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無效時 古老病毒大戰超級細菌

2020-12-24 環球健康

靜脈注射噬菌體後的48個小時之內,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教授託馬斯·帕特森緩緩睜開了眼睛。由於細菌感染,他已經昏迷了兩個月。

他從枕頭上抬起頭來,認出了自己的女兒並吻了吻她的手。很快,帕特森的血壓開始穩定,白血球計數也開始下降。

噬菌體正通過他的血管,抵達他被感染的臟器,然後,幹掉那些差點殺死了他的細菌。

「噬菌體是我們最後能用的一招了。」帕特森的妻子、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史蒂芬妮·斯特拉斯迪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這是我做過的最可怕的事,我知道我基本上把他的身體獻給科學了,但它(噬菌體)起作用了!」

「起作用」的噬菌體,是一種專門「捕食」細菌的病毒。它們可以附著在細菌的細胞上,入侵並殺死細菌,是細菌在自然界中的天敵。據推測,噬菌體是地球上數量最龐大的生物體,約有1031種,比細菌的總數多了超過10倍。每一種噬菌體,都只能感染一種或幾種特定的細菌菌株。

託馬斯·帕特森不是第一個接受噬菌體治療的人,但他是北美第一個用靜脈注射噬菌體的方式,完全治療全身性感染的人。當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診斷微生物學學科組組長危宏平在朋友圈裡刷到這條新聞時,他覺得這將是一個契機,「可以讓噬菌體的研究得到社會更多的重視」。

在危宏平的實驗室裡,不同種類的噬菌體,正躺在培養皿裡「捕食」著各個種類的細菌,等待被進一步地研究。

這些吃細菌的小病毒,現在或許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也最受歡迎的生物之一了。

「你覺得噬菌體療法怎麼樣?」「這是個有趣且引人入勝的想法。」「我們沒有這樣做過,但我們認為是時候了。」

託馬斯·帕特森是在埃及的金字塔裡,遭受細菌感染的。

2015年年底,他和妻子史蒂芬妮·斯特拉斯迪一起在埃及遊覽,參觀古老的人類文明遺蹟。在爬完金字塔回來之後,帕特森開始感到腹部疼痛,且無法進食。斯特拉斯迪推斷他可能是得了胰腺炎,並將他送到了開羅的醫院,三天後,又將他轉送到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家醫院。

對這個裝著心臟起搏器且有糖尿病的老人來說,在沙漠中得了胰腺炎,的確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更糟糕的是,醫生很快發現,躲在帕特森內臟中,使他受到感染的細菌,並不是什麼容易被收拾的傢伙,而是鮑曼不動桿菌。

這是個臭名昭著的超級細菌。

這種細菌被人類發現也有些年頭了。起初,它的脾氣還算溫和,算不上非常致病,醫生將它劃拉到不會造成明顯臨床困難的那一類當中。但在最近的15到20年中,情況漸漸發生了變化。原本好脾氣的鮑曼不動桿菌,開始給醫生造成困擾——它發展出了針對多種抗生素的耐藥性。

「是人們對抗生素的濫用,最終促成了這一變化。」帕特森的主治大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傳染病科主任羅伯特·斯考利,在公開談論帕特森的病情時說。

1928年,青黴素被發現,抗生素開始成為抗細菌的主流。

作為醫生的武器,抗生素與細菌纏鬥了半個多世紀。1990年左右,具備抗生素耐藥性的細菌出現得越來越多。

幾乎不怕任何現有抗生素的超級細菌,讓醫生束手無策。目前世界上有六大超級細菌,它們的名稱首字母縮寫是「ESKAPE」,而讓帕特森感染的鮑曼不動桿菌,是中間的那個「A」。

帕特森被送回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時,已經神志不清了,他體內的不動桿菌,對他身體能夠承受的所有抗生素,都已產生了耐藥性。細菌滲入在他的血液中,使他產生幻覺,出現膿毒性休克的症狀。

斯特拉斯迪開始聽到同事討論她的丈夫會不會死的問題。她坐在病床邊上,握著丈夫的手,看著他越來越虛弱。「沒有什麼能殺死這些蟲子,但是你想讓我去尋求一些替代療法嗎?」她問昏迷中的帕特森。

就在這時,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位同事提到,她的一位朋友接受過噬菌體治療。斯特拉斯迪記得自己在多倫多大學讀本科的時候,曾經學過噬菌體。聽到同事的建議,她腦中浮現出了一個驚嘆:「哇!」她立刻給羅伯特·斯考利醫生寫了一封電子郵件:「你覺得噬菌體療法怎麼樣?」

「這是個有趣且引人入勝的想法。」斯考利醫生回答。

他們開始聯絡馬裡蘭海軍醫學實驗室與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相關研究者,以獲得針對鮑曼不動桿菌的噬菌體。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批准了這次具有實驗性質的治療方案。在此之前,這兩所機構的噬菌體實驗最多只在動物模型上使用過,從來沒有用於臨床。

「我們沒有這樣做過,但我們認為是時候了。」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研究者回應斯特拉斯迪。

這個治療方案幾乎是「超現實」的,斯特拉斯迪甚至為此做了個噩夢。在夢裡,她端著一個有裂縫的破便盆,四處尋找合適的噬菌體。那個破便盆似乎是丈夫在埃及時用過的,汙水從縫隙裡都滲了出去,這讓她急得醒了過來,想著「我可怎麼用這破盆找到噬菌體呢」,隨後她才反應過來這只是個噩夢。

對她來說,丈夫的病或許更像個噩夢。2016年3月,當德克薩斯農工大學與馬裡蘭海軍醫學實驗室的噬菌體製劑陸續送來,注射到帕特森的患處和血液中時。這個現實中的噩夢終於也能「醒來」了。

絕大部分噬菌體病毒所攜帶的基因,都「不知道究竟是幹嘛的」,既不能確定是有益的,也無法確認是有害的。

關於帕特森被噬菌體療法挽救了生命的故事,迅速獲得媒體關注,點爆了社交平臺。不過,在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相關研究者看來,這件事兒「合情合理」。

「中國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有用噬菌體治癒超級細菌感染者的例子。」據危宏平介紹,1958年,我國的第一位細菌學博士餘教授,曾經用能夠捕食綠膿桿菌的噬菌體,成功治癒了一位被鋼水燙傷後,因銅綠而感染的工人。

當時,綠膿桿菌感染引發了敗血症,在使用新研製的多粘菌素抗生素後,患者體內的綠膿桿菌對多粘菌素產生了耐藥性。在使用綠膿桿菌噬菌體後,患者的腿避免了被截肢。這個案例甚至被拍成了電影《春滿人間》。

在如今的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實驗室裡,綠膿桿菌和其他細菌一樣,正靜靜躺在培養皿裡。

這是一個透明的圓形盒子,大概有成年人的巴掌大小。盒子底部細菌覆蓋的區域,是一層半透明的黃色。危宏平拿起這隻盒子,給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指著看上面幾塊形狀不規則的斑跡。那就是被噬菌體「吃」過的部分。

根據形態結構,噬菌體可以分為13個科,其中最常見的,是長尾噬菌體科、肌尾噬菌體科和短尾噬菌體科。大部分的噬菌體都包含在這3個科的15個屬中。「典型的噬菌體,通常有一個20面體的頭部,一個中空的針狀結構及外鞘組成的尾部,以及尾絲和尾針組成的基部。」診斷微生物學學科組副研究員楊航介紹。

噬菌體英文名稱的詞綴,來源於希臘語的「吃」。而它「吃掉」細菌的過程,則像是一場入侵戰爭。

這些肉眼不可見的小病毒,會先把自己錨定在宿主細菌的表面,用尾部的酶,將細菌細胞壁的肽聚糖水解,鑽出一個小孔,隨後將藏在自個兒頭部的基因組,注入細菌細胞內,把蛋白質外殼留在外面。經過一輪的複製、裝配和裂解之後,噬菌體在細菌細胞內部釋放出子代噬菌體,最終將細菌細胞消耗殆盡,自內而外地「吞吃」掉了。

整個「吞吃」周期,通常可以在20到40分鐘內完成,遠遠快於細菌的繁殖速度。一個感染周期之內,噬菌體能夠釋放幾百個子代,子代又接著感染周圍的正常細菌。只需要重複4次,一個噬菌體就能讓幾十億個細菌感染死亡。

「問題在於,噬菌體是活的,是生物。」楊航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儘管普遍認為,噬菌體是安全的,大自然中、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到處都可以接觸到噬菌體。但若是想將這些病毒藥用,那就是另一個概念了。

「當噬菌體在你的體內捕食細菌時,它們也會在你的身體裡穿來穿去,有可能和你進行基因交換。」楊航說。

基因交換是所有病毒都具備的能力,讓研究者感到束手束腳的是,絕大部分噬菌體病毒所攜帶的基因,都「不知道究竟是幹嗎的」,既不能確定是有益的,也無法確認是有害的。

在下定決心對帕特森使用噬菌體療法之前,妻子斯特拉斯迪也不得不面臨這個未知的風險。

理論上,噬菌體也可以協助傳播超級細菌攜帶的毒素基因和耐藥性基因,這會讓那些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細菌更多。

「因此,研究人員需要在噬菌體被治療前,對這些基因進行鑑定和篩選。」斯特拉斯迪建議,如果需要的話,可以使用基因編輯工具來分割這些基因。

她和治療團隊所擔心的另一個風險,是在治療過程中,被噬菌體拋棄蛋白質外殼,可能會產生引起膿毒性休克的木糖醇。

幸好,在對帕特森進行治療時,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

或許噬菌體自己也沒想到,最終將它拉出冷宮的,居然是被它當作食物的超級細菌。

在危宏平看來,基因技術的進步,或許也是噬菌體的研究可以重新進入研究者視線的原因之一。

噬菌體的發現,比抗生素早了十幾年。1915年,弗德裡克·特沃特在培養葡萄球菌時,發現有一些小病毒正在「吃」他的實驗品。此後,許多研究者陸陸續續在噬菌體、支原體、螺旋體、放線菌及藍細菌中,發現了這種以細菌為食的病毒的身影。

法國微生物學家費利克斯·德赫雷爾是第一個使用噬菌體療法的學者。當時在巴黎,一場由志賀式菌引發的痢疾疫情肆虐。德赫雷爾作出一個大膽的推斷,認為倖存者的糞便中,應該有能夠攻擊志賀式菌的噬菌體。他成功分離了所需要的噬菌體,接受治療的孩子們也活了下來。

然而,由於受時代和技術的限制,當時的研究者們沒能弄明白噬菌體究竟是什麼。德赫雷爾認為它是一種天然的免疫因子,而有的學者則認為,噬菌體只是一種類似細菌分泌物的物質。直到後來基因學逐漸發展起來,研究者們才認識到,噬菌體其實是一種具有遺傳性的物質實體。

「當時的研究者沒有發現,噬菌體是個很挑食的生物,一種噬菌體幾乎只吃一種細菌。這就造成當時的噬菌體療法,表面看起來有時候見效,有時候又沒用。」危宏平說。療效的不穩定和抗生素的出現,使得噬菌體被西方研究者打入了冷宮,一冷就是40多年。

或許噬菌體自己也沒想到,最終將它拉出冷宮的,居然是被它當作食物的超級細菌。

由危宏平牽頭的學科組,是在2010年開始進行噬菌體的立項研究的。目前,診斷微生物學學科組進行的研究,有針對引發溼疹的葡萄球菌的,有應用在農業中,針對常見腐敗細菌的。研究生正在培育的一種噬菌體,可以預防和延緩土豆發軟發黴的過程。

2006年,美國批准了多種噬菌體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噬菌體被用在食品表面,抑制諸如李斯特菌等細菌的繁殖。

「在國外還有用噬菌體調節腸道菌群的研究,有可能用來減肥。」據危宏平介紹,理論上,只需用噬菌體把胖子的腸道菌群調節成瘦子的菌群比例,胖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瘦下來。

帕特森的「金字塔感染事件」,讓包括危宏平、楊航在內的國內研究者「備受鼓舞」,覺得看到了噬菌體療法被世界更多國家準入的希望,目前全世界只有在喬治亞噬菌體療法是合法的。

「是時候考慮制定噬菌體準入法則了,只有在規範的監管框架下,才能促進噬菌體療法的實施。」楊航說,「也許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但哪有完全沒有風險的嘗試?由於國內外藥物監管體系的缺陷,沒有適合於噬菌體審批體系的條款,這就意味著噬菌體將不可能以『藥物』的名義入市。」

帕特森清醒過來之後,了解到自己是被噬菌體治好的,而且給自己使用的這種噬菌體,是從汙水中提取分離出來的。

「把淨化過的汙水泵入你的身體,並讓它治癒你的感覺如何?」史蒂芬妮·斯特拉斯迪開玩笑地問他。

帕特森覺得有點怪,但很高興自己還活著。「它可能意味著,數百萬人在未來有了被治癒的希望。我認為這是醫學的未來。」他說。

帕特森出院回到家,一度暫時使用著輪椅,但身體狀況在逐漸好轉。人們和他談論他的經歷,有一個瞬間,他突然覺得「像是有人在電擊我的大腦」,一連串渾渾噩噩階段的記憶被重新喚醒。

在發現川普是總統候選人的那一刻,他還以為自己再次產生了幻覺。

相關焦點

  • 抗生素無效怎麼辦?古老病毒吞吃超級細菌救人
    當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診斷微生物學學科組組長危宏平在朋友圈裡刷到這條新聞時,他覺得這將是一個契機,「可以讓噬菌體的研究得到社會更多的重視」。  在危宏平的實驗室裡,不同種類的噬菌體,正躺在培養皿裡「捕食」著各個種類的細菌,等待被進一步地研究。  這些吃細菌的小病毒,現在或許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也最受歡迎的生物之一了。
  • 別一感冒就用抗生素!濫用這些藥可能會促生「超級細菌」
    別再一感冒就用抗生素了!濫用這些藥可能會促生「超級細菌」!  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頭孢菌素、阿奇黴素等這些我們常見到、常聽到的抗菌藥物,也是抗微生物藥物中的一種。抗微生物藥物,是指能抑制和殺滅病原微生物,用於預防和治療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藥物,它包括有抗菌藥物、抗病毒藥、抗真菌藥和抗寄生蟲藥等。
  • 「超級細菌」敲響「抗生素濫用」警鐘
    百度百科這樣定義,「超級細菌」是一種耐藥性細菌。這種超級細菌能在人身上造成濃瘡和毒皰,甚至逐漸讓人的肌肉壞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藥物對它不起作用,病人會因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燒、痙攣、昏迷直到最後死亡。這種病菌的可怕之處並不在於它對人的殺傷力,而是它對普通殺菌藥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對這種病菌,人們幾乎無藥可用。
  • 別再一感冒就用抗生素了!濫用這些藥可能會促生「超級細菌」!
    抗微生物藥物,是指能抑制和殺滅病原微生物,用於預防和治療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藥物,它包括有抗菌藥物、抗病毒藥、抗真菌藥和抗寄生蟲藥等。提到抗微生物藥物,不得不再說一說另一個詞語——「超級細菌」,超級細菌在近些年慢慢走進大眾的視野,甚至讓人聽了聞風喪膽。
  • 專家呼籲:抗生素不能再濫用 小心滋生「超級細菌」
    如果我們不重視抗生素的規範使用,一生病就要求醫生給消炎藥(抗生素),或者自己隨意購買和服用抗生素。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一旦我們感染疾病後,再遭遇無敵細菌,只能自食無藥可醫的惡果。「超級細菌」陸續殺到,現有的抗生素難抵抗其實,這不是醫生第一次發現「無敵細菌」。
  • 每年70萬人感染「超級細菌」死亡,抗生素≠消炎藥,別亂吃
    據了解,這位女子因大腿骨折及其引發的大腿骨、臀部感染等病症,在印度就醫過,後在美國被診斷為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在治療期間使用了14種抗生素,但均沒有效果。事後才得知,該女子所感染的細菌被稱作「噩夢細菌」,不只對14種抗生素無效,而是對美國現有的26種抗生素全部產生耐藥,醫生也回天乏術。
  • 濫用這些藥 可能會促生「超級細菌」
    抗微生物藥物,是指能抑制和殺滅病原微生物,用於預防和治療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藥物,它包括有抗菌藥物、抗病毒藥、抗真菌藥和抗寄生蟲藥等。提到抗微生物藥物,不得不再說一說另一個詞語——「超級細菌」,超級細菌在近些年慢慢走進大眾的視野,甚至讓人聽了聞風喪膽。
  • 全民式濫用抗生素調查:催生抗藥性超級細菌
    「拿到化驗報告後,我邊看邊問自己,還有什麼辦法能對付這種『超級細菌』呢?」這位傳染病專家回憶說。 所謂「超級細菌」,是指那些幾乎對所有抗生素都有抵抗能力的細菌,它們的出現恰恰是因為抗生素的使用。 劉正印說,這名攜帶「超級細菌」的患者,在13歲時就被診斷出肺部囊性纖維化——這是一種極易受到細菌感染的疾病。因此,在過去的8年,「她一直在反反覆覆地使用各種抗生素」。大量的抗生素雖然殺死了無數試圖侵蝕女孩的細菌,但也「錘鍊」出了不再害怕它們的「超級細菌」。
  • 殺死「超級細菌」最後一招?科學家發現新抗生素對付MRSA
    殺死感染細菌看起來沒有止境,科學家必須跟上細菌耐藥性的步伐,研製出可以再次殺死「超級細菌」的新型抗生素。3月29日凌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美國布朗大學、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的一份最新成果:一類新型抗生素可以在小鼠模型中殺死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MRSA)。早在1961年,英國科學家就將MRSA稱為「超級細菌」。
  • 「超級細菌」是亂用抗生素所致?抗生素怎麼給寶寶用才正確?
    而在眾多抗生素中,又有廣譜和窄譜之分。廣譜抗生素是指抗細菌的種類比較多,窄譜抗生素是指抗菌的種類為某一類細菌。 家長們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的優劣可不是按照廣譜和窄譜來區分的喲。
  • 最強抗生素都解決不了的超級細菌是哪兒來的?我們還能怎麼辦?
    人類當前擁有的最強抗生素「萬古黴素」,和令萬古黴素也無可奈何的超級細菌,在今年春節前夕隨著《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起刷了屏。那麼,超級細菌是怎樣產生的?萬古黴素又是何方神藥?今天就讓我來給大家講講超級細菌和抗生素的那些年和那些事。
  • 「感冒」久治不好 男孩濫用抗生素 體內現超級細菌
    「感冒」久治不好 男孩濫用抗生素 體內現超級細菌 原標題:  關於孩子的安全問題——用藥安全。有些人將抗生素作為「萬能藥」,不管得了什麼病,都用抗生素治療,難道它真的包治百病嗎?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前不久收治過一個男孩,孩子看似是感冒症狀,但就是怎麼治也不見好,而最後發現,這竟然跟他常用抗生素有關。福清市11歲的小錦來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看病的時候,家長跟醫生介紹病情說,在老家孩子一直都是用吃感冒藥來對付流鼻涕,但效果就是不怎麼好。
  • 病毒感染高發,兒科門診又被擠爆!醫生提醒:抗生素對該病毒無效
    很多家長群不禁炸開了鍋:鼻病毒是什麼東西,比新冠病毒還厲害嗎?如何預防? 鼻病毒不是新病毒,常見引起普通感冒 第一次聽到鼻病毒,也許寶媽會一臉懵逼,「新冠病毒還沒走,咋又來個新病毒」。其實,早在半個世紀以前,科學家就已發現了它的存在。
  • 健康門診丨濫用這些藥,可能會促生「超級細菌」
    提到抗微生物藥物,不得不再說一說另一個詞語——「超級細菌」,準確的名稱叫「多重耐藥性細菌」,它並不是特指某一種細菌,而是泛指那些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細菌。專家表示,一些錯誤的用藥行為就是對抗微生物藥物的濫用,這也是讓超級細菌形成的一個「加速器」。 錯誤一:感冒了就用點抗生素。
  • 臺灣太景醫藥研發能對抗超級細菌的抗生素取得大陸藥證
    臺灣太景醫藥研發能對抗超級細菌的抗生素取得大陸藥證 2018年04月26日 16:2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太景宣布抗生素新藥太捷信在俄羅斯三期臨床試驗解盲成功。太景醫藥研發控股公司表示,旗下可用來對抗有「超級細菌」抗生素新藥太捷信,經俄羅斯的授權夥伴R-Pharm三期臨床試驗解盲成功。太景的抗生素新藥太捷信,是臺灣TFDA第一個審查通過的臺灣人研發之全新化合物新藥,也是唯一取得大陸1.1類新藥藥證的臺灣研發抗生素,目前已成功授權全球30餘國,並在大陸、臺灣銷售。
  • 這些常見藥,很多人在亂吃,製造「超級細菌」
    提到抗微生物藥物,就不得不提「超級細菌」,即多重耐藥性細菌,它並不是特指某一種細菌,而是泛指那些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細菌。值得注意的是,抗微生物藥物的濫用會加速細菌產生耐藥性,逐步從單一耐藥到多重耐藥,甚至泛耐藥,給疾病的治療增加難度。抗微生物藥物是不是離我們很遙遠?
  • 400萬年前細菌戰鬥力爆表,能殺死現代"超級病毒"
    研究人員正在測試「鐵幕洞」中100種細菌,現已發現兩種多重抗病毒菌株,可用於製造一種能夠殺死超級細菌的新型抗生素。在這100種細菌中,12.3%的細菌是未知的,甚至可能是科學家未知的細菌物種。徹普薩姆指出,我們在土壤中發現了微生物,原始有機體從未以任何方式接觸過地表生物,當我們將它們與耐藥細菌接觸時,我們獲得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鐵幕洞」位於加拿卑詩省Chilliwack地區,這處地下隱匿處的土壤有助於微生物學家徹普薩姆探索殺死超級細菌的治療方案。
  • 噬菌體:可對抗超級耐藥菌的病毒「捲土重來」
    如果你清楚青黴素(廣譜抗生素)在醫學史的地位,就明白這種只能定向殺死一種細菌的東西在當時有多不受歡迎。敗也蕭何成也蕭何。由於人類瘋狂使用抗生素,超級耐藥菌問題也變得日益嚴重。「細菌」進化了,一些耐藥菌甚至對目前所有的抗生素沒有反應。人們開始死於「普通」的傷口感染,醫學界對此束手無策。現在,噬菌體似乎正回到故事的中心。
  • 濫用抗生素招來禍災,超級細菌傳播成為可能
    您是否聽說過「超級細菌」?有沒有想過,假如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將意味著什麼?在研究前沿的科學家已經開始擔憂。《關你醫事》現在就為您綜述近期的科研進展。超級細菌通常是指具有耐藥性的細菌,現在則多特指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細菌,簡而言之,某種細菌感染,以前使用抗生素會有很好的療效,如今,卻發現抗生素在很多時候會失靈,細菌就會快速增殖播散,並導致死亡。從進化的角度看,細菌是先於人類出現的,在與自然界的長期抗爭中,它具有了頑強的生命力。人類發現抗生素後,有了應對感染的有效手段,而細菌也在不斷進化並具有了對付抗生素的辦法。
  • 家禽養殖場濫用抗生素致細菌突變,雞肉感染超級細菌危害無窮
    家禽養殖場濫用抗生素致細菌突變,雞肉感染超級細菌危害無窮  olivia chan • 2020-12-10 15:58:59 來源: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