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平凡的世界》的開篇段落,是不是整本書的縮寫,其實,路遙先生的名著《平凡的世界》,也是比較傳統的寫法。但我個人覺得這樣的開頭,簡明扼要,直奔主題。各位看官是怎麼看的叻?
路遙,原名王衛國,祖籍陝西,創作多為農村題材,主要描寫的是農村與城市之間發生的人和事,《平凡的世界》是在1986年後所創,然而在寫完第三部創作後不久英年早逝。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濛濛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份份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時令已快到驚蟄,雪當然不會再存留,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己經消失得無蹤無影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這個開頭,作者不僅讓我們知道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一一1975年2、3月之後;發生的地點一一黃土高原上,也讓我們從季節上的乍暖還寒,聯想到那個改革開放初期新舊交替的變革中的年代。
但是,後面一句:那真正的溫暖的春天遠遠的還沒有到來……表面上是指天氣還沒完全暖和。這是實指當時生活環境!其實,也蘊含著更大的社會環境!為什麼呢?一九七五年,正是特別的時期,農村公社,大鍋飯,早出晚歸,仍然是貧窮!離真正的土地承包到戶責任到戶的一九七九年,還有整整四個年頭!所以,路遙先生隱喻了好的時代還沒有到來,就像真正的溫暖的春天一樣!這是作者特別的留下社會環境的伏筆!
平凡的世界裡沒有那些轟轟烈烈的奮鬥場面,也沒有那些鬥志昂揚的故事。只看見臉面瘦黃的孫玉厚、身穿補丁衣服的的孫蘭香、穿漏腳後跟襪子的孫少平和帶著白毛巾的孫少安。整天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吃飽穿暖一些,渴望莊稼長得好一些,多掙點工分……
接著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孫少安開磚廠掙錢、孫少平走出農村,嚮往著外面更大的世界,所以他們應該都會幸福。孫少安是掙了錢,可是他卻和父親分家了,妹妹蘭香也不再要他的錢了,弟弟也出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看似一個家不是一家。有時候他在想:現在有錢了,吃飽穿暖了,心裡卻是比以前難受,比以前更冷了。而孫少平自從成為煤礦工人,與田曉霞有幸福的愛情。但是田曉霞卻是犧牲了,自己工作受了傷。
都說不見風雨怎能見彩虹,可是在平凡的世界裡,每個人都經歷那麼多的磨難,依舊沒有看到「彩虹」。而每個人都沒有心灰意冷,因為風雨之後總會有彩虹的。正如開篇所說的,這就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雨絲中夾著雪花,還沒等到落地雪花就已經是消失得無影無蹤,寒冷漫長的冬天過去了,但是真正溫暖的春天卻是遲遲沒有到來。但是它最終是會來的!
由此看來,《平凡的世界》的開篇段落,通過環境描寫,實為點名主旨:改革開放不會一帆不順,以孫少平為主的一群平凡人,個人奮鬥的歷程註定會艱難曲折,也為下文埋下伏筆,寓意深刻。當然,它肯定不是全文的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