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路遙為它付出過什麼

2020-12-17 一個人精彩1

平凡的世界

1989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了作家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第三部,跨越3個年頭,這部凝結著路遙6年辛勞汗水的一百餘萬字的長篇小說終於全部出齊,從此,它深深地鐫入中國當代文學史和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平凡的世界》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眾多普通人的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路遙在創作這部作品時不為當時的文學潮流所動,儘管作品遭受了發表和出版的冷遇與曲折,但是30年來讀者閱讀熱情絲毫不減的事實,證明了現實主義文學經典的雋永魅力。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首發於1986年第6期《花城》雜誌

「我決定要寫一部規模很大的書」

1982年5月,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刊發於《收穫》第3期。這部小說從萌生寫作慾念到最終完成歷時近三年,深入描繪社會轉型期青年人的命運選擇。《人生》甫一刊出,即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場圍繞「人應該如何生活」的曠日持久的討論就此展開。「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理想與現實竟有著這樣驚人的距離,人生的旅程竟是這樣的艱辛」等話題被頻繁提及,激發年輕人在「祖國命運和人類前途」的意義上思考人生選擇。兩年後,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人生》上映,使得作品的影響持續發酵,也深刻地改變了作家路遙的命運:

小說《人生》發表之後,無數的信件從全國四面八方蜂擁而來,來信的內容五花八門。除過談論閱讀小說後的感想和種種生活問題文學問題,許多人還把我當成了掌握人生奧妙的「導師」,紛紛向我求教,叫我哭笑不得……許多劇團電視臺電影製片廠要改編作品,電報電話接連不斷,常常半夜三更把我從被窩裡驚醒。一年後,電影上映,全國輿論愈加沸騰,我感到自己完全被淹沒了。另外,親戚朋友們紛紛上門,不是要錢,就是讓我說情安排他們子女的工作,似乎我不僅腰纏萬貫,而且有權有勢,無所不能……

路遙並不拒絕「鮮花」和「紅地毯」,他也因自己長期牛馬般的勞動換來了「某種回報而感到人生的溫馨」。但對路遙而言,絕不可能長久沉溺於這種「廣場式」的生活,重新投入沉重的勞動,或許更能讓他感到生活的充實。更何況,這個時候,已經有人認為《人生》是路遙寫作「無法逾越的高度」。路遙顯然不認可這一論斷,而回應這種論斷的最好的方式,便是創作出真正具有個人寫作突破性的重要作品。

1988年,思索中的路遙 鄭文華攝

創作一部規模很大的書的慾念就此萌發。這一部尚處於想像中的作品,即便不是他「此生最滿意的作品,也起碼應該是規模最大的作品」。這便是後來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

為這部想像中的作品,路遙開始了艱苦且漫長的寫作準備。這種準備包括「藝術」和「生活」兩個方面。就前者而言,路遙集中閱讀了近百部國內外的重要長篇小說。國內以《紅樓夢》和《創業史》為重點,此外,他還廣泛涉獵了各類「雜書」,而為了解作品所涉的1975至1985年這十年間的各類重要事件,他集中閱讀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陝西日報》《參考消息》等報刊的全部合訂本。這個工作完成之後,路遙再度「深入生活」——路遙提著裝滿書籍資料的大箱子奔波在鄉村城鎮、工礦企業、學校機關、集貿市場,了解上至省委書記、下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熟悉作品所涉及的地域內一年四季的作物等巨細靡遺的生活細部,在這個過程中,作品中某些人物的輪廓逐漸清晰。

路遙(左一)在銅川煤礦採訪 何志銘攝

此後,路遙開始了長達3年輾轉於銅川陳家山煤礦、從陝西作協臨時借來的小房間、新落成的榆林賓館、甘泉縣招待所等地的艱苦而漫長的寫作。對於視創作為一種勞動,堅信唯有持續不斷的勞動才能為人類創造出新的精神成果的路遙而言,永遠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正是在充實的勞動中,個人的生命得以圓滿。一切如歌德所言,對於一個從不斷的追求中體驗到歡樂的人,創造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在準備和正式寫作《平凡的世界》的6年間,路遙幾乎犧牲了全部的個人生活,他與整個文壇徹底隔絕,無法與父母妻女共享天倫之樂,甚至不能在養父病危和離世之時略盡孝道……長時間的離群索居心繫一處,就是為了傾生命之全力完成《平凡的世界》。

1988年5月25日,《平凡的世界》終於完成,路遙為此書的寫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的英年早逝顯然與此密切相關。

「鑑於文學界的狀況,你只能用作品來『反潮流』」

多卷本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無疑是路遙此前生命經驗和藝術經驗的融通和匯聚,包含著他越過「新時期」的潮流化觀念,從延安文藝的基本傳統來理解20世紀80年代時代和生活的「深沉的歷史觀」。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求「新」與「變」成為文學觀念的潮流。「現實主義過時論」一度甚囂塵上。因此,自《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寫作完成至路遙逝世後多年,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始終面臨著更大的困境。這便是關於《平凡的世界》的評價問題。

從萌發《平凡的世界》的寫作慾念到該書第一部寫作完成的近4年間,路遙無暇顧及文壇風潮的變化。然而要考慮作品發表、出版的刊物、出版社時,路遙幾乎是猝不及防地面臨著來自「日新月異」的文學潮流的巨大打擊。

先是《當代》年輕編輯周昌義的婉拒,再是作家出版社的退稿。二者幾乎有著同樣的邏輯,也從側面表明路遙的文學觀念在1986年的時代語境中,「被迫」有著「反潮流」的獨特意味:認為該作「不適應時代潮流」,屬「老一套的『戀土』派」的觀點如出一轍。他們的意見,均指向《平凡的世界》的觀念和寫作手法,其核心是對文學的價值和意義的不同理解。

在20世紀80年代初寫作的轉型階段,《當代》曾給路遙極大的支持和鼓勵。若無時任《當代》主編的秦兆陽對其首部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的欣賞,並在此後的文章中高度肯定其文學觀念和寫作手法,其時尚處於寫作觀念轉型期的路遙或許不能堅定走現實主義道路的決心。而此番以現實主義文學重鎮著稱的《當代》的退稿,無疑對路遙打擊甚大。令路遙始料不及的是,第一部在《花城》發表之後,是年冬在由《花城》和《小說評論》共同主辦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北京研討會上,路遙及該作遭遇了更為猛烈的「批評」。

此次會議邀請了朱寨、廖俊傑、何西來、雷達、蔡葵、曾鎮南、白燁、王富仁等當時最重要的文學評論家,陣容可謂強大。會議紀要後來以「一部具有內在魅力的現實主義力作」為題刊發於《小說評論》1987年第2期,雖在結尾處述及部分與會專家對該書的若干意見,該紀要仍以充分的、高度的肯定為核心:

座談會上,評論家們給予小說以這樣的總體評價,認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內在魅力和激情的現實主義力作。它以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八年中國廣闊的社會生活為背景,描寫了中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是一幅當代農村生活全景性的圖畫。

然而,在路遙好友白描的筆下,此次研討會呈現的是另一番樣貌:「研討會上,絕大多數評論人士都對作品表示了失望,認為這是一部失敗的長篇小說。」

面對這樣的評價,路遙表面淡定,但內心想必悲憤交織。回到西安後,他特地前往位於長安縣的柳青墓,「他在墓前轉了很長時間,猛地跪倒在墓碑前,放聲大哭」……

《平凡的世界》手稿

北京研討會後不久,《小說評論》《花城》等雜誌相繼刊發曾鎮南的《現實主義的新創穫——論〈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丹晨的《孫少平和孫少安》、李健民的《從現實和歷史的交融中展現人物的心態和命運》、李星的《無法迴避的選擇——從〈人生〉到〈平凡的世界〉》等多篇評論文章,從不同角度肯定該作的思想價值和藝術成就。尤其是曾鎮南一反其時唯「新」是舉的批評潮流,高度肯定《平凡的世界》「守『舊』持『常』」甚至「『土』得掉渣」的特徵,認為該作已經顯露出作者「概括廣闊而複雜的時代現象的不平凡的藝術魅力」,「不僅是一軸氣勢磅礴、意境深遠的社會歷史畫卷」,還是「一部盪氣迴腸、內涵豐富的人生命運交響樂」。他還充分肯定了該作所採用的「嚴謹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曾鎮南的評論,已經涉及《平凡的世界》的思想價值和藝術成就等多個方面。

此後評論界對該作的分析,路徑和側重雖有不同,但核心不出曾鎮南文章所論的基本範圍。無奈這些聲音一時間並不能轉變文學潮流巨大的裹挾力量。《花城》在刊發該作第一部後再無後續,第二部並未在文學期刊發表,第三部則在較之《花城》更為「偏遠」的《黃河》刊出。如上種種,均說明路遙和《平凡的世界》,面臨著巨大的評價危機。

對如上問題產生的原因,數年後路遙有這樣的解釋:除文學形勢的轉變以外,第一部故事尚未有充分的展開,遑論巨大高潮的出現。評論界的保留意見,在預料之中。近兩年之後,三部全部出齊,又過了四年,路遙逝世。在此期間,《光明日報》刊發蔡葵的《〈平凡的世界〉的造型藝術》,《文學評論》刊發李星的《在現實主義的道路上——路遙論》,《文藝爭鳴》刊發白燁的《力度與深度——評路遙〈平凡的世界〉》。李繼凱撰寫的四萬餘字總論路遙創作的長文《沉入「平凡的世界」——路遙創作心理探析》也在路遙逝世前完成。另有多篇關於當代文學的現實主義寫作的重要文章肯定路遙和《平凡的世界》。儘管如此,《平凡的世界》仍然未能改變其被文學史「遮蔽」的命運。在多部重要的當代文學史著述中,《平凡的世界》始終是「在」又「不在」的——屢被提及,然而其作為20世紀80年代現實主義經典的地位至今未能得到恰如其分的闡釋。

雖未親見《平凡的世界》所遭受的文學史「冷遇」,路遙其時仍然意識到問題的癥結在於如何認識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數年後,路遙再度申明其堅守現實主義傳統的根本原因:「在現有的歷史範疇和以後相當長的時代裡,現實主義仍然會有蓬勃的生命力」,因為「現實主義在文學中的表現,絕不僅僅是一個創作方法問題,而主要應該是一種精神」,更何況,「考察一種文學現象是否『過時』,目光應該投向讀者大眾。一般情況下,讀者仍然接受和歡迎的東西,就說明它有理由繼續存在。」此前一年,《平凡的世界》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並位居榜首。此後近30年間,該作被譽為「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一直位居各大閱讀調查榜前列。如上種種,充分證明了路遙的遠見,「現實主義照樣有廣闊的革新前景」,也再度表明基於人民倫理的具有現實關切的作品有著持久的生命力和價值。

「無論是縣委書記、大學教師,還是工人、農民,全都放下手裡的事情,坐在電視機前……看《平凡的世界》」

真正改變《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發表之後冷遇的,是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製作的同名廣播劇。說來竟是偶然,1987年春,路遙前往北京辦理出國訪問相關事宜,為方便與當時正在魯迅文學院學習的同鄉好友海波見面,路遙住在魯迅文學院招待所。某一日外出辦事返回招待所時,在無軌電車上偶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長篇連續廣播」節目編輯葉詠梅。在擁擠的車廂裡,葉詠梅一眼就認出了路遙。她問他為何近年杳無音信,近期在寫什麼作品?路遙憨笑著回答她,寫一部《平凡的世界》。葉詠梅再問,你以為寫得怎樣?或許因北京研討會所致的心理陰影並未散去,路遙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書已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並送一本請葉詠梅自己判斷。曾將《人生》改編為廣播劇的葉詠梅從《平凡的世界》中,體會到路遙對普通勞動者的禮讚,並喚起了在陝北插隊的回憶。她決心將該作錄製成廣播節目,讓這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再度回到普通勞動者中間。

1986年12月出版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1988年3月27日,廣播劇《平凡的世界》開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直至8月2日播送完畢,歷時4個月有餘。可以說,它改變了《平凡的世界》的命運。該劇播出之後所引發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幾近數年前電影《人生》放映之後的轟動效應。數以千計的聽眾來信,動情地談論他們的感受。有人認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非凡的著作,作者飽含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愛,表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思想。聽眾們敬佩路遙「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對人類之愛的強烈追求」。

廣播劇的熱播帶動了小說的銷量,先前第一部印數僅三千冊,且幾乎無人問津,以致責任編輯壓力甚大,不承想廣播劇播出之後,該書數次加印仍供不應求。一年後,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拍攝的14集同名電視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使得該書的影響力持續擴大。《平凡的世界》電視劇播出時,作家王安憶正拿著路遙給的一摞「路條」行走在陝北,幾乎每到一處,都能聽到人們在談論《平凡的世界》。「每天吃完晚飯,播完新聞,毛阿敏演唱的主題歌響起時」,「無論是縣委書記、大學教師,還是工人、農民,全都放下手裡的事情,坐在電視機前。假如其時我們正在與某人說話,這人便會說:等一等,我要去看《平凡的世界》。」雖因種種原因,該劇未能展現小說的全貌,但仍然不失為一部有藝術品格的作品。它的重要價值還在於,推動和擴大了小說的社會影響力。

2015年版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劇照

2015年,56集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播出。此時距離小說全部寫作完成已近30年,距離路遙離世已有20餘年,該劇仍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引發了新一輪的觀劇熱潮。這說明,時隔多年,《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仍然活在普通勞動者中間,並且還將一直活下去。

被《平凡的世界》照亮的人生

1992年11月17日,路遙永遠離開了這個他活過愛過也寫過的平凡的世界,結束了他短暫而輝煌的人生,但他不息的奮進精神和以生命為代價創造的勞動成果,仍然活在普通勞動者中間。他以巨大的熱情關切普通人的生活和命運,以友愛和同情溫暖那些尚處於奮鬥中的孤獨的個人。他使他們即便身處現實的冰冷之中,也能夠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他勉勵他們:「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休止地奮鬥,只有創造新的成果,才能補償人生的無數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謝也是壯麗的凋謝。」他告訴他們勞動和奮鬥著的生命是幸福的。

他還以道德和生命的理想之光照徹生活暫時的暗夜。他愛他筆下的平凡的勞動者。這種愛也得到了普通勞動者積極而持久的回應。這些普通勞動者年齡各異、職業不同,他們或身處學校、工廠、臨時搭建的工棚內,或在任何一個城鄉交叉地帶,雖身處逆境卻為理想默默耕耘努力奮鬥。支撐他們的,始終是以艱苦奮鬥開啟美好人生的素樸的理想——這理想也與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精進力量內裡相通。

2019年9月,路遙因頌揚「拼搏奮進、敢為人先的時代精神」而被授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他的《平凡的世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自強不息,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之中,在獻身集體事業的同時充分實現個人價值。這也是路遙文學觀念的要點所在:只有把自己的勞動和全體勞動人民的事業聯繫在一起,個人的勞動才能變得有價值。為此,作家應該永遠站在最廣大勞動人民的立場上,了解他們,理解他們,學習他們,反映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的意志,同時也用自己的筆豐富和提升他們的精神世界。

由此,他和那些僅僅關注個人的情感體驗,拘泥於一己之悲歡的寫作拉開了距離;和疏離於正在行進中的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一味凌空蹈虛不著邊際的寫作有了區分;他還和那些極力鋪陳世界的黑暗面的另一種概念化寫作大相逕庭……因為,對於一個嚴肅地從事藝術勞動的人來說,創作自由和社會責任感都是重要的;還因為,我們勞動的全部目的,就是為了使人類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平凡的世界》因此成為普通勞動者的枕邊書,成為他們勵志的寶典,成為他們須臾不離的精神的寄託。他們的生命因《平凡的世界》的存在而變得不同。也因此,30餘年來讀者大眾的閱讀熱度始終不減。千千萬萬懷揣著改變命運的夢想的青年人,他們的人生因《平凡的世界》和路遙而被照亮:

——這個虔誠的文學聖徒,用他一生的文學創作和精神力量,為一代人的成長和奮鬥源源不斷地注入著營養。在他身後,讀著他作品成長起來的一代人,走上不同的人生之路的時候,都在心裡為他留著一塊淨土,修建起一座精神的紀念碑!

——最讓我感動的是書中主人公在艱苦環境中奮鬥不息的精神。他常常在我遇到困難時給我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克服它並勇敢地走下去。

——當我重新讀著《平凡的世界》的時候,我發現我還可以感動,我還可以從平凡中讀出高尚。我還可以有夢想……我依然還有生活的熱情。

《平凡的世界》內蘊著「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它讓那些普通勞動者相信,平凡的人生深具意義,自有其不可忽視的內在的價值和尊嚴。無私奉獻努力奮鬥的普通生命也有不可思議的偉大。只要世界奮進的力量不息,那些如孫少平一樣的普通勞動者就仍需要《平凡的世界》,需要被不息奮進的力量喚起,去追求美好人生價值的實現。

當生活給予酸甜苦辣,如何以平和邁入平凡。在微小苦樂中,有意義地活下去,這是路遙用那代人的故事,講給我們簡單而又真摯樸實的道理。

生活平凡,生命不凡,每個人都在時代中背負著自己的使命,都該有勇氣好好活下去。

看過,《平凡世界》的這本書的人,無一不被它的內容所震撼,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優美的語句,但是觸動著我們靈魂最深處,因為它的真實,它的平凡,它能觸動你內心。

現在恰逢出版社活動,這套經典僅需79元!還是十分划算的,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真實的路遙與真實的《平凡的世界》
    其作品展現出奮鬥不息的昂揚鬥志曾經感染了無數讀者心靈,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徵程。可路遙的一生經歷了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鬱悶、痛苦和煎熬,以至於他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完成《平凡的世界》這部長篇小說。讓我們走近路遙,一起去感悟他平凡而又悲壯的人生旅程、透視其鮮為人知而又跌蕩起伏的內心世界。
  • 路遙巨著《平凡的世界》:帶你解讀平凡世界裡不平凡的人生!
    這是一個喧囂浮躁、道德危機的時代,每一個還擁有夢想並在追夢的人們都該再重溫《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儘管命運是那樣的不公,儘管社會有那麼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夠不屈不撓、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終能獲得最後的成功。每一個正在虛度生命的人們都該讀《平凡的世界》,它會讓你懂得珍惜。
  • 路遙原著《平凡的世界》改編的話劇登陸國家大劇院
    2018年1月4日,根據路遙巨著改編而成的同名話劇《平凡的世界》,登陸國家大劇院並在戲劇場展開為期三天的話劇演出,而早在一個多月前國家大劇院4號、5號、6號三天共3108張票就已全面售罄,火爆程度堪比春運一票難求。
  • 路遙用生命完成《平凡的世界》,為何卻遭到評論界的一片差評?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歷史長河裡,要論對讀者的影響力,恐怕沒有一部作品能超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部路遙嘔心瀝血,花費十年時間完成了百萬字巨著,十年間僅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那套晚出版本,總銷量就已破1800萬冊,並以每年300萬冊的銷量遞增,而它的盜版更是不計其數。
  • 有什麼深仇大恨,讓你如此絕情?平凡的世界講述路遙與養父的故事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路遙的五弟王天笑說:「《人生》裡面高加林的爸爸,《平凡的世界》裡孫少平的爸爸,都是按照我們的父親創作的。」
  • 名著摘抄筆記:路遙《平凡的世界》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生活的那個世界而奮鬥。——路遙《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
  • 路遙:原來《平凡的世界》背後創作的故事才是這部作品的靈魂之光
    路遙與弟弟王天樂在這賓館裡住了十五天,這十五天裡,兄弟倆每天只出一次門來買食物,剩下的時間裡,他們都在緊鑼密鼓地為小說支起一個框架。十五天之後,二人離開蘭州,《平凡的世界》的《黃土》《黑金》《大城市》三部曲也完成了其最初的核心框架。
  • 《平凡的世界》解析:路遙作品的審美靈魂和當代意義
    小說在視角上最突出的特點,是把焦點聚結在普通人,小人物身上,所以才叫「平凡的世界」。路遙是新時期底層敘事的自覺的先行者。路遙多次跟我談過,他認為,在最平凡的生活裡面,隱藏著動人的詩意和豐沛的社會內容。他並不否認帝王將相或英雄偉人的意義,但他更看重「平凡」,認為它的概率更大,意味無窮。
  • 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黃土地的壯麗史詩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內在魅力和激情的現實主義力作。它以1975年至1985年中國廣闊的社會生活為背景,對中國農村步入現代化的艱難歷程和巨大變遷,對農民命運的當代性審視,作了宏闊的展現。無論是從孫少平走向廣闊的人生世界形成新的文化人格,還是孫少安守望土地創造新的人生的歷程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他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黃土高原的泥土芬芳和撲面而來的時代氣息。由於路遙對他的人物的偏愛,《平凡的世界》雖然寫的是農民及其家庭在大時代中的變化,但依然對民族文化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心嚮往之,在人物創造與情節展開中流露出掩飾不住的讚美之情。
  • 路遙是怎麼死的?長期的抽菸,熬夜,只留下《平凡的世界》!
    無論什麼人,沒有完美的,路遙也一樣,儘管他才華橫溢,他也是一個普通人,他抽菸,喝咖啡,熬夜,心情極度不好,最後導致早亡,可惜啊,一個極其有才華的人,他的平凡世界,我至少看了三遍。指他身世貧寒平凡為一大隱私;二幼年寄養大大家,有著雙重父母的身份,註定他小小年紀深感自卑;三指他有著求學好進、自強不息、敢於奮鬥的精神。後路遙先生生活中三個不良嗜好——抽菸、熬夜、飲食無規律;二個時間點及生病時間和死亡時間,一指他生前指明後事方向,留戀黃土地,嚮往黃土坡! 書痴夢語圓人文, 清貧店中不藏書。
  •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好不好?把年輕人寫的淋漓盡致,一針見血!
    平凡世界充滿正能量;使人生不可錯過的書!路遙的筆下寫出了;那個時候的真實寫照!太偉大了!令人欽佩!《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受青年讀者喜歡,就是它充滿幻想,改變命運,文字平淡等特點符合青年人的心裡,口味和閱讀能力。 另外我認為,喜歡《平凡的世界》的讀者,可能沒讀過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之前些的《人生》。如果看了《人生》,就會感到這兩個小說主題完全相同。
  • 《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路遙:「日他媽的文學」
    1988年,《平凡的世界》橫空出世,獲得茅盾文學獎。讓那些曾經質疑路遙的人,啞口無言!路遙:「日他媽的文學」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得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但當時的路遙,已經連去領獎的車費都沒有了。最後,還是他的弟弟想盡一切辦法借到5000塊錢,他把路遙送到火車站的時候說:"今後不要獲什麼獎了,如果拿了諾貝爾獎,我可給你找不到外匯。"
  • 《平凡的世界》出名前,路遙寫首波瀾壯闊的詩,讀來令人熱淚盈眶
    1986年,《平凡的世界》第一版問世,這部長達百萬字的小說,把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寫得入木三分,影響了萬千讀者,感染了生活在當下社會的幾代人,成為永垂不朽的經典文學作品。而這部著作的作者路遙也隨即走進大眾的心中。作為一個作家,路遙是成功的。
  • 路遙——《平凡的世界》:發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故事
    正是從同學手裡,我讀到了路遙《平凡的世界》。此刻的我急切地想搜索出當時完整的閱讀感覺,但是,很遺憾,時間把一切揉成了沙子,然後吹掉。但我毫不懷疑它肯定給少年的我帶來的震動。因為我還記得讀到最後一章時我的化學考了38分。因為我還記得「我們親愛的某某某同志」這樣的句式給我的異樣感覺。因為我還記得某一天我坐在教室左側翻書的情形。
  • 死於42歲的路遙:寫完《平凡的世界》,他為何把筆扔出了窗外?
    ▲《平凡的世界》 路遙在銅川煤礦路遙念完小說集後,含著淚說:「侄子,你要,著作最先能這般打動我,相信它一定能打動造物主。」要是把《平凡的世界》進行,就算一死,也可以闔上眼睛了。1988年5月25日,一直與病痛戰鬥的路遙為《平凡的世界》劃畫下了最終的一個句點。他站站起,基本上是條件刺激一般,不會受到一切操縱地把原子筆芯全力向窗前扔去。
  • 《平凡的世界》:換一個角度看路遙,人生不只是苦難,也是幸運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創作的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展現了中國近代城鄉社會生活的百態,從中我們看到了各色的人生,看到了平凡的愛情和婚姻,看到了普通人的奮鬥,看到了小人物的堅持,看到平凡的人的不平凡。《平凡的世界》它全景式地描寫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城鄉社會生活,深刻展現了普通人在時代變革中的成長和生活。
  • 走進《當代》編輯部 這裡有路遙和《平凡的世界》的往事
    他說的錯過,指的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部在1991年評上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與周昌義失之交臂。  周昌義說,雖然路遙最知名的兩部作品《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都不是在《當代》刊出,但《驚心動魄的一幕》和《在困難的日子裡》,卻都是發在《當代》上。
  • 路遙《平凡的世界》為什麼不被文學史認可,卻能成為經典?
    雖然至今在文學史上,《平凡的世界》也只有隻言片語的提及。但是它到今天依然能夠得到如此廣泛的傳播,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這已經足以證明了這部作品的不朽與經典。路遙也依靠他這部嘔心瀝血成為了經典的作品,被神話了,成為了廣大讀者心中的神。
  • 為什麼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大多數愛情都是悲劇結尾?
    提到現代文學的時候,有這麼一個作家是很難跳過去的,他就是出生於1949年的陝西作家路遙先生。作為一位現實主義風格的文學家,他的作品,基本上貫徹了這麼一個宗旨,那就是關注於身邊事,關注時代洪流裡小人物的喜怒哀樂。而其中尤以《平凡的世界》這一部達百萬字之多的史詩巨作為典型。
  • 《平凡的世界》幕後推手:公交上偶遇路遙,錄成廣播影響3億人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終於出版,但隨後文學界對它的評價都不好。1986年冬天,路遙和同事白描一同帶稿子進京,參加作品研討會。研討會上,大多數評論家都對這部作品表示失望,認為是一部失敗的作品。甚至有人認為,相比於中篇小說《人生》,《平凡的世界》是一個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