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當代》編輯部 這裡有路遙和《平凡的世界》的往事

2020-12-14 浙江新聞

  王蒙手稿

  浙江在線01月25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陳淡寧)在我說想要採訪一位總編時,無論是曾經在《當代》做過編輯的吳玄,還是現在《當代》的社長孔令燕、副社長楊新嵐,還有社長助理石一楓,幾乎一致推薦了周昌義。

  「老周最能說。喏,那個戴帽子的就是他。」

  順著他們指的方向,在王蒙、賈平凹、劉心武、鐵凝、阿來等作家中間周旋的,正是《當代》總編周昌義。

  1985年進入《當代》做編輯的周昌義,一編就是30年。他是《塵埃落定》(阿來作品)的責編之一。

  終於在會場一角逮著他,關於《當代》的故事,周昌義只是笑了笑:「你去一趟我們編輯部就有了。那個樓一進去,裡頭都是故事。」

  北京市朝陽門內大街166號,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所在地,也是《當代》編輯部的所在地。

  穿過一樓幽暗的樓道,走上二樓,一扇木框玻璃門,門兩邊貼著紅色的對聯:「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

  這裡就是創刊已經35周年的著名純文學雜誌《當代》的編輯部。

  錯過《平凡的世界》

  200平米,七個辦公室,走道上只能並排站下兩個人。編輯們說,也不需要多大的地方,算上社長總編一塊兒也就七八個人,就是書堆不下。

  走廊盡頭的書架,看上去年代悠遠,上面一捆捆的稿件和信札,都是讀者來信、來稿。

  地上擺著一些摞好的手稿,紙張已經泛黃。俯身一看,藍色墨水的字跡留在紙面上卻依然清晰:布禮、王蒙、一九五七年、八月。

  而像這樣的手稿,除了作家本人之外,大概也只有像《當代》這樣的編輯部才能尋得出來了。

  周昌義說,這麼多年,經過他手的稿子多到已經記不清了。但人總就是這樣,對錯過的念念不忘。

  他說的錯過,指的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部在1991年評上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與周昌義失之交臂。

  周昌義說,雖然路遙最知名的兩部作品《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都不是在《當代》刊出,但《驚心動魄的一幕》和《在困難的日子裡》,卻都是發在《當代》上。如今,《當代》仍留有路遙寫給老主編秦兆陽的信,信上說,自己的這部中篇(《驚心動魄的一幕》)已經被多家刊物退稿,寄給秦主編,是想請文學聖堂《當代》做最後裁決,如果《當代》也退稿,就說明它的確毫無價值,他就將付之一炬。

  這是網上流傳「路遙給《當代》寫信,說如果不發就再不創作」的故事的真實版本。

  《驚心動魄的一幕》刊發,路遙和《當代》建立了不錯的關係。但這,卻成了錯過《平凡的世界》契機。

  「在《當代》,我分管西北片,看西北五省稿件。那年春天,我去西安組稿,當然是奔著幾個見過來稿,沒見過真人的青年作者去的。」周昌義說,「當時,陝西省作協有位副主席,告訴我路遙新寫成了一部長篇,問我有沒有興趣看。我說,當然有興趣拜讀。我去西安,原本只希望聊出一兩篇中短篇,突然得到路遙的長篇小說,那不是天上掉餡兒餅?那位副主席說,路遙新作,是寫底層生活的,很多人不一定理解。但路遙相信我能夠理解,因為我也出身底層。尤其重要的是,路遙新作寫有煤礦生活,而我,恰好就是礦工子弟。」

  之後這位副主席還轉達了路遙的一些希望。如果《當代》要用,希望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全文一期發表;第二,頭條;第三,大號字體。

  周昌義說,其實這些要求一點都不苛刻。有的作家還會提「一字不改」。然而,正是路遙的這三個希望,給了周昌義退稿的「臺階」。

  「當天下午,在陝西作協的辦公室裡,和路遙見了一面,寒暄了幾句,拿著路遙的手稿回到招待所,趴在床上興致勃勃地拜讀。」

  在周昌義手上的,是路遙《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三十多萬字。

  可周昌義讀著讀著,興致沒了。他感覺慢、羅嗦,故事一點懸念也沒有,一點意外也沒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

  周昌義說,現在想想,當時的中國人,「飢餓」了多少年。讀小說,都是如饑似渴,不僅要讀情感,還要讀新思想、新觀念、新形式、新手法。那時候的文學,肩負著思想啟蒙,文化復興的任務,不滿足讀者標新立異的渴求,就一無是處。

  得知路遙為了創作《平凡的世界》,是住到了煤礦裡每天通宵達旦地寫,真正是嘔心瀝血。周昌義的退稿理由是:《當代》積稿太多,很難滿足路遙的三點要求。

  這並非敷衍,而是實話。在周昌義去西安組稿前,《當代》的正發稿和待發的長篇都不少,有張煒的《古船》、柯雲路的《夜與晝》、陸天明的《桑那高地的太陽》等等。

  後來,《花城》得知路遙有長篇新作,立刻就飛西安,把《平凡的世界》帶回了廣東,不僅很快刊登,還在北京舉辦作品研討會,然而在《花城》發表了第一部之後,居然就沒發表以後的部分。直到幾年以後,才在《黃河》上登出來。

  就算是被評上了茅盾文學獎,《平凡的世界》依然命途坎坷。有傳言說這次獲獎是路遙「活動」的結果。就是在這樣的謠傳裡,路遙突然去世了。

  周昌義說,路遙是死於肝病,陝西的朋友說起路遙都嘆他的心事重,而他的心情當然跟《平凡的世界》的遭遇有關:「假如我當初把稿子帶回《當代》,假如《當代》分兩期刊登,人民文學出版社自然會出書,自然會送選茅盾文學獎,同樣會得獎,而且不會有活動的傳說。但這種假定沒意義。」

  很多年後,周昌義在去外地出差的路上,帶了《平凡的世界》,重讀之時突然發現,跟當年的感覺不一樣了。「身為編輯,退掉了茅盾文學獎,退掉了傳世經典,怎麼說,也是錯誤。我個人不可能超越時代,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周昌義說。

  他說,自己退稿《平凡的世界》的事,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為了檢討。「嚴格說,跟我個人得失無關,跟我自己的好惡也無關。我只是作為一個見證人,講述一部經典名著在文壇的命運。」

  文學期刊不要跟時代扛

  就像周昌義認為《平凡的世界》的顛沛流離其實是命運一樣,《當代》有自己的命運。

  「從1979年到上世紀80年代末,那是《當代》的第一階段。那個時候的文學期刊有很多共性,大家都奔著一個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目標。在創作風格方面還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區別;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是文學共振的時代,其實那時先鋒文學已經開始沒落,但『先鋒文學』的概念卻在興起。文學期刊也開始朝不同的風格方向分化,作家們也在努力學習先鋒的形式。但對《當代》來說,我們始終堅守著現實主義。在概念上,現實主義是傳統、落後、保守的,而『先鋒』是個時髦的名詞。文學開始與大眾拉開了距離。這種情況持續到了90年代末;再來就是21世紀後,『先鋒』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羞澀地往現實主義回歸。這兩年回到了文學要講故事,所以大家也會感受到,先鋒作品與《當代》往往無緣,馬原、莫言、餘華這樣的作家與《當代》的歷史是脫節的。但這恰恰體現了《當代》的風格,我們不歸類,也不管哪個思潮,但像王躍文、閻真這樣堅守現實的作家還是不斷湧現出來的。文學有啟蒙、宣洩、消費和娛樂的功能。但《當代》一直相信文學現實主義始終貫穿著我們的現實。」

  周昌義說,這正是《當代》第一任主編秦兆陽,定下的辦刊方向。也是《當代》一直保留的傳統。

  時至今日,編輯部裡依然留著秦兆陽坐過的沙發和用過的桌,這些桌椅依然被使用著。就像秦兆陽留下的那句「磨稿億萬言,多少悲歡淚。休雲編者痴,我識其中味」傳統一樣,如今,《當代》的編輯們依然履行。

  關於如今《當代》的徵訂數量,周昌義沒有報出具體的數目,但卻明確地說,數量雖不及最輝煌的50萬,但相較前兩年是在上升的。

  「總有一個止跌。文學期刊不要跟時代扛。時代在進步,總會有新的載體不斷出來,以後連書報攤子可能都不會有了。而文學期刊也肯定會成為記憶。但無論在什麼時候,文學還是會被需要的。它可能在別的載體上永遠地繁榮下去,而不一定是在紙上。文學是多層次多寶塔式的,但總有一個塔尖,那裡承載著閱讀文學的人們的願望。我們也會嘗試做一些新載體的努力,但並不那麼看重結果,有個精神引領就夠了。」

  周昌義說,文學進入好萊塢時代,是必然的,但象徵性的期刊依然會存在。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就不會怨天尤人。「文學的啟蒙意義消失,進入情感宣洩的階段。等到社會不公越來越少,法制越來越健全的時候,文學在這個階段的任務也可以放下了。在娛樂時代、消費時代,文學並不是不需要了。命運會讓我們做好自己的事兒。」

  這是一個從業30年的老編輯的坦然。

相關焦點

  • 真實的路遙與真實的《平凡的世界》
    其作品展現出奮鬥不息的昂揚鬥志曾經感染了無數讀者心靈,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徵程。可路遙的一生經歷了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鬱悶、痛苦和煎熬,以至於他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完成《平凡的世界》這部長篇小說。讓我們走近路遙,一起去感悟他平凡而又悲壯的人生旅程、透視其鮮為人知而又跌蕩起伏的內心世界。
  • 《平凡的世界》解析:路遙作品的審美靈魂和當代意義
    在這裡,傳統文化是很具體的,一雙新鞋先給誰穿,兄弟倆互相推讓;一個白面饃留給誰吃,自然是留給奶奶;孫玉厚守候著一元錢的「失主」,為的是拾金不昧,處處透著誠信與仁義!孫少平要維護郝紅梅的名聲,那樣執著;田潤葉在李向前殘廢之後回心轉意,升起了憐愛之情;這裡又有多少厚愛和忠貞!當孫少平在礦山頻遭打擊,得到惠英的溫情關照時,不由落淚,路遙抒發道,「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是冰冷的」。
  • 《課間十分鐘》回憶作家路遙 還原其小說創作往事
    不論是從成名作《人生》,還是《平凡的世界》,他都關注著個體對生命追求的問題。路遙曾說:「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鬥;而不論其結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總不枉在這世界上活了一場。」1981年,處於青年時期的路遙用了21個晝夜完成的小說作品《人生》。經歷過數次退稿後,書稿最終於《收穫》上刊登。
  • 名著摘抄筆記:路遙《平凡的世界》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生活的那個世界而奮鬥。——路遙《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
  • 《平凡的世界》:路遙為它付出過什麼
    平凡的世界1989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了作家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第三部,跨越3個年頭,這部凝結著路遙6年辛勞汗水的一百餘萬字的長篇小說終於全部出齊,從此,它深深地鐫入中國當代文學史和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 走進長安區第一中學第一講:張豔茜主講《平凡世界裡的路遙》
    「賈平凹邀您共讀書」第106期: 走進長安區第一中學第一講: 張豔茜主講《平凡世界裡的路遙》   2020》作者張豔茜為師生們主講了《平凡世界裡的路遙》。   張豔茜曾與路遙是同事,和路遙在陝西省作協大院裡共同工作過7年,她也是路遙《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兩部作品的見證者。   出生在陝北一個貧苦的家庭,路遙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外面的世界,走完自己輝煌而短暫的人生,張豔茜為師生們做了生動的闡述。
  • 《平凡的世界》出名前,路遙寫首波瀾壯闊的詩,讀來令人熱淚盈眶
    1986年,《平凡的世界》第一版問世,這部長達百萬字的小說,把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寫得入木三分,影響了萬千讀者,感染了生活在當下社會的幾代人,成為永垂不朽的經典文學作品。而這部著作的作者路遙也隨即走進大眾的心中。作為一個作家,路遙是成功的。
  • 《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路遙:「日他媽的文學」
    路遙書桌1980年,《當代》慧眼識珠,尤其是老作家秦兆陽十分欣賞,才得以在這個雜誌上發表。接著,路遙告別妻女,一頭扎進了甘泉縣招待所,開始了小說《平凡的世界》的創作。構思這部作品,路遙用了整整3年。"倒在乾渴的路上"1988年5月25日,體力日漸衰竭的路遙為《平凡的世界》劃上了句號。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1990年到1992年,路遙如一盞耗盡精油的枯燈,閃爍著最後的光亮,他用最後的時間,寫了一篇關於《平凡的世界》的隨筆《早晨是從中午開始的》,成為了他這一生的終結。
  • 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黃土地的壯麗史詩
    但他更多地接受了外部世界改革意識和現代文化的影響,不甘於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和迷戀,而是自覺地擴大自己的生活天地。孫少平從農村這個平凡的世界走向煤礦這另一個平凡的世界,一方面反映著新一代的青年農民積極追求在「鄉土」以外的世界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另一方面,也反映著在改革的時代洪流中,首先覺醒的中國農民對背負著沉重因襲的自身歷史命運的審視以及對新的人生道路的探索。
  • 有什麼深仇大恨,讓你如此絕情?平凡的世界講述路遙與養父的故事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路遙的五弟王天笑說:「《人生》裡面高加林的爸爸,《平凡的世界》裡孫少平的爸爸,都是按照我們的父親創作的。」
  • 路遙用生命完成《平凡的世界》,為何卻遭到評論界的一片差評?
    數字可以說明很多問題,特別是在當下浮躁的社會環境下,有這麼多人願意靜下心來讀這部百萬字的嚴肅文學,更加彰顯了《平凡的世界》的獨特魅力。第一次看到《平凡的世界》手稿的是《當代》的主編、副總編周昌義,那時候路遙的《人生》在巴金主編的《收穫》雜誌上發表,已經成為文壇裡知名度很高的大作家,能接到路遙的稿子,周昌義很激動,但是周昌義看完初稿後,並沒有跟路遙商量怎麼刊登的問題,而是直接做出了退稿的決定。
  • 書籍推薦——《平凡的世界》,一部不可不讀的路遙經典之作!
    那就是——《平凡的世界》,一部不可不讀的路遙大神的經典之作,《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遙(原名王衛國,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生於陝北榆林清澗縣,中國當代作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畢業後任《陝西文藝》編輯。
  • 「賈平凹邀您共讀書」走進西安長安區一中 張豔茜主講《平凡世界裡的路遙》
    學校以校風正、教風嚴、學風濃的辦學特色,連續多次榮獲西安市德育十佳學校,西安市科技示範學校,西安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和陝西省德育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為了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賈平凹文化藝術研究院聯合西安市長安區第一中學共同舉辦「賈平凹邀您共讀書·走進長安一中」系列讀書活動暨長安一中「書香潤心靈,閱讀伴成長」大型閱讀活動。
  • 《平凡的世界》:為什麼有很多人說,賀秀蓮戳痛了當代男人的心?
    《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讀過,曾經有兩個朋友同時向我推薦過這本書,一個曾經就讀於北京化工大學,一個曾經就讀於中科院大學。當初真的想不明白,兩個工科男為什麼會極力向我推薦這本書,只因都出身農村嗎?
  • 平凡世界路遙:只有自己真誠待人,別人才有可能對自己以誠相待
    平凡世界路遙:只有自己真誠待人,別人才有可能對自己以誠相待近幾年,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被改編成了電視劇,掀起了又一波收視熱潮和熱議。早在高中時,喜歡看小說的我,就讀過《平凡的世界》,這部巨著不欺世不媚俗,為平凡世界的平凡人立傳,開卷有益,百讀不厭。
  • 潘石屹祖墳被挖,卻願出10萬給路遙修墓,《平凡的世界》多偉大?
    平凡就是一種不完美,有缺憾,苦難與抗爭的平衡,而生命在緩緩徐行,不會為誰停留。有人問,《平凡的世界》究竟有多偉大的時候,我想,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讓平凡的人感受到不平凡。世界是平凡的,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不平凡。
  • 路遙完成《平凡的世界》後,將手中的筆扔掉,他已用生命寫盡人生
    因為小說的內容揭露了十年浩劫的醜陋,沒人敢發表,路遙也曾一度想要將文稿撕掉。幸虧後來獲得了《當代》雜誌以及作家秦兆陽的賞識,這部作品才得以面世。但真正讓路遙在文壇站穩腳跟的作品是隨後寫成的《人生》,可以說,這是一份路遙送給自己的禮物,這是一部他希望自己能寫出的有足夠深度的作品。
  • 給《平凡的世界》退稿的編輯周昌義,21年後反思:怪我當時太年輕
    路遙與《當代》有著很深的淵源。路遙的成名作《人生》就發在《當代》,並且,在《人生》之前,路遙的《驚心動魄的一幕》和《在困難的日子裡》,都發在《當代》上。1986年,路遙《平凡的世界》完成後,對它抱有很大希望,陝西省作協也很看重這部作品。
  • 路遙:如何寫一部失敗的長篇
    這中間有一段曲折故事。稿子先是被《當代》的一位編輯「斃」了,又輾轉於幾個編輯部,後來才被《花城》採用。編輯部謝望新本身也是個作家,寫報告文學和文學評論,在文學界交遊較廣,有一定影響。1983年,他通過報告文學作家、時任《文藝報》編輯的李炳銀向路遙約稿,與路遙取得聯繫。1986年謝望新到西安組稿,在他住的金花酒店見到路遙,路遙是帶著《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去的。
  • 《平凡的世界》:換一個角度看路遙,人生不只是苦難,也是幸運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創作的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展現了中國近代城鄉社會生活的百態,從中我們看到了各色的人生,看到了平凡的愛情和婚姻,看到了普通人的奮鬥,看到了小人物的堅持,看到平凡的人的不平凡。《平凡的世界》它全景式地描寫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城鄉社會生活,深刻展現了普通人在時代變革中的成長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