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個媽媽很頭疼,因為她讀初一的兒子要求買手機。
兒子說,身邊的朋友都有了,所以他必須要買一個。
媽媽拒絕了,他就各種鬧。
眼看著馬上要期末考試了,這男孩卻跟媽媽賭氣說:不買就不去上學了。
媽媽傷心地問:我兒子這是不是太虛榮,攀比心太強?我要不要給他買?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01
首先,我不太想一上來就給孩子們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籤,因為有不少時候,孩子要求買跟同伴一樣的東西,是有隱情的。
記得一個媽媽說:
女兒7歲。她的好朋友最近買了一條紫色的裙子,女兒也非要買一模一樣的。裙子倒是不貴,可是紫色根本不適合我女兒的膚色,我就勸她別買,結果她還生氣了。
這位媽媽問:我一向挺尊重她的自主性的,可她怎麼還這麼沒主見?
這個媽媽其實就誤解了她的女兒。
這個孩子不是沒有主見,而是她在同伴交往的時候,她希望得到同伴的認同,希望被接納。為了被接納,這個孩子會主動地要和同伴保持一致:無論是平日裡互動,還是具體到穿著,都要跟同伴一模一樣。
這個「跟同伴保持一致」的社交策略,不是孩子長大才發明出的。
如果你觀察過三五歲的小小孩,他們想要去跟其他小朋友玩兒的時候,會有很多模仿對方、吸引對方關注的小動作。
對方跑,他也跟著跑;對方玩什麼,他也關注什麼;對方手裡拿著一把槍,他可能也會湊上前去,說:我家裡也有一把這樣的槍!
這麼做,能夠表達一個意思:你看,我們有這麼多共同點,太巧了!所以,我們一起玩兒吧!
大孩子要求買手機,往往也是這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說,孩子要求跟同伴一樣也有用一部手機,可能只是為了去跟自己的同伴們表達:我們是一致的,我們是在一起的,我們的關係很緊密。
理解了孩子以後,我們再看如何應對。
如果就像7歲小女孩要買紫裙子一樣,價格也不貴,那父母該滿足的就可以滿足。手機也同理,畢竟現在的智慧型手機越來越便宜。
如果你怕輕易就答應給孩子買手機慣壞了孩子,那麼,你可以採用下面的這個思路:
我們假設孩子身邊有一群好朋友。這群人中,只有一個小孩買了手機,那麼你就可以拖一拖。不必對孩子說「你不該買」,只是告訴孩子「這個月我們家的預算不夠,再等等吧」,就好了。
之所以要這麼做,只是不希望孩子總在群體中因為物質原因出不必要的風頭,那樣只會憑白助長他的虛榮心。
但假如孩子的這群好朋友,一半都買了手機,而且你的家庭經濟也允許,這時就可以考慮給孩子買。
為什麼呢?假如孩子的大多數小夥伴們都買了,唯獨他沒有,在那個群體裡,他很可能會覺得格格不入,心裡頭很容易產生被排斥感。
一旦這個孩子在同伴交往中遇到什麼困難,他一定會舊事重提:你當初為什麼就不能給我買手機呢,就因為我沒買,大家出去玩卻不喊我了。
所以,只要家庭情況是允許的,那我們就不必為了一部智慧型手機,去把我們的孩子置於困難的境地。你只需要在買之前,跟孩子約定好雙方都能接受的手機使用規則就好了。
02
當然,也有一些情況,需要父母提高警惕,即:你的孩子,他不只是要買手機,而是一定要買最新款的高端手機。
我們仍然借用前面的例子。
假設你的孩子有一群小夥伴,經常一起玩兒。對於這群孩子的家庭經濟情況而言,一部動輒幾大千甚至近萬元的高端手機,已經算是奢侈品了,但這些孩子卻爭相要買這麼一個奢侈品。
這種情況下,極有可能,你的孩子所在的小群體,是在往愛慕虛榮、攀比奢華的那個方向走。
這個情況處理起來,又不一樣了。
應對辦法其實也簡單,那就是直接拒絕孩子的要求,並坦誠地告訴孩子自家的真實經濟狀況:
孩子,我們的家庭跟別人家不一樣,你沒法去比。今天最新款的手機也許你買了,可是下一個東西你還是會輸給他們。事實上,在經濟層面,你可能永遠無法贏過他們。所以,我們不可能永遠這樣滿足你。
假如父母怕傷孩子的心,一味滿足孩子,會導致什麼結果呢?
我舉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例子。
一對夫妻,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於是省吃儉用把孩子送進了一個當地的貴族學校。
他們對孩子照顧得很好,以至於孩子從來不曾有機會得知自己家庭的真正經濟狀況。
時間久了,這個孩子什麼都要最好的。在他看來,身邊的其他同學、朋友都擁有的,我為什麼不能擁有?
後來父母終於撐不住了,告訴孩子:我們家其實沒有買這個那個的錢。
這個時候,那個孩子一臉的不可置信。他覺得父母在騙他。
他的表現,其實就有些拒否定現實的味道了。因為他就像是個活在真空中的植物,一直活在虛空裡,以至於跟現實都脫節了。
這對於孩子的發展,當然有非常糟糕的影響。他長大了,很可能會變得眼高手低,無法真正腳踏實地。
事實上,這對父母應該早早地跟自己的孩子坦白:
我們讓你讀這麼好的學校,是覺得教育真的很重要,希望有一天你不會因為受教育不夠導致一些遺憾,但其實,父母為了供你讀書是很辛苦的。除了教育費用,家裡面沒辦法為你提供更多東西。不是你不該提要求,是我們的經濟的確不允許。你如果真的很喜歡那些物質,那就憑藉自己的能力,以後去爭取得到吧!
假如你的孩子年齡在9歲往上,你完全可以在每次家裡會議上,告訴孩子家庭日常開銷的實情。
孩子有這個知情權。
當孩子知道了家庭真實狀況後,他就會知道,我們家的現實情況就是這樣,而不是父母刻意不來滿足我。那麼,他也就不至於因為不被滿足,而跟父母發生不必要的對抗。
03
如今,不少父母對於孩子的物質消費,還是比較警惕的。這是好事。孩子的價值觀尚未成熟,需要父母的監督和引導。
不過,我們更想提醒父母們的是:在引導孩子之時,最好能夠試著去看看孩子物質需求背後的心理需求。
假如孩子只是正常的同伴交往需求,那麼不要隨意給他貼標籤。
假如孩子很少被父母認可和接納,那麼他今天要買高端手機,明天又要買名牌衣服,後天再買某限量版奢侈品,他之所以會沒完沒了的索要,只是因為在他心底,一直有個空洞未被填補,他需要通過外部物質,去彌補內在的低自尊和低價值感。
假如你通過覺察,發現自己的孩子存在上面的情況,那麼你在決定滿足或拒絕孩子的物質要求之時,別忘記了:
多陪陪孩子。你的陪伴本身,就會幫孩子確信:我是可愛的,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就不至於總被焦慮驅動著去攀比,去從物質層面找補。
多接納和肯定孩子,不拿孩子跟「別人家孩子」做比。攀比的孩子,極可能也有一個愛攀比的父母。假如孩子小時候,你總是覺得他不如別家孩子優秀,那麼等孩子大了,嫌棄你這個做父母的太沒本事,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給孩子更多的通道去建立他們的自信、自尊。積木育兒提示您:比如允許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帶孩子旅行、看世界。當孩子在更多地方體驗到成功,他們的注意力就會更開闊,就不至於只會在某個單一、狹隘的領域裡,去跟他人做無謂的較量。
總之,一個執著於物質滿足的小孩,很可能他內心有擔憂甚至有恐懼。看到他,支持他。然後,那個小孩,他才能夠更成熟,才能走向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