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買這個!當孩子要東西時,你的答覆裡,暗藏著他的未來

2020-08-28 一枚幼兒園的小靈通


爸爸,我要這個玩具車,我還要這個飛機 媽媽,我還想吃這個巧克力!U 奶奶,你給我買,你快給我買。 ...... 這幾乎是每個家裡,每天都要上演的戲碼。當孩子開口提出自己的要求,爸爸媽媽的答覆方法很重要。 不同的答覆方法,對孩子有不同的影響。
01
粗 暴 詩 回 答

前幾天,在遊樂場遇到一位奶奶在旋轉木馬周圍用力拽著孫女離開。 因為孩子的哭聲,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只見孩子的一隻手扒著欄杆不放,便是不走! 奶奶開端耐下心來勸孫女:「這個太貴了,五十塊錢才能玩五分鐘,我們換其他的場所玩。」 可是她還是不願,即使眼淚已經在眼眶裡打轉,但小手仍舊沒有鬆開。 奶奶這時著急起來,說:「我說不可便是不可,你走不走......」 孩子低下頭,把手撒開擦了擦眼淚,像做錯了什麼事似的。 那位奶奶一邊訓斥,一邊扯著孩子,去找其他的遊樂設備...... 這便是大人的撒手鐧,跟孩子講一講這些道理,於是孩子明理的「放棄」了..... 想著這個「明理」的孩子,我始終是覺得很疼愛。

在爸爸媽媽的故意引導下,孩子或許不再索要東西,但其實心裡的巴望並沒有消減,只是以「明理」之名被壓制起來。 久而久之,會在潛意識形成「我不夠好,我不配得到」的認知,長大今後,會走向兩個極端: 一是心裡像是填不滿的無底洞,再多的物質也補償不了。 二是壓抑的老好人,只會考慮他人的需求,不敢爭奪自己的利益,怕悲劇重演被回絕。 只支付,不討取,日子沒有幸福感。
02
哭 窮 詩 回 答

日子中,這樣的爸爸媽媽也不在少數。相信許多爸爸媽媽,會喜歡和孩子說類似下面的話: 去超市前,交代孩子:別拿貴的,明理一點。 想要同學們都有的玩具,他們會說:這個玩具太貴了,我們買不起。 但家長們並不知道,「哭窮式教育」帶給孩子們的後遺症,會有很嚴重!有許多的孩子是都是在這樣的教育下,埋下了自卑的種子。

我初中的一位同桌就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 她家條件很好,卻怎麼辦媽媽的教育方法傷害了她。 有一次同桌很喜愛我穿的外套,回家後就跟媽媽說良久沒有買新衣服了,想買件衣服。 那是她第一次向媽媽強烈的要求想買一樣東西。媽媽拗不過她,就帶著我一起去商場買衣服去了。 到了那家衣店之後,媽媽問了下價格後就說不買了,給她買另一件廉價的衣服,可是款式不好看。 同學哭著就說不可,非要買這件衣服,同桌看著我的那種無助的眼神和想玩旋轉木馬的孩子如出一轍。 成果媽媽說:「小姑娘這麼愛美幹什麼?家裡的條件你不是不知道,你上學花了多少錢,買輔導資料又花了多少錢?」成果可想而知,同學做出了讓步,買了那件廉價的衣服。 後來我問她為什麼要買那件衣服的時分,她跟我說: 「班上一個男生跟我說,我衣服穿得太土了,我現在都不敢和他人說話。」

隨口的一句話,青春期顆靈敏的心,加上媽媽的教育,終究傷痕累累,變得自卑和脆弱。
03
滿 足 詩 回 答

現在的家庭多是獨生子+四個大人,所以孩子就成了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捧在手裡怕摔壞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總歸,只要孩子說出來,就會滿意孩子需求。

就像我家周圍住著一對年輕的街坊,他們的兒子今年上初中,卻整天不是和媽媽吵架,便是窩在家裡打遊戲。 據街坊講,當初便是太溺愛孩子了,對他事無巨細,什麼都不捨得讓孩子吃苦。 每次看著孩子巴望期盼的眼神,他真實不忍心回絕,就破例給他買個玩具。 沒想到後續的事情完全脫離了掌控。

孩子三天兩頭鬧著買新玩具,如果不給買就開端抹眼淚,每次家人都心軟退讓。 用這招兵器,孩子還連續破例吃了巧克力、冰淇淋、薯片等許多以前沒讓吃的零食。 跟和街坊一樣,許多爸爸媽媽明知道孩子的一些要求不合理、不合規則,但看到孩子哭鬧不止,都會疼愛孩子挑選退讓。 但這也一次次助長了孩子的固執。 成果便是毫不勉強支付一切的爸爸媽媽,終究換來了一個一味索求的孩子,不懂感恩,不知進取! 話說回來,一味回絕孩子的要求,顯得過於殘忍。一味的滿意孩子的要求,又顯得過於溺愛。

那麼,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到底該怎麼做呢?

1. 先否定孩子的需求,再否定他的主意。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說:「頻繁對一個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回絕方法,孩子仿佛被爸爸媽媽推到了門處,會冤枉甚至憤恨。」如果孩子要買的玩具很不合理,那么爸爸媽媽可以先必定,可以這樣說:「這個玩具的確很有意思,可是,它太雜亂了,等你大一點,媽媽再給你買。」爸爸媽媽先必定孩子的主意,再解釋為什麼現在不能買,告知實際的原因,孩子或許會丟失,可是,不會留下心裡的創傷。

2. 恰當滿意孩子的要求,但讓他支付相應價值。 當孩子提出要求時,首先應考慮要求是否合理,客觀情況是否答應,如果入情入理,不妨滿意一下孩子的要求。 可是要讓他支付相應的價值,比如幫媽媽清掃一周的家務等等。 這樣的等價交換,既能讓家長覺得這錢花得值,也能讓孩子認識到每一件物品的來之不易。

3、孩子哭鬧撒潑要東西時,建議這樣做。 當孩子在大庭廣眾下撒潑打滾時,足夠讓你顏面掃地;當孩子面臨你的軟硬兼施毫不體恤時,足夠讓你心寒如冰。 可無數爸爸媽媽還在前赴後繼,被挾制,然後退讓。 其實改變這種情況,真是很簡單,那便是給孩子立規則。 如果孩子不遵守,不能只是一味的退讓,而是溫和而堅定的對他: 「孩子,我很愛你,可是,定好的規則一定不能變。我會及時認同你的情緒,給你擁抱給你安慰,但我一定要堅守住自己的立場。

當你的孩子提出要求,請記住,不要粗暴的回絕,也不要一味的滿意。 你的一句簡單的回應,暗藏著孩子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媽媽我想買這個」當孩子開口要東西時,你的回答暗藏著他的未來
    爸爸,我要這個玩具車,我還要這個飛機媽媽,我還想吃這個巧克力! 奶奶,你給我買,你快給我買。 ......這幾乎是每個家裡,每天都要上演的戲碼。當孩子開口提出自己的要求,父母的回答方式很重要。 不同的回答方式,對孩子有不同的影響。
  • 「媽媽,我想買這個」,你的回答裡,藏著孩子未來的格局
    「媽媽,我要吃烤山藥」的段子橫空出世之後,網友立馬分為了兩個陣營:有孩子的和沒孩子的,區別立馬顯現。孩子心裡是不是得琢磨,為什麼別的孩子叫媽媽買烤山藥的時候,別的媽媽不僅買了,還翻著倍地給孩子買,可是自己叫媽媽的時候,我卻不答應,那孩子能開心嗎?再換言之,今兒孩子聽見烤山藥讓我買烤山藥我給買了,孩子覺得我真好,明兒聽見法拉利讓我買法拉利,我買不起了怎麼辦?
  • 「媽媽,我要買這個!」孩子開口要東西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我跟一位家長朋友聊天時,他跟我分享了這樣一件事。他一直對孩子喝飲料、吃零食管控比較嚴格,孩子三歲了還沒喝過可樂。有一天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商店買可樂,就拉著他的手哀求說:「爸爸,我就喝一次可樂好嗎?幼兒園小朋友都說好喝,我好想嘗一嘗呀!」
  • 棉花糖:「媽媽 我可以玩手機嗎?」你的答覆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我可以玩手機嗎?」你的答覆裡 藏著孩子的未來很多父母反映,孩子在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想玩手機。」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吧。」面對孩子想玩手機的訴求,不同家長給出的回覆不盡相同。而這裡面,很有可能藏著孩子的未來。手機是把雙刃劍,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是我們的永恆的課題。
  • 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場裡因為想買一樣東西而滿地打滾,你要怎麼辦?
    即使他在地上打滾我也是處於不妥協的態度來對待。小孩在地上打滾,大人礙於面子妥協了,以後孩子就會用這種方法來對付你。這種情況就像男人出軌一樣,第一次沒被發現,就會有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同理可證。人性這個東西就是哪麼的奇妙。我遇到這種情況遇到過幾次,印象最3的就是孩子要買糖的哪一次。
  • 「媽媽,我也想住大別墅」,你的回應決定孩子未來是否有錢
    這個提問戳中了要點。  那天Sula回家後,一直和姐姐Suki形容著「遊泳池」、「電梯」、和「大花園」。  進入了金錢敏感期的姐姐羨慕地說:「買這樣的大房子得要好多好多錢吧!我也想要有遊泳池的大房子!」  兩個女兒都問我:「媽媽,我們可以搬進這樣的大房子嗎?」
  • 連支筆都不給我買,要你這個媽媽有什麼用?
    有一位母親分享了一件令她心痛的事:7歲兒子近期特別喜歡跟她要東西:買鉛筆、尺子、飲料······她很少答應,因為兒子要的,家裡都有,都用不過來了,為什麼還要買?可是她越拒絕,兒子越念念不忘。幾乎天天放學都要買東西。
  • 「媽媽,我要買玩具,我就要買」:好的教育一定要和孩子談錢
    朋友唉聲嘆氣,說家裡都挺好的,就是疫情期間,可能孩子太久沒出門了,看到超市裡的玩具就想買。當朋友跟孩子說家裡還有好多玩具,不可以再買的時候。沒想到孩子躺在地上撒潑打滾,說:「媽媽,我要買玩具,我就要買,爸爸媽媽有錢!」
  • 如果你的孩子出門總想買東西,我們應該怎麼做?
    很多的孩子都是這樣的,每次一出門就會要求買東西,要是不買就會不高興,所以說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作為媽媽,每當這個時候呢,都特別的矛盾,不給孩子買吧,孩子可能會發脾氣,如果給他們買吧,更有可能是溺愛他,到底該怎麼辦呢?
  • 「媽媽,我能玩下手機嗎?」家長不同的答覆,可能決定孩子的未來
    很多家長反應,下班之後,孩子說的最多的就是「媽媽,我想玩會手機。」多數家長面對孩子這樣的請求,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本來規定的只能玩10分鐘,結果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還沉迷在手機的世界裡無法自拔。
  • 「媽媽,我想買這個」,面對需求,媽媽裝窮會拉低孩子眼界和格局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帶孩子逛街的時候,孩子們一般看見新奇好玩的玩具都會提出一些在大人們看來非常無理的要求,不是要這個就是要那個。而當孩子們說出「媽媽,我想買這個」的時候,媽媽們一般都會怎麼回答呢?是欣然答應呢還是一口拒絕?其實還有一種媽媽為了不讓孩子買玩具,但又怕孩子哭鬧都會對孩子說「孩子,咱家沒錢,這個東西咱買不起」這種話。
  • 你的婚姻,暗藏孩子的未來
    ,這個模式同樣會影響到他將來的婚姻關係形式。「我叫盛古,我的孩子不到兩歲。她看到過我吻妻子的臉,就像吻她一樣,她很開心。然後思考了一會,就會摟著我的頭,往妻子那邊用力,嘴裡說「媽媽」。意思就是「爸爸,你親媽媽。」我親過以後,她開心地笑了。我們的婚姻,決定了他們對愛的理解程度。
  • 「媽媽,我能買這個嗎?」不會玩錢的孩子,太可憐了
    你怎麼回答?如果孩子進了玩具店,什麼都喜歡什麼,全都想買,怎麼辦?如果孩子幹了點家務,就跑過來問你要報酬,你給還是不給?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爸爸媽媽們會發現:在育兒路上,關於性啊、金錢啊等敏感問題越來越多。
  • 「我想要這個」,孩子使出「絕招」,真想扇他耳光,媽媽管不住
    面對孩子非要買東西,家長們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對策。放任型:好好好,買買買。強硬型:就不能買,強行拉走。他平時自己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路過門口的小商店,孩子總想要進去看一看,每次不管是什麼,總要拿一點。「媽媽,我想要這個」。
  • 「媽,我沒錢了」,當孩子伸手要錢,媽媽的做法影響孩子未來格局
    導讀:「媽,我沒錢了」,當孩子伸手要錢,媽媽的做法影響孩子未來格局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我沒錢了」,當孩子伸手要錢,媽媽的做法影響孩子未來格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媽媽,我想買一雙5600元的鞋。」
    前陣子看到一則帖子,說的是孩子想要給媽媽給他買一雙5600元的鞋子,媽媽很猶豫,不知道該不該買。這首先讓我想到了熱播電視劇《二十不惑》裡,媽媽為了給女兒「撐場面」,不在職場上被人瞧不起,下血本給孩子買了個貨真價實的包包。所以,當孩子想要一雙上千元的鞋子時,也別急著將四位數字劃重點,不妨先自我反思下,是不是平日裡缺少對孩子金錢教育。
  • 「媽媽,給我點零花錢」,兩位媽媽的做法,決定孩子今後消費觀
    但是,無論是哪種答覆,父母都必須謹慎!由於您看似無意的答覆,很可能影響孩子的未來。對孩子說的也是一樣,「媽媽,我要零用錢。」以下兩個母親的兩種不同方法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國民消費」類型娜娜(Nana)來自一個好家庭,整個家庭都非常喜歡這個小公主。媽媽和爸爸總是買書,玩具和漂亮的衣服。唯一的遺憾是她不能吃零食。娜娜有一天問母親:「同學有零用錢,我要零用錢。」娜娜的母親問。「你想要零用錢嗎?」娜娜含糊不清,終於說了實話,想吃零食。母親為了納娜的誠實拿出10元錢,同時又讓她從心底裡明白了零食的危害。
  • 「媽媽,我想成為一名醫生」當孩子這樣說時,你需要告訴他三點
    你突然說:媽媽,我以後也要當醫生,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我問你為什麼,你只回答了兩個字:救人。我看到了你眼神裡的堅定,知道你的內心有一種情感在湧動。那一刻,媽媽真的很欣慰,疫情面前,你看到了什麼人義無反顧,什麼人值得崇敬。
  • 孩子老想買東西,「佔有欲」還是「求關注」?家長要分情況引導
    ,還是不滿足;學校裡,見同學有的自己也想擁有;不問價格高低,只要自己喜歡就嚷著必須買;被家長拒絕後就大哭大鬧……。孩子對此是非常敏感的,長此以往,他也許就會體驗到爸爸媽媽陪不了自己,而他們給自己買東西就是對自己的愛,給自己買東西就是愛的替代品。從而更加想尋求父母的關注,他們把這種尋求關注的內心需求反映在對物品的追求上,就變成了不斷的要求、不斷獲得買買買的關注和體驗快感。一旦獲得這樣的價值體驗,那麼,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容易會想通過對物質的追求,來獲取自己的價值。
  • 「別人有的我也要有!」當孩子說這句話時,不要拒絕他
    孩子上幼兒園之後,會認識很多小夥伴。當孩子放學回到家後,經常會跟爸爸媽媽說在學校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除此之外,孩子還「充分了解」小夥伴以及他們家……​「奶奶,我不想要這個書包了,班裡小朋友都用拉杆箱書包,你也給我買一個吧!」「爸爸,咱們家車太破了!果果爸爸每天都開跑車接他放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