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申紅衛 期貨日報
30年,在歷史長河中,猶如滄海一粟,微不足道,但期貨市場的30年,卻在新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有著特殊的價值。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0到1,創造是歷史的榮耀;無到有,破土是生命的力量。
天地之大德曰生。
價格改革市場闖關,糧食流通不暢破題,在改革開放初期,困難重重卻又箭在弦上。
於是,期貨市場幸運而又必然地走進了國家高層的視野,加入到新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交響樂中。
價格發現、套期保值、流通改革、壁壘打破、市場融通、標準統一、資源配置、效率提升……期貨市場諸多經濟功能被時代寄予了厚望。
這一開天闢地的壯舉,不論對國家改革開放、對經濟轉型發展、對市場觀念培育、對企業主體成長,還是對民眾思想解放、對風險意識植入、對風控人才培養、對國際視野開拓,均意義非凡。
創業艱難百戰多。
面對著當時雲譎波詭、風起雲湧、「危」「機」並存的東西方國際形勢,面對著改革經驗不足、計劃意識濃重、風控觀念淡薄的國內經濟社會大環境,面對著實體企業境外期貨試水的零星實踐、國內對期貨功能與認識的極度缺失、期貨經驗與期貨人才極度缺乏的非常不利局面,想要創設與發展我們自己的期貨市場,改革者如何破局?
知難而上勇者勝。
於是,一場全球矚目的「世紀大戲」,在中華大地上華麗上演。
在國家高層的直接推動和正確領導下,在政府機構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下,經過多番頭腦風暴洗禮的期貨先行者,適宜地選擇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和有著中國特色的期貨市場發展道路:
立足現貨批發,大力發展有保障的遠期合同,運用期貨交易機制,改造遠期合同,改造現貨批發市場,創造條件,積累經驗,逐步發展期貨市場。
自此,「鄭州模式」橫空出世。
1990年10月12日,新中國期貨市場的高光時刻,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引入期貨交易機制的第一個國家級交易平臺——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閃亮登場,被當時國內外輿論視之為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報春鳥」。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期貨奔流時。
改革開放大潮奪關闖隘浩浩湯湯,社會創造活力如火如荼激情四溢,各地創造創業創新動能持續迸發,國內期貨市場試點也勢不可擋地進入爆發式發展階段。
有人說,歷史的進程,有時也穿過塵埃和泥濘,行經沼澤和叢林。
由於相關經濟環境不太成熟,監管體制和手段尚不配套,市場運作經驗較為匱乏和業務規範不甚健全,在大幹快上、財富效應等諸多因素刺激下,期貨行業難免出現野蠻生長的境況,一批交易場所、經營機構、各色人等粉墨登場,市場亂象叢生,風險事件頻發多發,「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日益明顯。
泥沙俱下的市場發展狀況,無疑需要壯士斷腕、固本清源。
及時止損的期貨行業,迎來了先後兩個階段的清理整頓,持續長達七年的發展之痛:關停並轉禁等措施雷霆出擊,市場規模快速降至歷史最低,散戶化迅速成為主體特徵,期貨功能發揮空間也急遽萎縮。
陷入至暗時期的期貨行業,一度被邊緣化論調籠罩,大批年輕的從業人員快速流失。
但是,「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更有一些執著於內心的堅守者。
「在中國,期貨行業完全是小眾,但這『極小撮人』卻要站在國際市場的最前沿,跟傳統體制、思維所代表的各種利益,進行一輪又一輪的博弈。」一位資深行業人士在2014年為《期貨日報》創刊20周年撰文回首時感慨。
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
「近30年的時間讓我領略期貨市場獨特的魅力,既考驗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又磨練人對事物的判斷力、敏銳度。」一位幾乎與市場同成長的期貨人感言。
隨著集中垂直監管體制建立、交易制度規則統一、交易所撤併和會員制改造、非法交易機構和外盤交易取締、眾多期貨品種叫停或修改完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發布實施、全國行業自律組織成立運行,去偽存真、刪蕪留菁後的期貨市場慢慢進入風清氣正階段,特別是伴隨著內在運行質量的逐漸提高,國家逐漸有意識地拓展期貨市場的發展空間、釋放期貨行業的市場活力,推動期貨市場重新走向市場經濟最前沿。
每個冬天的句點都是春暖花開。
一個渡盡劫波的市場,開始踏上了涅槃之旅。
1999年5月25日,國務院第18次常務會議通過《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2001年3月,國家「十五」計劃綱要明確提出「穩步發展期貨市場」;2004年1月31日,「國九條」更是第一次把期貨公司認定為金融企業……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1到n,奮進是成長的標配;有到多,創新是青春的稟賦。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修枝剪葉護幹、實基培根鑄魂、強筋壯骨健體中的期貨市場,正式步入蓄勢階段。
新千年的到來,為青春煥發的期貨市場,加注了穩步前行的激情:
——史上首次開展的全國期貨從業人員資格考試,順利在國內9個考區同時舉行;
——繼改造完善的豆粕期貨後,兩大細分期貨品種黃大豆一號和強筋小麥也先後推出,預示著期貨品種創新的步伐已然重啟;
——針對期貨公司及其高級管理人員和期貨從業人員的多項監管辦法和法規發布實施;
——按照相關條例和管理辦法要求,全國184家期貨經紀公司註冊資本「達標」;
——期貨交易所、期貨經營機構信息技術管理規範發布,「客戶保證金封閉管理」和「期貨電子化交易」試點率先在浙江啟動;
……
監管日益完善、運作不斷規範、功能持續釋放中的期貨市場,穩健走入拓展階段。
2004年,因「國九條」的公布實施而註定與眾不同:期貨行業從恢復性發展、力量積蓄階段,推進到新一輪起勢、市場擴容階段:
——棉花先行拉開大宗商品期貨新品上市序幕,「棉寶寶」之稱盡顯業界精心呵護寄望茁壯之意,也不負眾望地為行業帶來了7年內接連掛牌15個期貨品種的創新高潮,並一舉把期貨市場從商品期貨拓展到金融期貨,一個覆蓋農產品、金屬、能源、化工和金融等領域的期貨品種體系初步形成;
——期貨經營機構雙向開放重啟:境外機構參股期貨公司限制取消,首批3家合資期貨公司誕生,國內期貨行業「引進來」邁出實質性一步;隨著內地與港澳經貿關係制度安排的推進,先後兩批6家期貨公司率先赴香港開設分支機構,境內期貨經營機構「走出去」成為現實;
——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從新千年之初率先有限放開,到2005年年底已有31家國有企業獲批參與境外套期保值,而商業銀行也歷史性地重新獲準從事國內黃金期貨交易業務;
——作為最後一塊監管拼圖的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後更名為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的創設,完成了我國期貨市場「五位一體」監管機制體系的最終搭建,這也是作為後起市場對世界期貨行業的積極貢獻;
——在期貨市場建立20周年之際,國內期貨市場實現了從之前的境外交割品牌註冊到多個品種期貨保稅交割試點的啟動和推進,為期貨品種的對外開放積累了經驗和創造了條件;
……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009年,國內商品期貨成交量已經佔到全球總成交量的43%,一躍而居全球第一:裡程碑式的成績,思之來之不易,念之心潮澎湃。
存量快速更新、增量大幅擴張、生態豐富升級中的期貨市場,健步進入嬗變階段。
20年的發展,期貨市場已經具備從量變到質變的基礎和條件,發展的路徑進一步明晰、發展的空間進一步洞開:
——國家意志和政策導向以密集頻率推開,特別是在新千年的第二個10年,據期貨日報不完全統計,中央一號文件幾乎每年,國家和多行業、多地域五年規劃先後有20項,國務院及各部門意見辦法更是超過40項,均涉及發揮期貨市場功能與作用的政策表述;
——期貨公司分類監管、期貨行業標準規範統一、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建立、期貨帳戶監測與管理、交易交割制度創新優化、期貨商品指數開發、期貨信息技術管理和標準制定與安全保障、災備中心建設、監管監控綜合平臺建設、行業誠信文化建設和人才建設、行政和解與執法檢查加強,行業監管不斷完善,市場地基持續夯實;
——以投資諮詢、資產管理、做市業務、場外業務、境外代理等創新業務為引領,藉助新三板掛牌、次級債發行、主板及香港上市,在交叉持牌、混業經營的政策支持下,兼併重組、優勝劣汰的期貨經營機構,各項業務齊頭並進、多點開花,逐步擺脫單純依靠通道業務的低層次競爭,進入差異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的全新階段;
——期貨市場以上市70個衍生品致敬新中國成立70周年,商品期貨進入夜盤交易,金融期貨品種拓展到國債領域,期貨品種進入期權交易階段,已經逐漸形成商品金融、期貨期權、場內場外、境內境外協同發展的全業態局面;
——期貨市場雙向開放步履鏗鏘:在原油期貨帶領下,鐵礦石、PTA、20號膠、低硫燃料油等期貨品種率先對境外開放,外資全資期貨公司成立;期貨交易所加快走向歐亞,期貨經營機構以香港為橋頭堡通過境外併購、設立分支機構等手段迅速把業務和觸角伸向歐美;
……
同心山成玉,協力土變金。
從一出生即高光到多風險被邊緣,從早產催生稚嫩起步到脫胎換骨步履矯健,從區域小市場到走向廣闊大產業,從助力價格闖關流通改革到服務國家戰略企業出海,期貨行業經過30年臥薪嘗膽、發憤圖強,終成根深葉茂之勢。
正如《資本市場叢書·期貨市場》(2018年版)一書所言:從「萬千寵愛在一身」,到經歷痛苦的清理整頓,再到鳳凰涅槃般走上穩健發展和創新業務全面開花的新階段,新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史,就是一部期貨行業勵志奮鬥史,也是一部讓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初心不改史。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n到1,執著是初心的堅守;多到強,砥礪是使命的擔當。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
期貨市場誕生伊始就被賦予極強的經濟使命和產業服務秉性,這是期貨市場的初心所在。
根據耗散結構理論,開放交換是系統活力之泉,封閉自嗨則是系統僵死之源。
30年砥礪前行,期貨市場已經擁有在更高層次和質量上服務國家戰略和國民經濟發展的能力,這與其作為一個開放系統始終與宏觀經濟、實體產業不斷進行物質、能量、資源交換的初始本能和內在動能休戚相關。
期貨與現貨交易機制並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鄭州模式」,儘管源於「從現貨交易起步、逐漸過渡到期貨交易」的國家頂層設計,有著鮮明的歷史特徵和時代特性,但是作為發展路徑和初心使命,卻烙印在一代期貨人的靈魂深處,本能而自然地成為發展期貨市場的終極參照、開拓期貨業務的時刻對標。
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成為期貨市場創新品種工具的初衷和追求。
事實已經證明,急實體產業之所急、解國民經濟之所憂,是一個行業健康發展、興旺發達的根本遵循。
期貨日報記者在本世紀之初實地調研強筋小麥時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清理整頓結束後上市的強筋小麥期貨,當時帶來的直觀變化可以總結為「四心」:種植農戶「多收了三五鬥」的開心、專業協會經紀人協助「五統一」作業的稱心、龍頭糧食貿易企業「公司+專業協會+農戶」「訂單+期貨」的順心、規模加工企業實現小麥品質保證的放心……
一個強筋小麥市場化生態圈的良性形成,不僅實現產業鏈微觀主體多方合作共贏,盤活了相關產業鏈的多種要素,激發了相關產業鏈的多層活力,還切實引領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並實現了優質優價,打造了糧食領域「種、播、管、收、儲」全流程的標準化作業,促進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融通,解決了長期困擾政府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市場資源優化配置難題。
用「市場之手」,取得「四兩撥千斤」之效,期貨市場隨著經濟功能的不斷發揮,在政府宏觀調控中的作用不斷得到重視,其地位也水漲船高。
尤不能忽略的是,秉持「三公」、開放、共享原則的期貨市場,在經濟全球化浪潮撲面而來的大趨勢下,通過久久為功,持續介入實體產業和投資領域,把市場意識、風險理念、風控思維引入到國內實體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和社會經濟生活當中,並通過市場力量把轉移來的風險成功稀釋化解,在為行業企業穩健經營走向國際市場保駕護航的同時,也在與實體產業進行物質、能量、資源交換後實現了自身實力的提升與服務能力的進階,發展業態已經呈現環而有序、轉而不閉的良性趨勢。
窺一斑而知全豹,處一隅而觀全局。
有行業之士估算:目前上市的80多個期貨品種和期權工具,涉及產值大概在14萬億元,假設這些商品每年有20%的價格波動幅度,那麼就會有2.8萬億元的風險敞口。如果沒有期貨市場,任由這2.8萬億元的風險在產業鏈內部衝撞和蔓延,毫無疑問將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和國民經濟的難控。
「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期貨行業用30年的身體力行、隱性做功,完成了「終極三問」的自我回答。
30年砥礪前行,期貨市場已經成為國家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標誌,這與其兼收並蓄的國際氣質、制度自信的創新驅動和佔據前沿的市場稟賦密切關聯。
期貨市場是現貨市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度組織化、高度規範化、高度標準化的市場形式,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改革開放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在現貨市場尚不健全、市場經濟體系尚未確立的階段(期貨市場存在「早產論」),作為資本主義世界中的高級市場形態(期貨市場被視為「舶來品」),期貨市場能夠進入高層視野並被成功引進,除了需要過人的膽識勇氣和堅定推進改革的決心(期貨市場被譽為經濟體制改革「報春鳥」)外,還需要結合國家實際和發展階段進行本土改造,形成中國特色的發展路徑,以確保改革實踐的有序、有效、有益和有果。
遵循國際通行的基礎交易機制制度,開創「鄭州模式」進行試點探索,同時注意發揮後發優勢(如初期毅然摒棄場內人工喊價形式,率先選擇電子化交易),這種基於現實主義的戰略抉擇和戰術選擇,是期貨市場成功起步和順利推進的根本保證。
實際上,這就是一種道路自信。
一代期貨人硬是生生地蹚出來了一個嶄新的「未來(futures)」:不僅「鄭州模式」在國內期貨市場發展過程中影響深遠,還行銷東歐、中亞和西非,而且後來獨創的作為制度自信一種表現形式的穿透式監管模式,更為世界同行矚目,這是後起的中國期貨人對世界衍生品行業的卓越貢獻。
「敢為人先」的創新基因和民族積澱的智慧加持,讓新中國期貨市場迅速從一個後發借鑑者轉變為積極賦能者。
當前,來自期貨市場的「中國價格」「中國標準」「中國庫存」「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正在從區域走向世界,商品定價國際權重和金融市場國際實力的不斷提升,正在成為中國企業快速走向全球的「定盤星」和「避雷針」,也在快速提升著全球大宗商品和金融資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期貨市場正在成為民族復興國家軟實力圖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如黃鐘大呂直擊當前經濟全球化逆流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
作為最具國際氣質和市場稟賦的期貨行業,自然應該堅定地走在經濟全球化前列,當仁不讓地承擔起助推者甚至是引領者的角色,在更高層面加快推進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形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絕大部分大宗商品的最大生產、貿易、消費國和極具潛力的重要金融市場,我國客觀上需要一個與經濟金融發展程度相協調、行業產業轉型升級相配套、風險管理需求相適應、競爭和服務能力相匹配的高質量發展的期貨市場。
「要強化支付結算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多直達各流通環節經營主體的金融產品。」9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明確了「航標燈」,樹立了「指南針」。
毋庸諱言,期貨市場雖然搭建起了包括國民經濟主要領域在內的大宗商品和金融領域的相對比較完整的期貨期權產品體系,基本滿足了政府部門、經濟行業、微觀企業、金融機構和居民投資在宏觀調控、價格管理、風險規避、資源配置和風險收益諸方面的市場需求,但是仍然在個別產業鏈和外匯領域缺少相應的期貨品種和期權工具,指數型衍生產品空白也需填補,場外市場業務服務和提供能力也需要優化強化。更為重要的是期貨法的缺失,從根本上制約著國內期貨行業經濟功能的發揮、對外開放的程度和服務國家戰略的水平。
交易成本和便利化決定著期貨市場的規模,交易品種的數量和運行質量決定著期貨市場的深度,產業企業、金融機構和投資群體的數量決定著期貨市場的廣度,而規模、深度、廣度則決定著期貨市場服務國家戰略和服務「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質量和能量。砥礪奮進的期貨市場,需要有「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的更始丰姿。
期貨價格「風向標」成色,期貨現貨融合程度,體現著期貨市場運行質量,而擁有儘可能多的「兩棲」「多棲」人才,能夠高質量為避險企業和實體機構提供精細化精準風險管理服務,決定著期貨市場的經濟金融服務水平和國家宏觀調控服務效能,也決定著期貨市場從區域到全球的資源配置能力。任重道遠的期貨業界,需要有「人至期頤亦不休」的必備執念。
當然,期貨組織和經營機構還需要加快「走出去」「迎進來」步伐,推動更多期貨交易品種對外開放,積極穩妥推進從「一帶一路」到全球設立交割倉庫,努力打造金融領域對外開放新高地,全力提高期貨品種的國際定價權重和價格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經濟金融軟實力。
青山矗立,不墮凌雲之志;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上一個30年,銳意進取的期貨市場,成功解決「有沒有」「行不行」的問題;
下一個30年,眾志成城的期貨市場,必將解決「大不大」「強不強」的問題。
我們相信:春天到達的地方,永遠有花朵。
*END*
原標題:《中國期貨市場,向上而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