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穎:科技場館+科學課程=啟航科學之夢|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2020-08-18 青橙創客教育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方位的、各個層次的、高質量的科學教育,科技場館能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好的條件和平臺,是提升科學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

高穎

北京市第八中學科技教育辦公室主任

正高級教師

全國高級科技輔導員

科技場館+科學課程=啟航科學之夢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迫切需要大批的創新人才。國家把創新人才培養放在了國家戰略的重要位置。

科技場館創設提供科學課程創新開發的條件及平臺

科技場館在全國各省市可見,常見有天文館、自然館等。它們與科研單位的野外站臺、科研單位的內部場館、學校內用於學生科學學習的科技場地等,共同為科學課程的創新開發提供了條件和平臺。

科技場館創設的著眼點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為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打基礎;

二為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提高求保障;

三是成為打造創新人才成長的搖籃。

科技場館之所以能夠為科技課程的創新開發提供條件平臺,是因為它具有下面這些特點:

1、教育性

科技場館教育是以寓教於樂為形式的教育。科技場館建設之初的一個很重要的職能就是做教育,為傳承,使我們的下一代受益。課程改革中提到,中國學生要發展核心素養是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要做好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也就是讓學生具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要有責任擔當、勇於實踐創新。做到這幾點,我們的科技場館也就回歸了科學真實環境,回到教育的本質。

2、科技性

科學是人類積累的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的知識體系。技術是根據自然科學原理生產實踐經驗,為某一實際目的而協同組成的各種工具、設備、技術和工藝體系,是一種實踐。科技教育就是把科學和技術通過有效的教育活動整合在一起。在科技場館,孩子們可以感受濃縮的科學、前沿的科學、自然的科學。

3、豐富性

豐富性表現在形式豐富、內容豐富、領域豐富。活動的內容可以是參觀、競賽、觀摩、體驗性的,可以涵蓋科學的方方面面。

4、實踐性

科技場館核心的教育形式是通過實踐性完成的。場館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在這裡學生體驗到的是不同於一般課堂的學習。

5、開放性

場館類型、教學內容、活動形式、學習成果等方面都是開放的,給學生留出進一步思考學習空間。

場館教育的開放性立足學生社會責任感,生存能力培養。通過開發科技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科學興趣,有助於學生品德教育、勞動教育、自然教育、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

6、創新性

場館教育立足創新人才培養。創造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在9到22歲,尤其是15到18歲,這個時期的教育提倡師生共同探究、共同思考問題,使學生養生勤於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多發問及敢於表達不同的學術見解。

科學課程落地科技場館創新教育的任務及效能

科技場館的創新教育任務和效能發揮一定是通過課程來完成的。「課程活動化、活動課程化」最能形象的說明場館教育與課程的關係。

學校科技特色開放性實踐課程主要有兩類,一是與學科結合緊密課程,一是拓展型課程。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出現一門新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可以利用這門課程開發科技場館在青少年成長中的教育作用,把教育效能發揮到最大化。通過校內外結合,開闊學生眼界,激發探索科學興趣。

  • 中學和科研單位聯動創新學習課程

科技創新課程為創新人才培養創造條件。在國家政策支持,大學、科研單位導師,中學教師對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創新人才的強烈渴求下,中學生通過翱翔計劃、英才計劃、拔尖計劃、科技人才早期培養計劃、科技俱樂部等項目,有機會走進科研院所實驗室,開展科研學習。

  • 科技創新教育一般過程:學生選拔、培養、評價、跟蹤。

1、學生選拔

依託學校科技俱樂部招生,以學生自願提出申請,每年高一年級入學教育時開設講座,開學一周開始招生——面試(科技教師、年級組長、班主任等參與)——短期活動考驗

2、培養:以課題研究項目為載體

課題研究項目關注做人、做事、做學問。課題研究要和社會打交道,要在大學和科研單位專家的指導下做新的形式的學習。課題研究是對學生基礎知識拓展,科研方法學習,搜集整理信息能力、閱讀能力、動手實驗能力、資源利用能力、科學表達能力等各種能力養成的系統培養。它能夠讓學生體驗科研過程,感悟科學精神,能夠幫助學生把最原始的興趣,轉變為科學興趣,並逐漸成為執著追求。

3、評價與跟蹤

創新人才培養可以藉助科研平臺的各類評價系統,把學生參加競賽做成課程。這個課程在開題、中期、結題要不停的對學生進行訓練,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科技創新類競賽活動。

參賽的過程是學生能力提高最快的過程,學生不僅要做好自己的作品,而且要整理好能反映研究過程的所有原始資料,要設計展板、要製作和準備不同時間的演講稿。將比賽作為學習的過程,學生的收穫就能落到本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上。

科技場館與科技課程有機結合,益於學生成長,利於教師發展,有助親子關係。如何有機結合,我認為可以在社會層面建立館校結合長期合作機制;在教育系統層面搭建師生科技創新教育學習、展示、分享的長期持續平臺,建立關於科學課程和課程教育效果的科學評價體系;家庭層面上,家長也要積極參與、鼓勵、支持孩子參加活動。

讓更多的孩子對科學有夢想,有創新的意識,創新的能力。啟航科學之夢,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在路上!

(本文根據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上,北京市第八中學科技教育辦公室主任高穎老師的主題演講整理,內容有刪減。)

相關焦點

  • 高穎:科技場館+科學課程=啟航科學之夢|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方位的、各個層次的、高質量的科學教育,科技場館能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好的條件和平臺,是提升科學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高穎北京市第八中學科技教育辦公室主任正高級教師全國高級科技輔導員科技場館+科學課程=啟航科學之夢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迫切需要大批的創新人才。國家把創新人才培養放在了國家戰略的重要位置。
  •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全26期課程回放,建議收藏學習
    圍繞著這些問題,全國K16技術與工程教育聯盟特別聯合北京科技教育創新研究院、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和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組織舉辦了「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活動,活動由青橙教育創新研究院承辦,啟迪之星作為支持單位。
  • 姚飛:以青少年科學工作室帶動區域科技教育發展|創新人才培養
    科學工作室給青少年帶來的其實不止是課程,更重要的是各種科技資源,是助力學生發現志趣,實踐創造,成為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平臺。1.要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科學工作室骨幹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科技創新能力。2.要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科學工作室骨幹教師要具備一定的項目管理能力,帶領同學們快速地適應項目。3.要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科學工作室骨幹教師要開展教學實踐的能力,要不斷地接觸學生,與同學們一起製作,進行交流,教學相長。隨著教具種類的增加,課程內容的豐富,課程實踐的加入,學生接觸的項目越來越多。
  • 張淑春:科技築夢,快樂成長|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公益課堂
    科技創新並不神秘,也並非遙不可及,很多發明創造都是源自於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學生能不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主要看他會不會思考,能不能探究。對於一線教師而言,關鍵就在於如何培養學生形成善於思考、善於探究、善於創新和善於實踐的習慣。
  • 李成: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李約瑟難題」與「錢學森之問」是社會發展實踐凝練出來的具有時代性的問題,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公平科學選拔有創造力人才的緊迫性。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鬥,我國科技事業近年來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的成就。例如載人航天、國產大飛機C919、載人深海探測蛟龍號、珠峰測高、首次完成的航空重力測量等,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體現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離不開科技創新,更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但是,在巨大成果的背後,我們依然面臨著眾多待攻克、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難題與技術難題,甚至是卡脖子的關鍵技術。
  • 白明: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樹立養成教育思想|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即具有創新力的人才,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基於養成教育思想培養科學興趣、科學習慣、科學想像力。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樹立養成教育思想創新人才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培養。在他看來,青少年十六七歲時,正是其探索人生、發現自我的「志學」之年,這個時候能否得到「走進科學」的機會,至關重要。
  • 李成: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李約瑟難題」與「錢學森之問」是社會發展實踐凝練出來的具有時代性的問題,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公平科學選拔有創造力人才的緊迫性。因此,國家出臺相應的頂層設計與規劃,通過夯實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來推進原始創新,關鍵的技術創新,尤其更為迫切的新時期下創新人才的培養。創新人才培養規劃基於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近年來,國家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規劃綱要。
  • 李作林:新時代科技教師的使命感與行動擔當|創新人才公益課堂
    ,各國對科技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於課程、教學、教師素質等方面,其中,科技教師肩負著培養國家未來科技創新人才的重任,具有強烈的使命感。今天,我從一線科技教師的角度給大家分享從教20年的收穫與感想。課堂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影響創新人才成長的因素有很多,但與其他影響源相比,教師的影響居於第一位,這種影響不僅是綜合系統的,而且是長期的。啟蒙教育的作用一般發生在中小學教師的身上,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主渠道。
  • 高凱:後「加分」時代的科技教師角色定位|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培養是科技教育的一個重要話題。我們國家將人才培養,尤其是創新型人才培養作為國家人才戰略來進行實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創新型人才培養更需要同學們從小學對創新產生一些興趣,隨著在初高中知識儲備的不斷增加,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形成更好的創新技能或意識,然後進入大學接受更加專業的創新思維訓練,最終成為創新人才,為國家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 劉長銘:培養創新能力,從10的-4次方→1|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從10-4→12014年,黨中央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萬眾創新的基本前提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創新方法,這是每一位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和必須肩負的使命。少年班的目的是為探索中國優秀人才培養的規律,培養在科學技術等領域出類拔萃的優秀人物,推動中國教育和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
  • 馬萍萍:在創新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在科技人才培養中,老師是學生的引路人、陪伴者、同行人、激勵者,學生創新需要環境、需要土壤,需要領航者為學生搭建平臺,在學生迷失的時候給予指引。在創新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科學技術創新的關鍵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 ​[十佳科技教育創新學校]讓孩子的科技夢從學校啟航——雲南省楚雄師範學院附屬小學
    學校提出了「讓孩子的科技夢從學校啟航」的科學教育理念,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增強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現和培養一批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學生,促進學校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的廣泛開展和科技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
  • 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培養,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收官
    多方聯動,構建中學科學人才公益培養平臺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由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清華大學-騰訊網際網路創新技術聯合實驗室、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騰訊基金會和騰訊犀牛鳥於今年5月正式發布,旨在為中學科技人才提供更廣闊的平臺,激發中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和熱情,提升中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科研創新的能力,助力中學科技人才的全面培養。
  • 高凱:後「加分」時代的科技教師角色定位|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培養是科技教育的一個重要話題。我們國家將人才培養,尤其是創新型人才培養作為國家人才戰略來進行實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創新型人才培養更需要同學們從小學對創新產生一些興趣,隨著在初高中知識儲備的不斷增加,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形成更好的創新技能或意識,然後進入大學接受更加專業的創新思維訓練,最終成為創新人才,為國家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 [上海]「科普」混搭「廣告」「愛科學」系列公益廣告首發
    《愛科學》系列公益廣告,凝結了政府、媒體、創意等社會各方的力量,傳遞科學精神,營造科學氛圍。希望在《愛科學》的潛移默化下,激活每一個社會細胞,促使更多家長行動起來,多注意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和好奇心,為科學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環境,推動中國科技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 助推中國夢!
  • 培養科學興趣 量子計算進入中學課堂
    這是量子計算首次進入我國中小學課堂,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那麼,學校如何讓艱深理論做到通俗易懂?量子理論的思維方式,對於中學生而言有何重要意義?12月28日,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學校相關領導與專家。巧妙的類比,講出量子力學的趣味性 在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唐江澎校長看來,對量子科技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高校、研究所的責任,基礎教育也需要加強基礎理念和科學素養的培養,量子計算課程進入中小學課堂,就是一次在基礎教育領域對量子人才創新培養的有益探索。如何開設「量子計算理論與實驗」課?
  • 劉大禾:我對創新的理解——從物理的角度|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革新是大量的,創新是少量的,革命性的偉大創新更是少之又少。關於創新人才真正的大師不是培養出來、教出來的,是在科研環境中幹出來的。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都不例外。下面,從錢學森之問來談一下我對創新人才的看法。「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涉及到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科研體制和整體環境。傑出人才又稱「大師」,大師就是相關領域的泰鬥級人物。泰鬥級人物的誕生,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即「時勢造英雄」。
  • 科技下鄉,讓夢啟航——Red youth實踐團用技術打開學生智慧之眼
    科技下鄉,讓夢啟航——Red youth實踐團用技術打開學生智慧之眼 8月3日,Red youth實踐團於費縣益海助學中心開展《無人機操作、攝影體驗課》。本堂課由實踐團成員孫澎升主講,助學中心全體師生共同參與。
  • 讓腦科學走進課堂,讓創新教育引領未來
    曹琦局長指出要實現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教育目標,必須尊重教育科學,充分利用腦科學成果促進教育創新。本次會議順應數智時代基礎教育改革創新需求和未來學校實驗區建設目標,將促使教育科學研究成果更好的轉化為教育教學推動力,更好地為一線教師和學生服務。閆利娟校長介紹了教育腦科學課程在曲江二小教育集團的應用實踐。
  • 歐陽白:項目研究是中學階段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
    項目研究是中學階段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人人都可創新,創新有不同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應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除了紮實的文理課程知識,還可以通過廣泛涉獵各類人文修養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文、史、哲、藝術等),陶冶情操,開闊眼界;堅持體育運動,以保持健康的體魄,承擔高強度的科研工作,並在運動訓練中培養堅毅、自信、果敢的品格;這些都是科技創新的潤滑劑和助推器。優秀的創新人才還要有為國為民貢獻的遠大理想,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智慧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