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培養,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收官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12月11日記者獲悉,2020年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評優答辯會在線上成功收官。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副主任鄭紹遠教授、騰訊公司副總裁王巨宏出席答辯會並致辭。同時本次會議特別邀請到北京大學查紅彬教授、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陳熙霖研究員、清華大學胡事民教授、浙江大學童若鋒教授、北京師範大學黃華教授、騰訊高校合作總監劉婷婷等六位學界特邀專家和企業專家,一同與來自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華東師範大學附屬第二中學、深圳中學、長沙市雅禮中學等中學的九組答辯學生共同回顧了半年來的科研經歷,並從課題選題、研究規劃、實驗結果分析等方面提出建議,為學生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給予了有效的啟發。

多方聯動,構建中學科學人才公益培養平臺

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由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清華大學-騰訊網際網路創新技術聯合實驗室、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騰訊基金會和騰訊犀牛鳥於今年5月正式發布,旨在為中學科技人才提供更廣闊的平臺,激發中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和熱情,提升中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科研創新的能力,助力中學科技人才的全面培養。

鄭紹遠教授代表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致辭,他指出,社會變革非常快,年輕人不僅需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快速學習和高效溝通的能力,更需要有解決問題和團隊協作的能力。他非常高興看到這個項目中,很多高校老師付出自己的精力與時間參與到中學生人才培養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整個科研過程。他希望通過這種與高校、企業、中學的多方聯動,幫助到中學生開展科研實踐,讓中學生未來能夠有勇氣面對困難,迎接挑戰。他也非常感謝社會各界對項目的支持。

「希望我們所搭建的科研實踐平臺,可以為同學們打開一扇通往科研道路的窗,讓更多同學對科學產生興趣,並且有機會參與其中。也期待未來在全球的基礎科學或重大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中,能夠看到我們中國人的身影,更希望未來能夠看到你們的身影。」王巨宏表示。

學練結合,探索中學生創新科研實踐新模式

針對中學生開展科研活動門檻較高的情況,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在項目啟動之初就設立了「科研能力提升環節+專業領域輔導環節」的「學練結合」培養模式,項目通過聯動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等30餘位犀牛鳥高校優秀教師、犀牛鳥精英大學生及來自騰訊的20餘位技術專家,為學生提供了免費系列課程學習和科研實踐指導。

在科研能力提升環節,學生通過學習系列學術導論課程,提升了自身學術素養,並通過聆聽系列計算機學科前沿報告,對計算機學科發展、相關領域專業知識、以及新興技術如何推動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和應用有了更全面了解,培養了自己的科研興趣。在專業領域輔導環節,學生通過參加提升課程,與來自清華大學、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犀牛鳥傑出青年教師及騰訊資深技術專家圍繞智慧機器人、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等七大方向進行專業分享和深度交流。通過參加暑期創新科研營活動對話大師丘成桐教授、張正友博士,不斷開拓科研視野。

最終,學生在高校學術導師的啟發和一對一指導下完成科研課題,並有九組學生入選此次評優答辯。評審專家從研究價值、結果正確性和能力綜合性等五個維度對答辯學生的成果進行了綜合評定。其中,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武墨湲同學獲得一等獎學金。深圳中學鄧宇帆同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唐璘彬同學獲得二等獎學金。天津市二十中學李冠津同學、深圳大學師範學院國際高中劉芮伶/呂佳團隊、北京一零一中學劉衍東/馬林冉團隊、長沙市雅禮中學歐陽奕航同學獲得三等獎學金。北京一零一中學李文軒/施彥哲團隊、北京十一學校劉濤聞同學獲得優秀獎。

此外,還評選出一等獎指導老師: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田豐研究員,二等獎指導老師:上海大學曾丹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鍾德星副教授,三等獎指導老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高林副研究員、清華大學張松海副教授、清華大學賈珈副教授、北京郵電大學馬佔宇教授,優秀獎指導老師: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張華副研究員。

武墨湲、唐璘彬、歐陽奕航同學分別從知識儲備、能力提升、科研視野等方面分享了自己參與項目的收穫和體會。

武墨湲同學談到,「經歷了這個項目,作為一名高二學生的我,深深感受到,我要學好基礎知識才能夠有效地投入到為科技進步做貢獻的行列中去。未來我希望通過不懈地努力,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人才,服務於我們的社會。」

「通過參與這個項目我對自己感興趣的音頻處理領域有了初步的理解,了解了數據不足時訓練網絡的思路,有了處理完整項目的經驗。」唐璘彬同學表示。

「參與這個項目我受益匪淺,不僅激發了我對信息學研究的興趣,還拓寬了科學上的國際視野。在幫助我深度體驗科學研究的同時,犀牛鳥項目還指導我掌握了常用的編程軟體、學會了文獻檢索及科學閱讀文獻。」歐陽奕航同學表示。

專家助陣,加速中學拔尖科技人才全面提升

科學研究是解決人類各種生存挑戰的重要途徑,鼓勵中學生自由探索開展科研,崇尚科學精神,對拔尖科技人才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項目組在項目發起之初就邀請到著名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先生和多位學界、業界專家擔任指導委員會成員,希望基於他們豐富的科研經歷和豐碩的科研成果為中學生做科研提供專業的指導和有效的幫助。答辯評優會上,評委們紛紛寄語中學生,表達了自己的殷切希望。

陳熙霖老師分享了做科研的四點建議:首先,興趣是第一位的,要學會享受科研的過程。其次,要注重平時的積累,對理論、數據的積累及對問題的認識都會成為自己未來做科研的優勢。再者,要學會團隊合作,今天大多數學科都需要團隊協作開展研究。最後,做科研胸懷非常重要,對不同學術觀點的博採眾長,也會影響我們未來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多遠。

胡事民老師分享了對科研態度的理解,在中學階段能不能取得很重要的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受到這種科研的薰陶,養成良好的科研習慣。在科研道路上嚴謹、求實、追求完美。

童若鋒老師認為做科研一定要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學會把握問題的本質並找到最合適的方法,理清思路並堅持下去。

黃華老師則鼓勵同學們要保持健康的身體,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培養邏輯能力、努力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勇於嘗試。

「未來,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將繼續發揮騰訊的平臺優勢、連接更多高校的優質研究資源,與中學聯合開展科技創新教育,希望通過更多人的一起努力,能夠加速科技行業優秀人才的培養。」劉婷婷表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立足基礎學科 首屆騰訊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圓滿收官
    12月11日記者獲悉,2020年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評優答辯會在線上成功收官。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副主任鄭紹遠教授、騰訊公司副總裁王巨宏出席答辯會並致辭。多方聯動,構建中學科學人才公益培養平臺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由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清華大學-騰訊網際網路創新技術聯合實驗室、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騰訊基金會和騰訊犀牛鳥於今年
  • 2021年度騰訊犀牛鳥精英人才培養計劃申請啟動
    12月11日,2021年騰訊犀牛鳥精英人才培養計劃(以下簡稱犀牛鳥精英計劃)正式對外發布,這也是犀牛鳥精英計劃發布的第5年。本年度犀牛鳥精英計劃持續關注人工智慧領域科研人才培養,發布「犀牛鳥精英科研人才培養計劃」,包括:機器人、AI醫療、量子計算、智慧城市等12個前沿熱議方向,71項研究課題。
  • 「翱翔計劃」:人才培養方式創新的「北京模式」
    全面總結十年來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各項工作,交流創新人才培養經驗,更好推進全市人才培養方式創新和實踐探索,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辦,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承辦,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十年總結會日前在京舉行。走過十年。
  • 李成: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李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傳感器分會常務理事北京微創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對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解——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人才關乎國家的發展與未來高校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說到高校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就要提到受人們廣泛關注的自主招生與強基計劃。2020年,強基計劃取代了施行17年的自主招生。與自主招生相比,強基計劃在試點高校數量、招生專業、目標定位、入圍依據、培養模式等方面都進行了實質的改變。
  • 李成: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人才關乎國家的發展與未來,高考是人才選拔的公平機制,雖然只是人生極短的一段時間,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平臺,一個分水嶺。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鬥,我國科技事業近年來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的成就。例如載人航天、國產大飛機C919、載人深海探測蛟龍號、珠峰測高、首次完成的航空重力測量等,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體現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離不開科技創新,更離不開創新人才的培養。但是,在巨大成果的背後,我們依然面臨著眾多待攻克、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難題與技術難題,甚至是卡脖子的關鍵技術。
  • 康龍化成助力高端科技人才培養
    在接下來的六年時間裡,康龍化成將提供800多萬人民幣,助力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高端科技人才培養。 康龍化成與上海有機所的合作始於2011年,在戴立信院士的積極倡導下,設立康龍化成教育基金,支持上海有機所優秀博士畢業生進入國際一流實驗室接受進一步的科研訓練,鼓勵有志青年投身科學事業。
  • 高穎:科技場館+科學課程=啟航科學之夢|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方位的、各個層次的、高質量的科學教育,科技場館能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好的條件和平臺,是提升科學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高穎北京市第八中學科技教育辦公室主任正高級教師全國高級科技輔導員科技場館+科學課程=啟航科學之夢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迫切需要大批的創新人才。國家把創新人才培養放在了國家戰略的重要位置。
  • 美歐對中亞國家實施青年精英人才培養計劃
    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和項目,就是實施青年精英人才培養計劃。俄羅斯網絡雜誌《軍事政策分析》最近刊文對此予以披露。「要想戰勝敵人就去教育他們的孩子」。西方國家向來重視對年青人的培養教育。中小學交流計劃(FLEX)是美國政府資助包括中亞國家在內的獨立國協國家部分高中學生到美國的中學進行一段時間或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吃住在美國家庭。美國國務院教育與文化司資助的國際大學生交流計劃也資助部分獨立國協國家的大學生到美國大學學習一個學期或一學年。2019年美國對烏茲別克斯坦教育部門的資助金額達到1億美元,主要用於協助烏方改革其教育系統。
  • 高穎:科技場館+科學課程=啟航科學之夢|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方位的、各個層次的、高質量的科學教育,科技場館能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好的條件和平臺,是提升科學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它們與科研單位的野外站臺、科研單位的內部場館、學校內用於學生科學學習的科技場地等,共同為科學課程的創新開發提供了條件和平臺。科技場館創設的著眼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為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打基礎;二為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提高求保障;三是成為打造創新人才成長的搖籃。
  • 恆昌利通公司重金啟動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計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疫情倒逼下企業加速擁抱數位化浪潮,金融行業作為數位化應用的前沿,金融科技人才面臨巨大缺口。普華永道報告指出,國內金融科技人才總缺口達150萬,能將技術能力與金融需求有機結合的人才更為稀少。但金融科技人才緊缺不止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全球性的問題。為此,多國陸續重金啟動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計劃。
  • 如何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關鍵是……
    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項目總工程師姜鵬說:「青年人才是中國創新科技力量的未來,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更好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必要準備。」
  • 促進科教融合 構建人才培養新範式——湖北大學物電學院人才培養的...
    這種轉換必然帶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範式」革命,而相應的教育理念、理論及模型都在這場革命中逐漸展開。科教融合理念、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縮寫為OBE)教學理念、協同論等,都成為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論選擇。
  • 騰訊發布公益計劃「雲梯計劃」 助力智慧產業人才培養
    公益項目助力高校學子產教融合培養數字人才「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為根基,構建數位化的「騰訊雲推出的『雲梯計劃』,將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有效對接,契合了國家戰略和數字人才培養方向,將引導高校學生積極參與產業網際網路探索和實踐,有效掌握前沿數位技術,為數字經濟和智慧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 歐陽白:項目研究是中學階段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
    項目研究是中學階段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人人都可創新,創新有不同層次。為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2020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開展了「強基計劃」。科技創新人才應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除了紮實的文理課程知識,還可以通過廣泛涉獵各類人文修養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文、史、哲、藝術等),陶冶情操,開闊眼界;堅持體育運動,以保持健康的體魄,承擔高強度的科研工作,並在運動訓練中培養堅毅、自信、果敢的品格;這些都是科技創新的潤滑劑和助推器。優秀的創新人才還要有為國為民貢獻的遠大理想,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智慧與決心。
  • 中國人民大學騰訊協同創新實驗室精英工程人才培養計劃招生公告
    為了提高學生對系統研發的興趣、培養精英工程人才,中國人民大學-騰訊協同創新實驗室計劃開展「精英工程人才培養計劃」,選拔對系統研發和工程能力培養有興趣、有基礎的本科生、研究生,在人大和騰訊雙方導師的共同指導下,以2-4人團隊的形式,開展為期一年的工程實踐。「精英工程人才培養計劃」學員選拔工作即日啟動,歡迎各位同學報名參加。學員入選後可獲得以下權益:1.
  • 中央計劃到2020年培養約2千名優秀青年拔尖人才
    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今天就這項工作的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問: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計劃?答:科學的未來在青年。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學發明的最佳年齡段是25歲至45歲,峰值是37歲。我國要加強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必須高度重視對青年人才的培養支持。這項計劃就是對那些最具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人才給予重點培養支持的專門計劃。
  • 中央出臺政策重點培養優秀青年人才/申報條件
    為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開闢「綠色通道」——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答記者問新華網北京2月24日電(記者趙超)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是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確定的12項重大人才工程之一,由中央組織部牽頭實施,重點培養支持國內35周歲以下的優秀青年人才
  • 中國科學院深入實施「人才培養引進系統工程」
    例如,針對青年人才培養力度不足的問題,成立了「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促進青年科技人才的全面成長、加速培養未來學術技術帶頭人,截至目前,共支持1768名會員,累計投入經費4.8億。據統計,首批入選青促會的340名會員中有7人獲得「傑青」,7人獲得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54人獲得「優青」,14人作為科研骨幹榮獲國家三大獎。
  • 國科大牽手陳經綸中學嘉銘分校 探索基礎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雙方合作的「科技創新實驗班」也將於今年新學期正式開始招生,計劃小學、中學各一個班。今後,雙方將深入探索高等教育貫通基礎教育的新型育人模式,加強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和實踐能力,讓孩子們愛科學、懂科學,引領科創人才的早期培養。
  • 姚飛:以青少年科學工作室帶動區域科技教育發展|創新人才培養
    科學工作室給青少年帶來的其實不止是課程,更重要的是各種科技資源,是助力學生發現志趣,實踐創造,成為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平臺。青少年科學工作室是促進校內外科技教育融合、培養青少年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陣地,是深受青少年喜愛、家長歡迎和老師肯定的青少年科學實踐場所。其以「動手做」、「做中學」為主要活動形式,強調參與性、實踐性、趣味性。青少年科學工作室的定位主要職能: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