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疫情「撞」上畢業季,2020屆畢業生表示太難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屆畢業生們面臨著上有上千萬的失業大軍,下有800多萬應屆生的雙重夾擊。而無論是普通高校畢業還是985、211的「天之驕子」,大家都面臨著同樣的就業難困局。上半年清華大學法學院官方微信發布文章,呼籲法學院的校友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為學弟學妹們提供就業信息」;而北大開設的一個線上招聘平臺,剛一上線就被擠爆。獵聘大數據研究數據顯示,今年高校畢業應屆生將達到875萬,同比增加40萬。
然而在最難畢業季,金融科技崗需求卻逆勢而長,成為2020年畢業季最大熱門。中信證券開放的2021年金融科技類校招,招聘崗位涉及網際網路金融、數據應用、大數據、人工智慧與量化模型等,涉及金融工程、數學、數據科學、人工智慧、計算機科學、電子與通信、物理等相關專業。建設銀行旗下建信金融科技發布的春季校園招聘補錄中,工作崗位涉及人工智慧類、區塊鏈開發類、雲計算類、資料庫開發類、移動應用開發類、平臺系統開發類、軟體測試開發類、數據管理與分析類、技術運維類、IT項目管理類等。
金融科技崗位需求旺盛,但金融科技人才卻難求。普華永道發布的《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調查報告》指出,如今的金融機構需要的是擁有技術開發和金融行業經歷的複合型金融科技人才,中國有77%的受訪金融企業認為招聘或留住人才方面有困難。全球招聘顧問公司Michael Page在《2018中國金融科技招聘趨勢》報告中也指出,92%的受訪金融科技行業僱主表示,中國正面臨專業金融科技人才短缺的問題,目前國內金融科技人才總缺口達150萬。專業人士更指出,150萬人才缺口是通過各種招聘渠道統計出來的目前正在招聘的人數,而一些三四五線城市的中小型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需求並沒有包括在內,所以這種潛在人才需求遠不止150萬人。
金融科技崗位大熱的背後,是金融科技作為決定金融業未來轉型創新的關鍵變量,發展金融科技成為全球共識。首先從全球金融科技投資分布情況來看,2014年中國金融科技企業融資規模僅佔全球的3.1%,但到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企業融資規模已佔全球的16.4%,增速遠超歐美等地區。普華永道發布的《2020年與未來的金融服務技術:擁抱顛覆者》報告顯示,全球81%的銀行CEO在眾多領域中最關注科技發展。據報告,2018年我國各類金融機構技術資金投入已達2297.3億元,其中投入到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為代表的前沿科技資金為675.2億元,佔總體投入比重為29.4%。艾瑞諮詢預計,到2022年中國金融機構技術資金投入將達到4034.7億元,其中前沿科技投入佔比將增長到35.1%。中國傳統金融機構也已開始探索科技賦能金融,不少傳統金融機構選擇與BATJ等網際網路巨頭聯手,也有不少傳統金融機構選擇孵化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2015年,興業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興業數金,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銀行機構。2018年4月,建設銀行斥資16億成立建信金融科技,打響了國有大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第一槍」。
同時監管的積極肯定、政策的頻頻落地,更為金融科技接下來的規範化發展注入「強心劑」。去年8月22日,央行正式披露的金融科技頂層設計《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明確提出未來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金融科技告別草莽階段,進入強監管時代。接著去年12月5日,央行宣布推出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北京率先開展,中國版「監管沙箱」正式啟動。接著繼今年1月14日公布首批6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後,今年6月2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第二批試點應用名單發布。在近日舉辦的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也表示,目前正在研究編制金融科技發展規劃的實施案例和指引,來構建發展監測指標體系,為優化戰略布局,把脈行業趨勢,破解發展難題來提供進一步支撐;同時,人民銀行會自身整合在滬科技機構的科技資源,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建設數據中心等實際具體的措施來支持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設。
作為新金融行業的一員,恆昌也一直致力於金融科技領域的深耕。依據恆昌金融科技的AB2C發展戰略,A即AI人工智慧、B2即大數據和區塊鏈,C即雲計算,恆昌金融科技涵蓋機器學習、知識圖譜、人臉識別、聲紋識別等創新技術。以大數據為基礎資源,雲計算為基礎設施,依託於雲計算和大數據,恆昌已利用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等金融科技關鍵技術,在智能獲客、大數據風控、數位化資產配置、智能客服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實踐應用,積累了大量的金融數位化實踐案例和經驗。疫情期間,1月26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加強銀行業保險業金融服務 配合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運用技術手段,在全國範圍特別是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加強線上業務服務,提升服務便捷性和可得性。疫情期間,恆昌也加速數位化轉型,部署了包括文本問答機器人、語音呼入機器人、語音外呼機器人、語音質檢機器人等AI機器人,應用於催收和客服這兩個金融服務的勞動密集型業務,應對疫情防禦隱患所在。AI機器人應用於客服、貸後、信審等環節,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保證疫情期間各類服務正常運行。
人才是金融科技創新的第一動力。恆昌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的背後,是經驗豐富、背景過硬的高端人才,為恆昌金融科技領域持續發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據悉,為了探索和促進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先進金融科技的研發,恆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資源,在網際網路創新中心落戶並設立了FinTech研究院,與騰訊、百度、新浪、IBM等國內外知名網際網路巨頭比鄰而居。同時,恆昌在業務戰略升級的同時,還構建了優秀的研發團隊,並不斷加速人才精英化進程,引入國內外業界頂尖人才。在過去幾年裡,大量知名高科技、網際網路公司和金融業精英加入恆昌,核心管理團隊和專業人員大多具有博士、碩士學位,,高管一半以上來自海外留學和跨國公司職業經理人。目前,恆昌在AI風控、Big Data大數據、Block Chain區塊鏈、Cloud Computing雲計算等多個領域也虛位以待,積極引入大量金融科技人才加入,為新金融生態的發展以及企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持續發力。
近期舉辦的「金融科技與經濟復甦」2020金融科技發展論壇上,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提出,疫情期間,服務業、製造業數位化發展迅速、改變巨大,金融業必須相應地作出改變,以適應需求。他同時指出下一步金融機構需要提升三大核心能力:一是場景的開發與合作能力;二是數據整合和分析能力;三是數據開發和運營能力。未來,以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等為代表的不斷發展與成熟的金融科技,將繼續釋放金融行業潛力,自身擁有有技術、場景的金融科技公司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未來恆昌持續發力金融科技,將更加重視金融科技戰略規劃和優秀人才引進,以金融科技為抓手,建立獨有金融科技護城河,與多方消費場景相結合,構建自上而下全局的頂層戰略規劃與自下而上的接地氣的場景消費相結合,構建金融科技服務生態,助力金融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