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之下全球就業形勢嚴峻。國際勞工組織報告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工作時長下降了14%,以每周工作48小時的標準來計算,相當於減少了4億個全職工作崗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疫情倒逼下企業加速擁抱數位化浪潮,金融行業作為數位化應用的前沿,金融科技人才面臨巨大缺口。
普華永道報告指出,國內金融科技人才總缺口達150萬,能將技術能力與金融需求有機結合的人才更為稀少。但金融科技人才緊缺不止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全球性的問題。為此,多國陸續重金啟動金融科技人才培養計劃。今年年初,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FSC)與首爾市政府宣布,將在未來四年(2020年至2023年)提供190億韓元資金,啟動一項數字金融人才培養計劃,計劃主要針對當前的金融業從業人員、準金融科技企業家、金融科技專業人士以及正在為金融工作做準備的人。英國政府年初發布的一份獨立調查報告指出,倫敦金融服務業從業人員中約有17%來自歐盟,脫歐後金融行業應警惕未來英國可能出現的人才短缺危機,倫敦金融城希望通過新的「數字技能籤證」來鞏固英國作為金融科技中心的地位。
近日,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則宣布啟動Tech.Pass工作通行證計劃,希望藉此吸引更多在科技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創始人、領導人才和技術專家,為新加坡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做出貢獻。中國北京西城區也表示將緊扣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設,全面實施服務金融人才支持計劃,在未來三年集中培養2,000餘名金融和金融科技傑出人才。
金融行業作為科技應用的最前沿,是人才和智力密集型的產業。人才是金融科技創新的第一動力。調查顯示,38%的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僱主和從業人員認為,人才培養、儲備和供應是確保金融科技持續成功的關鍵因素。儘管各大金融機構一直在積極擁抱金融科技新浪潮,但金融科技人才的緊缺卻成為制約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
金融科技人才缺口下,不管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新金融企業,都對金融科技人才廣撒英雄帖,伸出橄欖枝。今年秋招中,至少有30家券商、30多家基金公司提前開始了2021年畢業季的招聘活動,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中信建投證券、申萬宏源、中金財富、廣發證券在內的6家券商開啟的招聘專場中,金融科技人才招聘佔據「C」位,主要崗位包括風控系統開發崗、數據應用開發工程師、人工智慧開發等。
「道路千萬條,科技第一條」。不止是券商、基金公司,很多銀行也專門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子部門,對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迎來井噴。工行發布「科技菁英計劃」,為境內分行和科技類直屬機構甄選產品研發、用戶研究、大數據研究等領域的科技專業人才,涵蓋電子信息科學類、計算機類、數理統計類等相關專業;農行則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農銀金融科技,面向全球招攬金融科技人才,致力建成與國際一流商業銀行集團相適應的最佳數字生態金融科技公司;郵儲銀行也制定信息科技人才工程實施方案,開展常態化招聘。
除傳統金融機構外,新金融企業對金融科技人才也呈現出求賢若渴的態勢。例如,新金融企業恆昌正不斷加速人才精英化、國際化進程,引入國內外業界頂尖人才。一方面,恆昌吸納大量知名高科技公司、網際網路公司精英加入,核心管理團隊和專業人員大多具有博士、碩士學位,高管一半以上擁有海外留學經歷或曾是跨國公司職業經理人。另一方面,為加強科技人才的歸屬感,營造科技社區相互促進的氛圍,恆昌技術中心落戶網際網路行業IT精英人才聚集的「臥虎藏龍地」——西二旗中關村軟體園網際網路創新中心, 與騰訊、百度、滴滴等國內網際網路巨頭比鄰而居,為恆昌的優秀技術人才吸納、引進及研發工作提供更加優越的環境。
不斷吸納人才的同時,恆昌也通過「產學研聯合培養」的人才積累,實現金融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形成良性發展的生態圈。在過去的幾年,恆昌積極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合作,打造了恆昌「智者育才大講堂」人才培育項目,吸納更多具有全球化視野、專業過硬、綜合能力過硬的金融精英人才。目前,恆昌已先後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美國北方中央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河北金融學院等國內外高等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關係,以高校為通道,補充經濟、金融、數據處理、人工智慧等方面的優秀人才,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加強產學研的轉換效率。
2019年央行重磅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 年)》中,明確將加強金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金融科技發展規劃重點任務之一。今年9月21日,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強調要促進金融科技創新,支持金融科技重大項目落地,支持藉助科技手段提升金融基礎設施服務水平。未來,恆昌將更加重視金融科技戰略規劃和優秀人才引進,以金融科技為抓手,構建金融科技服務生態,驅動自身數位化轉型,助力金融高質量發展。(來源:搜狐)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