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心理 | 編輯
來源網絡 | 圖片
有人將夫妻比喻成兩個齒輪,如果完美咬合,又能勻速運轉,才是婚姻的理想狀態。我們也總說,「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
一個溫暖的家,最基礎的,最先決的條件,就是夫妻感情和睦。
經典電影《心靈捕手》中,一個數學天才,卻叛逆不羈,封閉自守,沒辦法把自己的才華發揮出來。他的背後,其實是傷痕累累的童年。如果沒有他的數學教授和心理學教授竭力去治療心裡的傷痕,幫他拔掉留在心裡的一根根刺,他或許還會一直在痛苦中輾轉此生。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能看到一道道傷口:
這是童年受虐、遭受遺棄時產生的恐懼;
這是童年在貧民窟環境中長大,充滿不安,而造成叛逆和防禦;
這是童年留下的自卑感和不信任,讓他性情暴烈,充滿攻擊性;
這是童年缺乏愛的滋養,讓他缺乏愛的能力。無比脆弱。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一對夫妻吵架鬧離婚,一氣之下把兩歲的孩子扔在商店裡走了,誰也不願意管。可憐的孩子在商店裡無助大哭,最後還是民警把孩子送回了家。
……
不幸的婚姻各不相同,類似的事件總在重演。
好的婚姻關係,能夠滋養孩子的內心,助他成為自信樂觀的人,而且也會讓孩子對婚姻產生美好的嚮往。反之,不幸福的婚姻,往往會給孩子造成無形的傷害,讓他們的內心產生恐懼、自卑,甚至影響他們未來的婚姻狀態。
一位女性婚後一直與丈夫保持分居狀態,問到原因時,她說:「我的父母就是這樣的。」
還有研究顯示:65%以上的母親發現自己的女婿和丈夫如出一轍,15%的女生選擇和父親完全相反的另一半。
確實,孩子未來的婚姻狀態受父母的影響非常大,影響的結果可以分為:重複和背棄。
重複,也就是認同了父母的婚姻模式。一旦認同了父母的婚姻是常態,孩子就很容易模仿大人的行為,自己未來的婚姻也很有可能重複父母的。
背棄,也就是反認同。比如看到父母吵架或冷戰,孩子內心自覺痛苦不安,就有可能會完全背棄父母的婚姻模式,從而選擇一種截然不同的。
如果孩子人格發展得足夠健康,他也有可能並不遵從以前學習到的婚姻模式,而是選擇讓自己舒服的婚姻關係。這種新的模式有可能既有認同父母的部分,也有反認同父母的部分。
孩子成長於家庭,在日常接觸中學習到的,並不僅僅是父母婚姻的模式,還有來自與他們互動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情感體驗模式,這個模式同樣會影響到他將來的婚姻關係形式。
比如,一個在父親的寵愛中長大的女孩兒,她在與父親的互動過程中,可以充分體驗到自己作為一個女孩兒是被一個自己所崇拜的男人所欣賞的。於是,在與男性的關係中,她可能就會建立充分的自信。等她成人之後,也可以很容易地與男性建立起充滿愛意的關係。
當父母經常吵架時,孩子很容易把父母吵架的原因歸咎於自己。他們會想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了,惹得父母生氣不和。一旦建立了這種歸因模式,便會陷入無盡的自責中。
而日後在與人的交往中,每當出現問題,他會首先考慮是不是自己的原因,或者直接把責任歸咎於自己。這種歸因模式,會讓他有意遠離親密關係,因為他害怕親密關係給他帶來糾紛和傷害。
哈醫大健康教育學教研室王麗敏教授團隊,在近20年間的四個時間點——1999年、2006年、2009年和2016年分別對3300多名中學生人際關係敏感症狀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發現:父母經常吵架,孩子的人際關係更敏感。在人際交往中易出現敏感、自卑,甚至恐懼。
父母經常吵架家庭的學生人際關係敏感問題檢出率 (20.4%)遠高於家庭中父母不吵架學生的檢出率(8.8%);不和睦家庭(18.8%)遠高於和睦家庭學生檢出率(8.6%);離異家庭(14.2%)高於完整家庭(9.9%)。父母經常吵架家庭的學生發生人際關係敏感問題是不吵架家庭的2.67倍,不和睦家庭是和睦家庭的2.45倍,離婚是不離婚的1.5倍。由此看出,父母經常吵架的中學生發生人際關係敏感問題比不和睦和離婚的都高。
《所謂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有這麼一句話:「孤獨的人之所以傾向於孤獨,更在於他們拒絕承擔置身人群所要付出的精神代價。」
所以,那些家庭破損的孩子,他們身上總有一道孤獨的影子。而這種孤獨感的成分也十分類似:羞怯,自責,排斥親密關係。
夫妻之間如果出現了「冷戰」,情感隔離往往是這個關係裡常見的特徵。為了不影響孩子,可能會儘量保持一種克制的相處氛圍,這種關係也被稱為——在同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相處方式」。很多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乖孩子」,背後常常是因為夫妻之間的情感隔離。
美國聖母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馬克·卡明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就針對婚姻不和諧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目前已持續了30年。他指出:孩子們就像一種情緒測量儀,能夠難以置信地捕捉到父母的情緒,並敏銳地意識到,在他們的父母之間,非言語信號才是交流感情的關鍵。
5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能夠清晰地感知到大人的消極情緒,即便他們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但還是會感覺到不安。因此,冷暴力,有時可能比吵架更傷害孩子。
如果一個人過早地見識了「惡」,他便認為這個世界充滿了「惡」,也會建立起較高的心理防禦機制。即在與人交往中,總會提前設想對方是不好的,目的不純的。
比如有些夫妻爭吵時,妻子大罵丈夫:「男人沒一個好東西!」這樣的蓋棺定論會在孩子心裡埋下一顆種子。在日後與男性的交往中,她會保持高度警惕。即便是她的男朋友,她也會不斷地試探對方,確認對方是完完全全忠於自己的。如果對方有一點不符合她的期待,她便會勃然大怒。
這股怒氣讓小時候埋下的那顆種子生根發芽。她認同了母親說的話——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同樣,如果一個男人被妻子拋棄後,每天在孩子面前抱怨:「女人都是拜金主義!」也會給孩子心裡埋下一顆隨時會生根發芽的種子。
孩子的成長是生物遺傳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不良的婚姻關係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創傷,有些創傷可能終身都難以癒合。
前半生在父母身上看不到愛,後半生自己也不會愛,是悲劇。
而一個在愛河中沐浴長大的人,即便日後不一定會成大事,但也一定是個善良溫柔的人。
以下節選自知乎-《父母的婚姻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來聽聽孩子們的心聲。
「我叫盛古,我的孩子不到兩歲。
她看到過我吻妻子的臉,就像吻她一樣,她很開心。
然後思考了一會,就會摟著我的頭,往妻子那邊用力,嘴裡說「媽媽」。
意思就是「爸爸,你親媽媽。」
我親過以後,她開心地笑了。
我們的婚姻,決定了他們對愛的理解程度。
上幼兒園的孩子,完全知道親親、抱抱、牽手等行為是表達愛意的方式。
父母冷漠的樣子,在孩童時代開始,就會給孩子留下陰影,讓她不安、焦慮。
父母相愛的樣子,會在孩童時代就給孩子樹立榜樣,讓她感到踏實、快樂。
我叫阿單,10歲,親戚都說我是個小大人,很懂事。
我比同齡的孩子都顯得成熟、冷靜。
我從小就懂得察言觀色。
回家就做作業、打掃衛生,從不到處跑。
不亂交朋友(除了鄰居家的小胖,我似乎沒有朋友。)
我想我這樣,爸爸的心情好一點,就會少打媽媽一點。
我很討厭爸爸,卻又要假裝愛他。
我很心疼媽媽,卻又無法保護她。
家庭暴力,孩子可以直觀地感受到。
在他無法處理父母的矛盾時,他選擇用一種扭曲的心態面對。
孩子天生就是父母關係的平衡器,可承受得多了,就會變形。
還有一種隱形的家暴——冷暴力,孩子也是可以感覺到的。
有的孩子,沒有見過父母一起開心地笑過。
有的孩子,沒有跟父母一起睡過,也沒見過父母一起睡。
有的孩子,幾個月看不到父母真正的交流。
十歲的孩子,通過電視或網絡,已經對愛情有了一定的認識。
父母關係不好,他們知道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內心就會自卑。
所以,有些孩子不敢開懷大笑,不敢獨自一人、不敢大聲說話,出現自閉、膽小、語言表達障礙等等情況。
請聽聽孩子們的心聲。
爸媽,你們可知道,你們的樣子,就是我的全世界。
你們鮮有歡笑,我的世界就鮮有快樂,有的只是強顏歡笑。
你們分床而居,我的世界就無人可靠,有的只是獨自消受。
你們寡言少語,我的世界就如同死寂,有的只是欲言又止。
我叫天哥,18歲,念高三。
有一個室友,很羨慕我。
因為我的父母,總是一起來看我。
看著四十多歲的父母,出入成雙成對,有時還會手牽手。
我自覺,這應該就是愛情的模樣。
直到一次模擬考試,我提前回家。
看到父親腳下滿是菸頭,母親紅著雙眼。
他們驚慌地問我怎麼提前回來了。
我才意識到,這個家出了問題。
他們早已協議離婚了,只是希望給我一個完整的家。
想等我高考完,再告訴我實情。
我很震驚,怒吼著,「為什麼要騙我?」
自以為的愛情模樣,原來只是父母演的一場戲。
愛情,這個美好的字眼,在我的心底轟然坍塌。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的女兒芳芳,察覺了父母婚姻狀況的異樣,她選擇多年不歸。在摯友陳海和侯亮平的孩子都上小學的時候,她依然不嫁。
做戲給孩子看,可以。
但希望你們演繹一生。
如果不行,請別尬演。
我叫小喵,我27歲,我從西南邊陲逃到了東北的白山黑水。
我的父母,在我學生時代經常吵架,無盡的吵架。
媽媽總是抱怨爸爸,每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
我不想嫁給爸爸那樣的男人,也不想成為媽媽那樣的女人。
除了抱怨,我也學不會別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所以,我回家,也只會抱怨,能不能別吵了!
父母本是我的天與地。
可是我的天,被捅得一無是處。
我的地,被踏得滿目瘡痍。
而我,成為父母吵架的源頭,「要不是因為你,我們早就離婚了。」
但我真的想說,「請你們趕快離婚,這樣的家我不需要。」
感情不和,卻因為孩子依舊湊合著過。
生活中任何雞毛蒜皮的事都能引起一場戰爭。
對孩子而言,家已經不是家,是戰場。
有的父母覺得,為孩子背負了一生的不幸。其實,孩子才是因為父母的婚姻,背負了一生的不幸。
我叫祥子,今年35歲,孩子4歲,我離婚了。
我與妻子,在孩子出生後,幾乎沒有性生活了。
妻子脾氣不好,只要有分歧不依著她,她就要哭鬧,上吊。
加上婆媳關係、經濟情況等原因,我們之間的感情破裂了。
妻子與我很少交流了,但是卻天天與一個男同事有說有笑。
沒有實質性的行為,但是他們明顯超過了一般的朋友關係。
我很累,每天睡不著覺,也很想找個心靈伴侶。
我選擇了離婚。
因為我好像在自己身上看到了父母的影子,他們的婚姻就是我的未來。
母親很強勢,總是挑父親毛病。
我能感覺到她對父親的嫌棄,是發自內心的嫌棄。
父親只要還嘴,事情一定鬧大。
所以,父親總是默默地承受著。
我不想像他們一樣這樣過一生。
……
良好的夫妻關係是孩子最好的保護傘。如果傘有洞,縫一下。傘骨扭了,用鐵絲擰一擰。修好了傘,孩子才能既雨露均沾,又不至於淋溼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