺得彼此的聲音匹配合適時,才會相互接受,完成它們的交配過程。
科學研究證明,蚊子在飛行中,可以控制翅膀的振動次數為每秒中250——600次。尤其是外來入侵的被俗稱「花蚊子」的白紋伊蚊,它們能夠在正常飛行的過程中,根據突發情況隨時做出俯衝、急轉、突然加速、突然減速以及前滾翻、後滾翻等特殊飛行動作。也是因此,受到「花蚊子」白紋伊蚊侵擾的人們想要成功捕捉到它也是非常不容易,即使是很注意,往往它也是一晃就不見了。
據說,蚊子的觸角上有一種名為約翰斯頓的器官。這種名為約翰斯頓的器官,便是分布在蚊子觸角壁上的大量聽覺感受細胞。也就是這些聽覺感受細胞才構成了蚊子本身相當靈敏的弦音器,從而使蚊子通過這種弦音器感覺外界的振動波或聲波。雌雄蚊子也正是通過各自的弦音器分辨對方翅膀振動所發出的「嗡嗡」之聲,並相互匹配,談情說愛的。而蚊子這種觸角上名為約翰斯頓的器官及其作用,是1855年由美國醫生克裡斯託夫·約翰斯頓研究發現的,因此也便用約翰斯頓本人的名字對蚊子的這一器官進行了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