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指南者特邀作者Bella
18fall香港科技大學全球運營理學碩士
前幾日打開郵箱,收到了港科新學年的問候email,意識到自己離開校園已經一年多了。這一年,我回到內地,找到心儀的工作,忙碌之餘會和香港的幾位好友聊聊,了解他們的近況是否還安好。回憶我們一起在香港奮鬥的日子,彼此會覺得無比溫暖並加深想念。
離開香港後,它不斷成為世界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修例風波,新冠病毒,留學生被冠上「天選之子」的稱號,讓新一批赴港留學的學弟學妹們不免內心緊張。當個體被宏大敘事所淹沒,我在香港讀書期間真切觸摸到的人情冷暖顯得愈發彌足珍貴。
不少學弟學妹除了關心能否應付忙碌的學業外,還會來問我:「內地人在香港會被差別對待嗎」?
起初來香港留學前,我也有很大的顧慮,還因此在報到前失眠了幾晚,滿腦子擔心的不過是:會不會被local prof歧視,或被local同學孤立,房東會不會欺負我,買東西會不會因為不會講粵語遭到白眼…...然而一年的學習生活下來,再回想當時,覺得是自己受謠傳影響,小題大做了。
香港科技大學別名:香港foggy大學
在香港的生活真的如傳言中那般狼狽嗎?我想藉以下3個最典型的問題,為準備赴港留學的同學們解答內地人在香港的學習生活,還原真實的大陸留學生處境。
Q1:內地學生在香港學校會被歧視嗎?
A:我在香港留學期間,local同學在生活、學習上給了我很多的幫助。我所在專業共59人,4個local,我們只會做到儘量不笑話local同學的普通話:)
遇見歧視內地學生的prof概率也極低,如遇此類事件,一定要投訴的。首先你可以通過program assistant也就是所在專業小秘進行反饋,另外學期末會有針對每位pro和助教的evaluation,evaluation的結果相當於他們的KPI(這是我推斷出來,因為小秘和prof都會在學期末督促我們填寫)。所以,如你遇到不公正的對待,在evaluation裡如實填寫事件,Evaluation是匿名的,不用擔心因為投訴導致被報復。
再有,內地學生組織是會為你發聲的地方。每個學校的內地生組織title不同,港科是MSSS(Mainland Students and Scholars Society)。如果你遭受了不公正對待,可以尋求他們的幫助,校方一定會重視這方面的聲譽問題,畢竟一半以上的優質生源來自內地。
Q2:不會廣東話在香港吃得開嗎?會不會對生活有很大的影響?
(例如:辦電話卡/和水電煤氣公司、房東溝通)
A:不會廣東話多少會有些影響,尤其是想在香港就業的同學,本地公司對粵語水平的要求一定是流利級別。香港的工作節奏很快,講究高效溝通,因此語言過關是最基礎的求職技能。
港科會為內地同學組織長期和短期的粵語培訓,我記憶中培訓是收費的,但是費用不高,大幾百港幣。平時也可以關注一些香港留學資訊號,上面會有一些付費的粵語學習課程。最簡單的就是邊追TVB邊學習,我室友就是這樣學會粵語的,但是這種方法不適用於想要快速提高粵語水平的同學。
如果只是在香港短暫的學習和生活,粵語的使用率並不高的。大多數香港人都會講普通話和英語,日常的購物,吃飯,打車溝通不會有什麼障礙。
香港街邊小店
Q3:差別對待真的存在嗎?
A:少量存在於服務業,集中在繁華商圈和一些街邊老店。繁華商圈人流量巨大,每日接待旅遊團量非常高,且遊客的素質水平參差不齊,sales難免會因勞累產生一些厭煩情緒。而那些名氣很大的街邊老店,有聞名而來的遊客和鄰裡街坊的老顧客,每日銷售額不會因服務質量差受到影響,於是自帶本地人優越感。
香港中環街景
但越遠離市中心,越能感受到鄰裡街坊間的人情味。我住的將軍澳地區,離銅鑼灣半小時地鐵,這裡主要是居民區和學校,很少有遊客會來到這裡。在這兒能明顯感受到人的心態會更加平和,賣燒賣的阿姨每天都會願意多和你聊兩句天。
香港發展比內地早許多,居民整體素質較高。他們本習慣生活在這種有序的環境中,但一些內地人有時因為自己的無意識打破了他們的秩序或毀壞了他們的環境:比如會不自覺的站在電梯左邊,在地上吐口痰,插隊…...其實換位思考,就可以理解那些不滿和抱怨的情緒了。但這些,不應該讓所有的內地人都被遭受冷眼,或是因為我們是內地人就被「差別對待」。我們拒絕無理由的「差別對待」。
我也曾經有被翻白眼:在買麵包時,因為聽不懂賣麵包阿姨說的廣東話,她翻著白眼說我怎麼什麼都聽不懂。我當時就告訴她,這麵包我不買了,你拿回去吧。所以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如果在彬彬有禮的情況下還是被不公正對待了,那我們也無需感到尷尬和羞愧,大可以選擇不在這裡消費,或是拿到商品直接給錢就走,如果有投訴渠道,建議大家一定要投訴。記住:避免衝突,保持風度。
總之,如今在香港的內地人被差別對待已經是極小概率事件了。生活在這裡你會慢慢適應這兒快速但有序的節奏,習慣大家禮貌又不疏遠的社交距離,久而久之,會愛上這裡。
想和你們分享三個和local相處的小故事,也是我在香港學習生活最溫情的時刻,希望你們能看到香港這座城市更多的人情冷暖。
小區裡的問候
第一學期的我每天都有早課,8點會準時出門,總能在電梯裡遇到一位父親牽著女兒去上學。小朋友大概是在讀幼兒園,小小的身體穿著制服,像櫻桃小丸子一樣可愛。她有時候會悄悄抬頭看我一眼,然後害羞地笑笑。後來時間久了,小女孩和我面熟了,每天早上都奶聲奶氣地和我說一句:「姐姐,走森(早上好)!」
小區中庭的保安大叔有三位,他們輪番換崗。其中有一位常值早班,每天早上都能聽到他和來往的居民道早安。春節過後我買了一班早班機回港,正託著沉重的箱子往家走時,聽到保安大叔元氣滿滿地和我說了句:「走森!春節快樂!」 起床氣和疲憊感瞬間消失,我也大聲的問候道:「走森!」
周到的房東姐
18年夏天,颱風山竹對香港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大風前夜,房東姐給我們發微信,告訴我們囤好糧食,用膠帶封好窗戶,並發來圖片,細緻地教我們如何在窗面上貼成米字。但那晚我小組討論到10點,回去時商戶基本都已經關了,更別提去哪裡買膠帶貼窗戶。從未經歷過颱風的我,行走在風雨夜中,擔心明天窗戶是否能抵抗住8級風球。
這時手機突然響了,是房東姐發來了微信:擔心你們買不到膠帶紙,我就送來了。怕打擾你們,就放到了樓下的保安臺。颱風天stay safe。
努力學普通話的local同學
為了讓內地同學不憋悶在自己幾平米的宿舍中,融入在港生活,幾名local同學也真真是「操碎了心」,會經常組織一些活動:萬聖節party, 戶外bbq,出海party,還在每個月末都為本月生日同學過一次集體生日。
大概因為我所在專業人數不算多,大家都上相同的課程,因此每天都能見到。一個學期下來,一個program就仿佛一個班級一樣。快畢業的時候,program組織了次party聚餐。一位local同學在臺上發言說:希望我們有(友)魚(誼)有(永)船(存)。普通話講的挺蹩腳,但是聽了非常感動。
港科在2019年的畢業典禮期間遭遇了嚴重的校園破壞。我所在專業的畢業典禮在11月8日上午舉行,中午收到學校提示,下午會有大型示威活動,建議同學們在1點前離開校園,下午的畢業典禮也被取消。
畢業典禮儀式一結束,我們顧不上和同學相擁,需要趕緊下山(港科校園在山上)。在離開商學院大樓的時候,遇見了program的創始prof(一位年齡70+的老教授,香港local),他對我們表示祝賀,並催促我們趕緊下山,告訴我們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切不美好都會過去,到時再組織alumni聚會,希望我們都能回來。揮手say goodbye的時候,我眼眶溼潤,內心有些五味雜陳。
離開香港的那天風和日麗,我帶媽媽去中環的空中花園吃shakeshack。在露臺上,她給我拍下了這張歲月靜好的照片。相片裡,香港依舊繁榮有魅力。
希望港城恢復往日生機時,能再走走這裡的街巷,體會這裡的人情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