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母親分享了一件令她心痛的事:
7歲兒子近期特別喜歡跟她要東西:買鉛筆、尺子、飲料······她很少答應,因為兒子要的,家裡都有,都用不過來了,為什麼還要買?
可是她越拒絕,兒子越念念不忘。幾乎天天放學都要買東西。有時候,她能明顯感覺到,兒子並不是特別想要那個東西,就是想讓自己買給他。她其實很擔心這樣,這麼小就這麼要東西,長大了會不會更加「過分」?可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為此哭了好多回,當時算了,沒幾天,又開始新的套路讓她買東西。
有一次,兒子看中一支筆,她也照例堅決不會買給他,還批評了他。兒子大哭:「連支筆都不給我買,要你這個媽媽有什麼用?」
她說當時她的腦子一懵,緊接著就是痛心:辛辛苦苦養這麼大的兒子,自己的價值就是給他買一支筆。然後她那天也哭了,哭的很傷心。
媽媽對孩子的價值而言,到底是什麼?
讓孩子吃飽穿暖,給孩子洗衣做飯?事輔導功課,培養孩子才藝?還是教他是非對錯,懂得各種道理?
好像是,又不全是。
一個媽媽真正的、獨一無二的價值,是讓孩子在和媽媽的關係中,體會到愛。也就是說,讓孩子在生命最初、最重要的關係中感受到的東西。
孩子小的時候,媽媽就是他的全世界,媽媽怎麼對他,就意味著世界是怎麼對他的。他從媽媽這裡感受到,世界是冷的還是暖的,是嚴厲的還是溫柔的,他是值得被愛的,還是不夠好的······慢慢的,他和媽媽的關係就成了他和世界的關係。媽媽對他說的話,變成了他頭腦中的聲音。
媽媽怎麼對待孩子,孩子長大後,就會怎樣對待這個世界。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此逐漸形成。
我們總是執著於是非對錯,把各種條條框框,「應該」 「必須」灌輸到孩子頭腦中,以為這就是教育。為了讓孩子明白,我們講道理、批評、指責、打罵、懲罰。我們會想:這是為你好,我不愛你,我才不這麼做。
但是,我們忽略了一點:我們說的、做的,在抵達孩子意識層面的同時,我們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也抵達了孩子的內心感受。
表面上,孩子認錯了,知道了什麼是對。實際上,內心裡,孩子體驗的是自己不被愛,不值得愛——他做的不好,就不值得愛。然後,學會了這種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
比教給孩子對錯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關係中感受到愛和接納。
你學會了嗎?
素材來源:凌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