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與《當代》有著很深的淵源。路遙的成名作《人生》就發在《當代》,並且,在《人生》之前,路遙的《驚心動魄的一幕》和《在困難的日子裡》,都發在《當代》上。
1986年,路遙《平凡的世界》完成後,對它抱有很大希望,陝西省作協也很看重這部作品。
當時,稍微有點名氣的作家,都忌諱把稿子寄給編輯部,哪怕是寄給主編。通常他們會寫信或者電話告訴編輯部,問有沒有興趣。如果有興趣,能不能派編輯前來?因為如果編輯不願意上門,那說明出版社和刊物根本就不重視,那就不用再繼續自討無趣了。
當時北京《當代》雜誌社的編輯周昌義來西安組稿,因有過與《平凡的世界》故事裡的主人公一樣的,在煤礦工作生活的經歷,所以領導臨時安排周昌義為路遙《平凡的世界》組稿。
並告知周昌義,路遙有3點希望,如果《當代》能發他的稿子,第一,全文一期發完;第二,要頭版頭條;第三,要大號字體。其實對於一位知名的作家,這些要求並不過分。
周昌義非常的高興,因為作為一位剛出道不久的編輯,文學編輯到作家那裡組稿並不容易,尤其是名家作品,於是拿著路遙的手稿回到招待所,趴在床上興致勃勃地拜讀。
而當周昌義讀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書稿時,他的感受很直接:
"三十多萬字,還沒來得及感動就讀不下去了。我感覺就是慢,囉嗦,那故事一點懸念也沒有,一點意外也沒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實在很難往下看……"
編輯的感受決定了作品的命運,結果可想而知,因此周昌義把稿子還給作協領導後,委婉地說道:《當代》積壓的稿子太多,實在難以滿足路遙的3點要求。
據周昌義回憶說:
"那是1986年秋天這麼說吧,當時的中國人,'飢餓'了多少年,眼睛都是綠的。讀小說,如饑似渴,不僅要讀情感,還要讀新思想、新觀點、新形勢、新手法。那些所謂意識流的中篇,連標點符號都懶得打,存心不給人喘氣的時間,可我們讀著就很來勁。就是那個時代的閱讀節奏,排山倒海,鋪天蓋地……"
因此,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終於千辛萬苦面世後,評論界對這部作品的評價就是 "過時了",屬於"老套的戀土派"。路遙受到的打擊可想而知!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就是這樣一部他讀不下去的小說,後來卻不斷交上好運:先是中央廣播電臺做成廣播劇,後來又獲得1994年度的茅盾文學獎,《平凡的世界》暢銷大江南北。
有一次在出差中,周昌義再次翻開《平凡的世界》,奇怪的是他的感覺不一樣了,過去他看不下去,現在覺得裡面的人生別有一番滋味。
2007年,周昌義在《文學理論與評論》雜誌發表《記得當年毀路遙》一文,介紹了給路遙退稿的經過,真誠表達自己的反思。
他說,那時候他是一個毛頭小夥子,還是太年輕了,心浮氣躁,現在老了,知道細嚼慢咽了!《平凡的世界》也只有通過細嚼慢咽才能體會其中的人生韻味。
在浮躁的現代社會,人人都應該靜下心來讀一讀《平凡的世界》。
著名作家陳忠實評價:"他的小說中塑造的人物,他們的情感歷程、精神歷程,不在於農民工分多了少了、政策好了壞了引起的歡樂和苦惱,而是激活和響應了人的共同情感,人的生命體驗。"
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白燁評價路遙說:"眼裡有讀者、腳下有大地、胸中有大義、心中有人民。"
企業家潘石屹在弟弟工作的第一天,給他送去一份禮物,正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他說:"這本書我前後看了7遍,每一次遇到困難,都要翻一遍。這是我成長過程中特別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部小說為人們提供了深刻的啟迪與反思:如何處理生命歷程中,個人與社會、現實與理想、付出與收穫、身與心、生與死的矛盾?
相信你讀完,會對自己的人生有重新的認識,激勵你繼續向前奮鬥,在平凡的世界裡,創造屬於你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現在這一套完整的《平凡的世界》共3本只需要79.9元,平均下來,一本不到三十,一張電影票的錢,就可以讓你感受人生的真諦,何樂而不為呢?
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