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從三個角度談我的理解:空靈、忘我隨緣
空靈是一種無念無欲的思想,保持內心的空明與自由,擯除世俗雜念。書中很多詩詞都表達這種思想,我選取一句分析。「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這是黛玉與湘雲在比對對聯時最後一句完全徵服湘雲的詞。 鶴渡寒塘而塘不留影,月照花魂而月無留戀之心。詩境清幽空靈,略帶淡雅的憂傷。這正符合了佛家思想的清心寡欲,是一種超功利的境界。林黛玉對自由與心靜的思想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她從來不要求人就是為了功成名就,並且對功利的渾濁思想厭惡,反而她對名利追求的是心境的乾淨純潔。她從頭到尾都在闡釋著佛家思想的內心澄明平靜和看空一切功利。《紅樓夢》中的榮華富貴到頭來都是一場空,功、利、名又如何?我認為它的主題思想是想告誡我們,保持一顆空靈的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內心「雁過無痕」的修養最重要。
「衡芷階通蘿薛門,也宜牆角也宜盆。」白海棠不計生存環境的優劣、隨遇而安的特點,正是史湘雲以超然態度對待生活、命運之灑脫胸襟的自我寫照。這種精神自由和忘我境界是人之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在生活態度上主要體現為隨緣任運,率意自適。《紅樓夢》中賈寶玉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都感受到平常心的自然純真,他是一個自然率真的人,在對待生活隨緣,不強求欲望的追求。而對待與黛玉的感情也是忘我,他知道即使別人不懂,但是只要黛玉懂她的精神追求和自由忘我的境界就夠了。「宜牆角也宜盆「我認為就是佛家的一種隨緣的態度,無論處於什麼環境,以超然自我的心去存在就好,不用追求榮華,從而做到「再無別項可生貪求之心」,也許我們能活得更自在。
二、
1、《紅樓夢》
學習完紅樓夢之後,我最大的心得感悟就是:靜。我們現在所執意追求的功、名、利、情,到最後,到我們人生的終點只不過是一場虛無,只是我們一生中匆匆路過的風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像處心積慮要掌權賈家上下的王熙鳳、一心想做「寶二奶奶」的薛寶釵,就連是想追求愛情自由、精神相融的寶玉二人,最後也逃不掉虛無。說起來可能有點消極,但是我從中體會到的是要放開心靈,不要過於執著於追求某一件事,保持心中的安靜祥和。只要我們能夠闊達地對待得與失,不要過多地捆綁自己去糾結於已經過去而無法改變的往事,我們就會達到一種靜寂、心神嚮往的境界。
2、在學習道德經的之後,我覺得它的中心思想就是老子提出來的「道」。我從中感悟最深的就是:謙虛。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並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認為道德經中反映出來的謙虛思想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在學習或工作中,當有人讚賞你的時候,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但同樣我們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同時我們要保持心態平和,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腳踏實地。學習《道德經》後,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可以使自己在謙虛的態度中不斷前進,穩步地發展。
3、《周易》周易卦易系統中所提到的最基本的概念上有陰陽,進而重疊演變成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其特定的象徵意義,可以以此判定相應的人事吉兇。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我認為《周易》最主要想表達的思想是:宇宙萬物都是運動變化的,沒有永恆的好也沒有永恆的壞,我們要看透變化發展的規律,不斷地變化發展,符合宇宙運動的規律。對於現在日益變化的社會,要想保證自己不被社會的進步而淘汰,就要主動地適變、應變。當你達到一個巔峰的時候,不要以為這就是永恆,因為周易中講求的是凡事達到一個頂點都會伴隨著衰退,所以我們要有變化發展的思想,掌握適度原則,進退自如。
4、我對《六祖壇經》理解,一是即心即佛。慧能認為,人的心和佛是等同的,「即心即佛」。每個人都可以成佛,不管老人、小孩、甚至是壞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只要你有心,無論你是什麼人,都可以入佛門。二是頓悟成佛。六祖慧能說,「頓悟成佛」,你光有心還不行,你要悟,你有心而不悟的話還不能成佛。 六祖的詩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的理解是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