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鵬善
實習記者 黃 屏 上海報導
成立於2004年的上海愛樂奇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專注做數碼英語學習產品。在中國,已有近百個城市,2000多家教學中心和學校,1000多萬師生正在享受愛樂奇英語產品帶來的學習樂趣。如今,愛樂奇少兒英語已成為新東方、昂立、卓越、邦德、大橋等多家知名連鎖培訓機構的少兒英語教材供應商。用戶覆蓋整個中國並迅速擴至海外。
創始人潘鵬凱認為,網際網路時代要重新設計教育,而不是把工業時代的標準化的東西做得更極致。
「我覺得這是方向上的問題,我希望大家能考慮網際網路時代,未來20-50年,人類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樣才能重新設計教育。」潘鵬凱說。
做教育的核心產品
《21世紀》:你們對市場有什麼樣的預期,是否認為這個市場非常巨大?
潘鵬凱:我們做的是核心產品—教材。你想像一下,這個市場大不大?
有人做服務就要有人提供產品,這很正常。所以對我來說就是把產品做好,要針對不同用戶。
今天做少兒英語產品,首先要教材要學要練,老師要教,要家校溝通,後臺要改作業,作為家長要了解孩子有沒有學,學什麼樣子,校長要一些產品做管理做運營都需要,傳統的老的紙質的教材、磁帶孩子肯定都不喜歡,也不是每個老師都能把傳統的PPT做好,所以這些都有很多需求。
加上現在有大數據,孩子有沒有做作業,做得好做得差,其實有數據都可以做得很炫很漂亮。我們所有產品都是基於pad、基於課堂的互動版,對管理作業效果也很好。
媒介的升級,新的數據新服務新產品都會產生。我們這幾年增長得非常快,就是因為抓住整個產業升級換代這個機會。
《21世紀》:具體到教材內容,你們是怎麼設計的?
潘鵬凱:首先要把公立學校的核心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都包含了,再拓展到美國的教材、歐洲的教材。這樣的結構,既考慮中國孩子在公立學校學的需求,也考慮出國需求,整個設計比較合理。開個玩笑說,學遊泳不僅訓練你在江裡遊,也訓練你在海裡遊,這兩種我們都訓練到了。
《21世紀》:未來教材會不會從紙質版完全轉向電子產品?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潘鵬凱:我們也有紙質版的教材。我相信紙質版完全轉向電子產品。現在iPad air 2很薄很大很漂亮很經用,也不貴;iPadmini就更便宜了,再過幾年可能一千五,一千,說不定比印刷都便宜啊,買十本書不得一千多塊?紙質書不能互動又不環保,以後肯定會完全轉向電子產品。
我覺得,大概需要三到五年,但這不是我們決定的,而是取決於終端產品何時可以降價到一千五百塊錢或者一千塊錢。
《21世紀》:你們公司的高層,包括副總裁都是外國人,而且很多教材也是由國外引進的,在適應中國的情況時會不會出現什麼困難?是不是需要下些本土化的功夫?
潘鵬凱:我們這有個老外在中國待了十八年,絕對的中國通,中文比很多中國人都講得好,至少他發音比我標準,而且簡體字繁體字都會。我們這邊請的老外基本上都會講中文。
教師和教材不存在文化差異,他們太了解中國了。
《21世紀》:相對同類教材以及K12領域的題庫、APP等其他產品,愛樂奇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潘鵬凱:我們研究過很多公立學校的教材,一般內容都比較簡陋,畫面也比較差,故事跟現實生活和未來也沒什麼關聯。在這個基礎上,不管怎麼設計,最多也就加分百分之十吧。
我們的產品完全不一樣,首先是故事和畫面漂亮得多,故事又和現實有關聯度。我們不僅有紙質的版本還有PAD 版,是一個系統。比如,歌曲和內容都是相關聯的,小孩子學的話會沉浸進去,會有興趣,練習也是有關聯的,相當於創造一個英語的虛擬環境。
網校往往切入的就是一個點,比如孩子不會做作業就教你做作業。我們關心的是一個生態環境,對老師而言,我們有課件;內容不太好,我們有內容;我們有還家校通(APP),孩子做了作業沒有,家長他拿著軟體就知道。
《21世紀》:教師為什麼會選擇使用你的產品?可以為教師帶來什麼?那你們怎麼定位教材和老師的關係?
潘鵬凱:我們的產品符合90後老師的思維和教學方法,給老師省下很多時間。現在老師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他今天布置作業了,課堂裡花了兩個小時,回來改作業還改一個小時,還要把數據統計、登記、向家長匯報。但在我們這裡,一個小時的事在5分鐘就夠了,工作量大大降低。
愛樂奇學習平臺上活躍的老師,註冊用戶有上千。愛樂奇的合作機構有將近300家,2000多個點主要是新東方等大型培訓機構。
《21世紀》:那如何打開公立學校的市場呢?今後,你們的運營和服務的重心會從培訓類學校轉向公立學校嗎?進入公立學校困難是什麼?可能的盈利方式是什麼呢?
潘鵬凱:現在在和一些公立學校談,我們計劃將產品免費提供給公立學校。但是公立學校系統比較複雜。培訓學校是市場行為,家長願意花錢就會得到更好的額外服務。而公立學校要考慮教育公平、學生安全等問題,能動性、意願沒有那麼強。
今年我們的主要發展方向還是市場上的培訓學校,明年開始做公立學校。我們會請懂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來做公立學校的推廣,可能還是以免費的方法,我更希望好的產品被更多人用。
我覺得做產品首先是要有用戶基數吧,公司本身是盈利的,培訓市場的基礎也不小了。拿出一部分錢和資源,幫助公立學校。公立學校有些孩子的家庭條件本身不太好,所以我想先幫助大家,用起來再說,盈利不盈利以後再說。
《21世紀》:您能否具體談談未來二至三年內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會給兒童英語培訓帶來怎樣的改變?
潘鵬凱:語言學習本來就很難,學會第二種語言更不容易。作為一個產品,孩子對英語的興趣提高50%我們就很高興了。移動網際網路有非常大的機會,畢竟它操作方便。不像過去,磁帶需要倒帶,做錯題也不知道,語音練了也沒有反應,也沒有視頻動畫,不好玩,等等。移動網際網路提供產品可以非常活潑非常有趣,孩子會喜歡。
第二我覺得移動網際網路在教務方面對教師有很大幫助。教師是弱勢群體,我也當過老師,要面對幾百個孩子,要教要管要考,回到辦公室要改作業要分析,老師的工作量非常大,我們希望能幫到老師。我們能幫老師幫孩子,肯定也能幫到家長幫到校長。我相信未來三至五年紙質教材會被替代,這是個巨大的商業機會。
從教育本身出發
《21世紀》:據說您的創業經歷比較傳奇,可以談一談您創業一路走來有哪些故事嗎?
潘鵬凱:一般創業的話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情結。我爸媽都是老師,我父親在浙江大學教書教了整整五十年,我從小也在學校的氛圍裡長大。我自己開玩笑說我是吃著粉筆灰長大的,老爹在上面寫,我在下面做作業。我自己以前也當過老師,在浙江大學,1994到1997年教過三年書。
我原來也對中國這個教育過程習以為常,後來到了美國,發現情況完全不一樣。我出國到了麻省理工,發現美國的教育與我國不管小學中學大學差別很大,特別強調學習能力,強調自己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你記性好不好。MIT很多考試可以帶電腦上網去查,但不能通過電腦去作弊,問另一個同學幫我解題當然是不可以的。我在麻省MIT讀了七年書都沒有什麼考試。這個對我衝擊很大。
所以我2004年回來就想做點事情,與教育相關的。中國教育一旦做得好,中國人那麼勤奮,能量可以釋放的很大,創新的能力會很大。只不過我們中國花了12年時間非常辛苦的抹平了孩子的所有的好奇心和創新力。所以我很想改變中國人的教育。我不希望中國的孩子辛辛苦苦十二年,得到的卻是精神上的霧霾,很死氣沉沉,不知道創新,沒有動力去學,自己的愛好也沒有,身體不好,大部分都是近視眼,頸椎腰椎都不好,中國人走進了巨大的死胡同。
應試教育像個怪獸一樣,中國人現在用移動網際網路把這個怪獸武裝到牙齒,我看有些公司出的產品題庫有九萬個知識點,這個有必要嗎?這個是個問題。
我當時就想做英語,中國人會說英語就向世界打開扇窗。孩子會英語又會網際網路,機會太多了,哈佛麻省的課程都免費,所以我覺得做英語這個機會是很大的。
2004年我們開始做在線教育,那時候太早了,壓力很大,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教育還可以在線,那時候京東淘寶都沒有,iPhone、iPad也沒有,你怎麼做呢?我們還是咬牙在向前探索,開始都失敗了,損失了兩個團隊,五六百萬美金,好在有持續的投資保障,得到了國家貸款,活下來了。10年以後我們就找到方向了,做少兒英語的學習產品,而不是專門做語音產品識別的東西,語音識別當然是其中的一部分。
創業就是學習過程,有想法或者有夢想。夢想要有的,萬一能實現呢。有想做的事,第二個就是你不斷試錯,我們做過B2B、B2C、呼叫中心,什麼都做過。
最終慢慢摸索,教育應該這樣做,產品應該這樣做。升級換代以前為什麼做不了呢,因為只有一個點,沒有辦法升級換代。所以花很多時間精力進行升級換代,但一旦做好就變成行業標準了。
很多大機構、超大機構都開始用我們的標準,老師也習慣了,孩子也喜歡了,數據也跑通了,慢慢就成標準了。
標準的形式更多是一種學習方式,英語學習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通過寓教於樂、通過遊戲、通過大量孩子喜歡的內容、通過人機互動來學。
教育必須解放
《21世紀》:我們最終是服務應試需求的嗎?
潘鵬凱:不是。
我覺得英語學習,其實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衝突沒有那多厲害。不像你數學題可能答得很好,但沒有一點數學的思維。而且英語的考試也在改革,更加強調能力,而非死記硬背。
第二方面,我們的內容非常豐富,是根據孩子的生理特點來設計的。五六歲的孩子,少出書寫的題目,他們喜歡唱歌跳舞遊戲;孩子到了十三四歲了,再做小遊戲就沒興趣了,那時他們會喜歡學科,喜歡物理化學,就把學科的東西給他。
《21世紀》:那體制外的創業者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去影響推進教育體制改革?
潘鵬凱:不應該再把怪獸武裝到牙齒,太多的人在不停地強化應試教育。我覺得方向搞反了,這是沒有前途的,這世界沒有哪個國家的孩子是這樣學習的。人是很多元的,2億孩子追求的目的就是一個標準答案,這沒有意義,生活和工作不是這樣的。
我建議是大家應該以馬雲的勇氣挑戰現在的應試教育。已經有很多人在這樣做,張永琪以前在做雅思考試,現在在做鯊魚公園,都是很好的例子。
古代就是沒有學校的,都是幾個私塾老師帶著一幫徒弟。畢竟學校出來才幾百年功夫,是工業化的產物。標準的課程、標準的年齡、追求一個標準的答案,工廠裡生產標準器械一樣。人不應該這麼教的。
《21世紀》:教育改革是一件非常難的事。
潘鵬凱:難才有創業的必要,簡單都被別人做了,要做得大而有影響力,就要挑難的做。而改變人是最難的。
教育要做的是發掘每個孩子的亮點優點,幫他成長;而不是在高考時就給人的一輩子貼個標籤。小學中學12年非常重要,把孩子培養成全人,有比較好的道德,有比較好的身體素質,比較強的學習能力。不進清華北大又怎樣?浙大也不錯啊,馬雲待過的杭師院也不錯啊。不要著急,中國不行去美國,美國不行去越南,門永遠是開的,只要你有夢想。
僅靠分數來選撥人才,表面上公平,其實是對人才培養最大的不公平。因為沒有考慮到人的才能有非常豐富的層面。高考沒有一張卷子考你如何提問,而提問對於我們今天的工作而言實在太重要了,比如計劃怎麼訂,客戶怎麼談,選題怎麼選……你問題都不會提,怎樣解決問題呢?現在高考連很多主觀問題都取消掉了,怕影響公平,這個太教條太片面了。
我希望整個教育體制要改變,要更開放。就像當年取消生產隊一樣。有人說,一取消高考,腐敗都出來了。但在現行高考體制下,腐敗不照樣有嗎?關鍵是要做好制度設計,有腐敗可以舉報追責。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20年後有競爭力的人才,公平只是底線。所以希望應該解放學習!放開!學習力應該是我們教育培養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中國的教育必須解放。在這方面,我認為移動網際網路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