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禾:我對創新的理解——從物理的角度|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2020-08-27 青橙創客教育

創新一定是對認知有質的飛躍,甚至是由0到1的突破。否則,只能叫改良、改善或改進。

劉大禾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光學學會理事

中國光學學會全息與光信息處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我對創新的理解——一個物理學家從物理的角度談創新

現在大家都在談創新,什麼是創新?怎麼才能做到創新?每個人有著不同的認識。今天,我以在物理科研方面工作幾十年的高校教師的身份,從科研的角度,談一下我的理解。

關於創新

在我們的日常科研工作中,改良、改進、革新是大量的,創新是少量的,革命性的偉大創新更是少之又少。

在我看來,創新一定是對認知有質的飛躍,甚至是由0到1的突破。否則,只能叫改良、改善或改進。從物理的角度看,哥白尼日心說、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相對論、量子力學,再具體一點的,雷射冷卻、光鑷、量子假設、物質波、正電子等等,這些都是創新理論。如哥白尼日心說打破了長期以來居於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完全顛覆了人們的認知,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變革。

創新的意義是什麼?我認為創新的意義在於,它能帶來思想認識、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革命,對相應領域及其他領域產生革命性影響。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不但使物理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使人們的思維方式,甚至是世界觀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網際網路的產生也是如此。而改良不可能產生這樣的影響。

創新的特點是什麼?在當時的環境下,一定是非常規的、違反邏輯的。從物理的角度,如:量子假說、物質波的提出,不確定(測不準)關係的提出,反物質的預言,用量子力學預言遺傳基因密碼(薛丁格-生命是什麼)。

在我們的日常科研工作中,改良、改進、革新是大量的,創新是少量的,革命性的偉大創新更是少之又少。很多項目只是通過改進、革新有新的發現,解決一些問題。而一些真正的創新項目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是違反邏輯的,往往容易被層層審批阻礙。所以,權威同樣需要有創新精神。

關於創新人才

真正的大師不是培養出來、教出來的,是在科研環境中幹出來的。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都不例外。

創新人才就是有創新思想的人。創新人才的產生和出現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我覺得最重要的因素有兩個:教育和科研(工作)環境。下面,從錢學森之問來談一下我對創新人才的看法。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涉及到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科研體制和整體環境。

傑出人才又稱「大師」,大師就是相關領域的泰鬥級人物。泰鬥級人物的誕生,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即「時勢造英雄」。因此,我並不完全同意錢學森之問這個提法,學術大師絕不完全是「培養」出來的,而是科研造就的,正如軍事家不是培養的而是戰爭造就的。以愛因斯坦、玻爾為例,他們在學校並非優秀的學生,甚至在學校時很多觀點和學校的方針是不同的。

由此,引出我的觀點:傑出人才的出現需要條件,主要有兩個——所受教育和科研環境。

教育,是一個人能成為大師的重要基礎。

我在北師大工作了40年,期間又在美國工作多年,對中美兩國教育有一些粗淺的了解。下面,我來談一談我對中美教育的認識。

1、素質教育和精英教育

我對素質教育是持反對態度的,大師的產生離不開激烈的競爭和艱苦的歷練。在美國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大多把孩子送到精英教育學校學習。他們的孩子在學習階段各種補習班、培訓班上的比我們還要多。

2、對中國教育的偏見

中國的基礎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中的專業知識教育並不比美國差。很多家長在中學,甚至小學階段就把孩子送出去不是好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是大學畢業後,研究生階段再到國外去學習。

3、中美之間的差距在哪裡

差距:思想的僵化,對怪異(不同)思想的容忍,對獨立思考的鼓勵。

針對怪異思想,美國教育的包容性非常強,他們不批評,甚至是鼓勵,這樣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思想的獨立性,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學生的思想不存在僵化,思維活躍,而且敢想。

而在我國,從小到大,孩子接受的都是老師直接的、否定的信息,比如說,我們經常聽老師說「你這麼想是錯的,那麼想是對的」等等。在我們最具創造性,以及獨立思想形成的階段,因為這種刻板的教育,思想固定了、創造性磨滅了,創新精神更是無從提起。這種教育方式壓制了我們在科學領域產生創新。正確的做法是,面對不同思想不要馬上去否認,而應該做分辨,對的要包容,錯的進行糾正。

總結,關於教育,我講幾點自己的看法:

1、教育就是灌輸,就是吃苦。美國好的私立中學補課比我們多得多。

2、所謂「站在學生立場上教育學生」是根本錯誤的。孩子的天性是玩兒,但是玩兒不出大師。

3、最大的差距在於思想的獨立性,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的精神。這是出創新人才最關鍵的。

科研,是真正產生大師、傑出人才的環境。

真正的大師不是培養出來、教出來的,是科研環境幹出來的。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都不例外。

「名師出高徒」是說後來者站在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更寬。但你不幹,站得再高也沒用。所以,科研是真正出大師的環境,你受到的教育只是基礎,前提條件,教育再好,科研搞不出來,也不行。

教學與科研環境

在教學與科研的管理措施上,我認為需要特別注意下面這幾個方面。

1、關於量化管理

過於強調量化管理是有害的。在教學上,滿足一定的教學工作量是必要的,但是搞科研也這樣要求就是有害的。

2、關於專家治校

我認為專家治校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專家不一定非要擔任校長,這對學校的發展不一定有利。校長是搞行政管理的,在行政管理方面是專家就可以。但是,學校可以建立有實權的學術委員會,作用是制定發展規劃,決定學校的重大事項。校長如何管理學校,需要按學術委員會的規劃管理。

3、寬鬆的環境

科研工作一定要有寬鬆的環境,不扣帽子,獨立思考,科研去行政化。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一定要允許不同的想法的存在。

綜合來看,教學和科研是出創新人才的最根本的兩個方面。

創新是方方面面的,不只是科研上的,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各種各樣的創新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創新人才也是各行各業的,如能工巧匠,國之巨匠等等,我認為,不論哪一方面,創新人才、大師都不是培養出來的,一定是在科研環境中幹出來的。

(本文根據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上,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大禾老師的主題演講整理,內容有刪減。)

相關焦點

  •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全26期課程回放,建議收藏學習
    圍繞著這些問題,全國K16技術與工程教育聯盟特別聯合北京科技教育創新研究院、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和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組織舉辦了「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活動,活動由青橙教育創新研究院承辦,啟迪之星作為支持單位。
  • 馬萍萍:在創新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在科技人才培養中,老師是學生的引路人、陪伴者、同行人、激勵者,學生創新需要環境、需要土壤,需要領航者為學生搭建平臺,在學生迷失的時候給予指引。,在探索中前行科學技術創新的關鍵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我給自己提出的三個問題。對此,我希望我的課堂帶給學生的是快樂地創造,而不是填鴨式地灌輸;希望學生在體驗中既能學習知識,又能提高能力;希望學生在課堂中是真正的主人;希望同學們的學習是快樂的。在通用技術課程教學中,我們採用了項目式教學。
  • 李成: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李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傳感器分會常務理事北京微創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對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解這裡我要說的是觸覺傳感器,它是機器人的核心部件,但精確、穩定、苛刻的要求目前制約我國大部分企業向觸覺傳感器邁進的步伐。沉重的現實,讓我們警醒,也清醒地認識到,必須掌握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因此,國家出臺相應的頂層設計與規劃,通過夯實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來推進原始創新,關鍵的技術創新,尤其更為迫切的新時期下創新人才的培養。
  • 劉長銘:培養創新能力,從10的-4次方→1|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從10-4→12014年,黨中央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萬眾創新的基本前提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創新方法,這是每一位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和必須肩負的使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創新能力培養,每個孩子皆有可能。從我的從業經歷出發,我將孩子分為四種,傳說中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鄰居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孩子。
  • 李雙壽:面向智能製造的工程教育創新探索|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智能製造能夠實現製造的高效率和精準化,但多用於處理簡單、機械重複的操作,而思考複雜度高、創造力強、靈活性高的生產服務型工作,仍然需要人來勝任,但是相應的對人的要求會更高,對人才培養會產生新的要求。面向智能製造,工程教育創新、工程人才培養方面,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
  • 白明: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樹立養成教育思想|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即具有創新力的人才,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基於養成教育思想培養科學興趣、科學習慣、科學想像力。白明資深科技活動指導專家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創客教育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樹立養成教育思想
  • 李成: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李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傳感器分會常務理事北京微創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對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解——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人才關乎國家的發展與未來這裡我要說的是觸覺傳感器,它是機器人的核心部件,但精確、穩定、苛刻的要求目前制約我國大部分企業向觸覺傳感器邁進的步伐。沉重的現實,讓我們警醒,也清醒地認識到,必須掌握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因此,國家出臺相應的頂層設計與規劃,通過夯實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來推進原始創新,關鍵的技術創新,尤其更為迫切的新時期下創新人才的培養。
  • 劉堅:高中,創新人才成長的關鍵階段 |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時代的迫切需要。高中是創新人才成長的關鍵階段,學校、教師、家長如何讓高中階段真正成為孩子的黃金階段。在「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上,劉堅教授給出了他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深刻回答:既要為每個學生打下共同基礎,更要為不同學生打下不同基礎。當我們能考慮到學生的多樣性的時候,創造性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
  • 李作林:新時代科技教師的使命感與行動擔當|創新人才公益課堂
    從這個意義上講,該戰略也是人才驅動策略。也就是說,現在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各國對科技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於課程、教學、教師素質等方面,其中,科技教師肩負著培養國家未來科技創新人才的重任,具有強烈的使命感。
  • 高穎:科技場館+科學課程=啟航科學之夢|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方位的、各個層次的、高質量的科學教育,科技場館能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好的條件和平臺,是提升科學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國家把創新人才培養放在了國家戰略的重要位置。在國家政策支持,大學、科研單位導師,中學教師對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創新人才的強烈渴求下,中學生通過翱翔計劃、英才計劃、拔尖計劃、科技人才早期培養計劃、科技俱樂部等項目,有機會走進科研院所實驗室,開展科研學習。
  • 張淑春:科技築夢,快樂成長|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公益課堂
    科技創新並不神秘,也並非遙不可及,很多發明創造都是源自於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學生能不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主要看他會不會思考,能不能探究。對於一線教師而言,關鍵就在於如何培養學生形成善於思考、善於探究、善於創新和善於實踐的習慣。
  • 高凱:後「加分」時代的科技教師角色定位|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培養是科技教育的一個重要話題。我們國家將人才培養,尤其是創新型人才培養作為國家人才戰略來進行實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創新型人才培養更需要同學們從小學對創新產生一些興趣,隨著在初高中知識儲備的不斷增加,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形成更好的創新技能或意識,然後進入大學接受更加專業的創新思維訓練,最終成為創新人才,為國家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 高穎:科技場館+科學課程=啟航科學之夢|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方位的、各個層次的、高質量的科學教育,科技場館能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好的條件和平臺,是提升科學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高穎北京市第八中學科技教育辦公室主任正高級教師全國高級科技輔導員科技場館+科學課程=啟航科學之夢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迫切需要大批的創新人才。國家把創新人才培養放在了國家戰略的重要位置。
  • 【教育雜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是民族進步和發展的動力,同時也是現代人才必備的素養。初中物理課程中包含力學、電學等多個學科內容,教學的實施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應加強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以便採取有效教學策略,促使課程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一、 初中物理教學現狀分析長期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初中物理教學在目標、模式和方法選擇上多以應付考試為目的。
  • 創新教學方式 培養創新人才
    他主張創新教育在凸顯中華傳統文化底蘊下,順應時代發展,知行合一,推行各項創新舉措。 對於中國創新教育的發展,他既是理念文化的傳播者,又是實踐者。在多年教育智慧的沉澱和不斷探索下,一所眾望所歸的科技創新學校——上海未來科技學校誕生了。他多年的創新教育智慧將在這裡得以充分踐行…… 更多作者的創新觀點及行為,請閱讀倪校長的《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創新人才》。
  • 壹財經開講|數位化時代賦能營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在經管學院就讀期間,提升了我的專業能力和產品思維。特別是案例教學,有機會真實地參與企業項目,將營銷知識與企業實踐相結合。」黃燦說。  馮蛟介紹,首先,新生代學習者的主體特徵、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發生明顯變化,獲取知識的渠道豐富便捷、更新迅速。「從教師角度而言,知識相對壟斷地位正在受到挑戰。
  • 高凱:後「加分」時代的科技教師角色定位|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培養是科技教育的一個重要話題。我們國家將人才培養,尤其是創新型人才培養作為國家人才戰略來進行實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創新型人才培養更需要同學們從小學對創新產生一些興趣,隨著在初高中知識儲備的不斷增加,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形成更好的創新技能或意識,然後進入大學接受更加專業的創新思維訓練,最終成為創新人才,為國家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 從高考作文想到創新人才培養
    作文,在某種意義上最能體現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所以從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題,筆者想到了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  我想,中國教育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校園的天空一定要飄蕩創新的雲彩。當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創造性教育中得到充盈的精神關懷、豐富的知識給養,頭腦風暴的滌蕩以及自主的時空存在時,我相信,這種教育將會讓每一塊金子都閃閃發光。今年的作文題有了點這個味兒,我為此感到高興。
  • 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
    創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識的創造者、新技術的發明者、新學科的創建者,是科技新突破、發展新途徑的引領者和開拓者,是搶佔科技制高點的決定性因素。  站在我省的角度,《規劃綱要》突出高層次科技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一是著眼於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 師者交流|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創新人才
    」,「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推行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以及走班制、選課制等教學組織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由此可見,「創新」仍然是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任務。本文就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談談中小學教師如何創新性地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是古今中外都十分提倡與推崇的教學方式。啟發式教學的思想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教育家孔子與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