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記者獲悉,2020年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評優答辯會在線上成功收官。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副主任鄭紹遠教授、騰訊公司副總裁王巨宏出席答辯會並致辭。同時本次會議特別邀請到北京大學查紅彬教授、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陳熙霖研究員、清華大學胡事民教授、浙江大學童若鋒教授、北京師範大學黃華教授、騰訊高校合作總監劉婷婷等六位學界特邀專家和企業專家,一同與來自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華東師範大學附屬第二中學、深圳中學、長沙市雅禮中學等中學的九組答辯學生共同回顧了半年來的科研經歷,並從課題選題、研究規劃、實驗結果分析等方面提出建議,為學生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給予了有效的啟發。
多方聯動,構建中學科學人才公益培養平臺
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由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清華大學-騰訊網際網路創新技術聯合實驗室、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騰訊基金會和騰訊犀牛鳥於今年5月正式發布,旨在為中學科技人才提供更廣闊的平臺,激發中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和熱情,提升中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科研創新的能力,助力中學科技人才的全面培養。
鄭紹遠教授代表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致辭,他指出,社會變革非常快,年輕人不僅需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快速學習和高效溝通的能力,更需要有解決問題和團隊協作的能力。他非常高興看到這個項目中,很多高校老師付出自己的精力與時間參與到中學生人才培養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整個科研過程。他希望通過這種與高校、企業、中學的多方聯動,幫助到中學生開展科研實踐,讓中學生未來能夠有勇氣面對困難,迎接挑戰。他也非常感謝社會各界對項目的支持。
「希望我們所搭建的科研實踐平臺,可以為同學們打開一扇通往科研道路的窗,讓更多同學對科學產生興趣,並且有機會參與其中。也期待未來在全球的基礎科學或重大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中,能夠看到我們中國人的身影,更希望未來能夠看到你們的身影。」王巨宏表示。
學練結合,探索中學生創新科研實踐新模式
針對中學生開展科研活動門檻較高的情況,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在項目啟動之初就設立了「科研能力提升環節+專業領域輔導環節」的「學練結合」培養模式,項目通過聯動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等30餘位犀牛鳥高校優秀教師、犀牛鳥精英大學生及來自騰訊的20餘位技術專家,為學生提供了免費系列課程學習和科研實踐指導。
在科研能力提升環節,學生通過學習系列學術導論課程,提升了自身學術素養,並通過聆聽系列計算機學科前沿報告,對計算機學科發展、相關領域專業知識、以及新興技術如何推動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和應用有了更全面了解,培養了自己的科研興趣。在專業領域輔導環節,學生通過參加提升課程,與來自清華大學、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犀牛鳥傑出青年教師及騰訊資深技術專家圍繞智慧機器人、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等七大方向進行專業分享和深度交流。通過參加暑期創新科研營活動對話大師丘成桐教授、張正友博士,不斷開拓科研視野。
最終,學生在高校學術導師的啟發和一對一指導下完成科研課題,並有九組學生入選此次評優答辯。評審專家從研究價值、結果正確性和能力綜合性等五個維度對答辯學生的成果進行了綜合評定。其中,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武墨湲同學獲得一等獎學金。深圳中學鄧宇帆同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唐璘彬同學獲得二等獎學金。天津市二十中學李冠津同學、深圳大學師範學院國際高中劉芮伶/呂佳團隊、北京一零一中學劉衍東/馬林冉團隊、長沙市雅禮中學歐陽奕航同學獲得三等獎學金。北京一零一中學李文軒/施彥哲團隊、北京十一學校劉濤聞同學獲得優秀獎。
此外,還評選出一等獎指導老師: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田豐研究員,二等獎指導老師:上海大學曾丹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鍾德星副教授,三等獎指導老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高林副研究員、清華大學張松海副教授、清華大學賈珈副教授、北京郵電大學馬佔宇教授,優秀獎指導老師: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張華副研究員。
武墨湲、唐璘彬、歐陽奕航同學分別從知識儲備、能力提升、科研視野等方面分享了自己參與項目的收穫和體會。
武墨湲同學談到,「經歷了這個項目,作為一名高二學生的我,深深感受到,我要學好基礎知識才能夠有效地投入到為科技進步做貢獻的行列中去。未來我希望通過不懈地努力,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人才,服務於我們的社會。」
「通過參與這個項目我對自己感興趣的音頻處理領域有了初步的理解,了解了數據不足時訓練網絡的思路,有了處理完整項目的經驗。」唐璘彬同學表示。
「參與這個項目我受益匪淺,不僅激發了我對信息學研究的興趣,還拓寬了科學上的國際視野。在幫助我深度體驗科學研究的同時,犀牛鳥項目還指導我掌握了常用的編程軟體、學會了文獻檢索及科學閱讀文獻。」歐陽奕航同學表示。
專家助陣,加速中學拔尖科技人才全面提升
科學研究是解決人類各種生存挑戰的重要途徑,鼓勵中學生自由探索開展科研,崇尚科學精神,對拔尖科技人才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項目組在項目發起之初就邀請到著名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先生和多位學界、業界專家擔任指導委員會成員,希望基於他們豐富的科研經歷和豐碩的科研成果為中學生做科研提供專業的指導和有效的幫助。答辯評優會上,評委們紛紛寄語中學生,表達了自己的殷切希望。
陳熙霖老師分享了做科研的四點建議:首先,興趣是第一位的,要學會享受科研的過程。其次,要注重平時的積累,對理論、數據的積累及對問題的認識都會成為自己未來做科研的優勢。再者,要學會團隊合作,今天大多數學科都需要團隊協作開展研究。最後,做科研胸懷非常重要,對不同學術觀點的博採眾長,也會影響我們未來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多遠。
胡事民老師分享了對科研態度的理解,在中學階段能不能取得很重要的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受到這種科研的薰陶,養成良好的科研習慣。在科研道路上嚴謹、求實、追求完美。
童若鋒老師認為做科研一定要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學會把握問題的本質並找到最合適的方法,理清思路並堅持下去。
黃華老師則鼓勵同學們要保持健康的身體,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培養邏輯能力、努力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勇於嘗試。
「未來,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將繼續發揮騰訊的平臺優勢、連接更多高校的優質研究資源,與中學聯合開展科技創新教育,希望通過更多人的一起努力,能夠加速科技行業優秀人才的培養。」劉婷婷表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