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一定是對認知有質的飛躍,甚至是由0到1的突破。否則,只能叫改良、改善或改進。
劉大禾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光學學會理事
中國光學學會全息與光信息處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現在大家都在談創新,什麼是創新?怎麼才能做到創新?每個人有著不同的認識。今天,我以在物理科研方面工作幾十年的高校教師的身份,從科研的角度,談一下我的理解。
關於創新
在我們的日常科研工作中,改良、改進、革新是大量的,創新是少量的,革命性的偉大創新更是少之又少。
在我看來,創新一定是對認知有質的飛躍,甚至是由0到1的突破。否則,只能叫改良、改善或改進。從物理的角度看,哥白尼日心說、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相對論、量子力學,再具體一點的,雷射冷卻、光鑷、量子假設、物質波、正電子等等,這些都是創新理論。如哥白尼日心說打破了長期以來居於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完全顛覆了人們的認知,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變革。
創新的意義是什麼?我認為創新的意義在於,它能帶來思想認識、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革命,對相應領域及其他領域產生革命性影響。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不但使物理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使人們的思維方式,甚至是世界觀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網際網路的產生也是如此。而改良不可能產生這樣的影響。
創新的特點是什麼?在當時的環境下,一定是非常規的、違反邏輯的。從物理的角度,如:量子假說、物質波的提出,不確定(測不準)關係的提出,反物質的預言,用量子力學預言遺傳基因密碼(薛丁格-生命是什麼)。
在我們的日常科研工作中,改良、改進、革新是大量的,創新是少量的,革命性的偉大創新更是少之又少。很多項目只是通過改進、革新有新的發現,解決一些問題。而一些真正的創新項目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是違反邏輯的,往往容易被層層審批阻礙。所以,權威同樣需要有創新精神。
關於創新人才
真正的大師不是培養出來、教出來的,是在科研環境中幹出來的。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都不例外。
創新人才就是有創新思想的人。創新人才的產生和出現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我覺得最重要的因素有兩個:教育和科研(工作)環境。下面,從錢學森之問來談一下我對創新人才的看法。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涉及到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科研體制和整體環境。
傑出人才又稱「大師」,大師就是相關領域的泰鬥級人物。泰鬥級人物的誕生,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即「時勢造英雄」。因此,我並不完全同意錢學森之問這個提法,學術大師絕不完全是「培養」出來的,而是科研造就的,正如軍事家不是培養的而是戰爭造就的。以愛因斯坦、玻爾為例,他們在學校並非優秀的學生,甚至在學校時很多觀點和學校的方針是不同的。
由此,引出我的觀點:傑出人才的出現需要條件,主要有兩個——所受教育和科研環境。
教育,是一個人能成為大師的重要基礎。
我在北師大工作了40年,期間又在美國工作多年,對中美兩國教育有一些粗淺的了解。下面,我來談一談我對中美教育的認識。
1、素質教育和精英教育
我對素質教育是持反對態度的,大師的產生離不開激烈的競爭和艱苦的歷練。在美國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大多把孩子送到精英教育學校學習。他們的孩子在學習階段各種補習班、培訓班上的比我們還要多。
2、對中國教育的偏見
中國的基礎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中的專業知識教育並不比美國差。很多家長在中學,甚至小學階段就把孩子送出去不是好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是大學畢業後,研究生階段再到國外去學習。
3、中美之間的差距在哪裡
差距:思想的僵化,對怪異(不同)思想的容忍,對獨立思考的鼓勵。
針對怪異思想,美國教育的包容性非常強,他們不批評,甚至是鼓勵,這樣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思想的獨立性,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學生的思想不存在僵化,思維活躍,而且敢想。
而在我國,從小到大,孩子接受的都是老師直接的、否定的信息,比如說,我們經常聽老師說「你這麼想是錯的,那麼想是對的」等等。在我們最具創造性,以及獨立思想形成的階段,因為這種刻板的教育,思想固定了、創造性磨滅了,創新精神更是無從提起。這種教育方式壓制了我們在科學領域產生創新。正確的做法是,面對不同思想不要馬上去否認,而應該做分辨,對的要包容,錯的進行糾正。
總結,關於教育,我講幾點自己的看法:
1、教育就是灌輸,就是吃苦。美國好的私立中學補課比我們多得多。
2、所謂「站在學生立場上教育學生」是根本錯誤的。孩子的天性是玩兒,但是玩兒不出大師。
3、最大的差距在於思想的獨立性,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這是出創新人才最關鍵的。
科研,是真正產生大師、傑出人才的環境。
真正的大師不是培養出來、教出來的,是科研環境幹出來的。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都不例外。
「名師出高徒」是說後來者站在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更寬。但你不幹,站得再高也沒用。所以,科研是真正出大師的環境,你受到的教育只是基礎,前提條件,教育再好,科研搞不出來,也不行。
教學與科研環境
在教學與科研的管理措施上,我認為需要特別注意下面這幾個方面。
1、關於量化管理
過於強調量化管理是有害的。在教學上,滿足一定的教學工作量是必要的,但是搞科研也這樣要求就是有害的。
2、關於專家治校
我認為專家治校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專家不一定非要擔任校長,這對學校的發展不一定有利。校長是搞行政管理的,在行政管理方面是專家就可以。但是,學校可以建立有實權的學術委員會,作用是制定發展規劃,決定學校的重大事項。校長如何管理學校,需要按學術委員會的規劃管理。
3、寬鬆的環境
科研工作一定要有寬鬆的環境,不扣帽子,獨立思考,科研去行政化。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一定要允許不同的想法的存在。
綜合來看,教學和科研是出創新人才的最根本的兩個方面。
創新是方方面面的,不只是科研上的,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各種各樣的創新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創新人才也是各行各業的,如能工巧匠,國之巨匠等等,我認為,不論哪一方面,創新人才、大師都不是培養出來的,一定是在科研環境中幹出來的。
(本文根據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上,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大禾老師的主題演講整理,內容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