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銘:培養創新能力,從10的-4次方→1|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2020-08-07 青橙創客教育

創造是人的精神需求。好奇心、創造欲望及一定的創造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品質。創造力需要保護和激發。

劉長銘:培養創新能力,從10的-4次方→1|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劉長銘

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

北京四中原校長

中國教育學會高中專委會理事長

培養創新能力:從10-4→1

2014年,黨中央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萬眾創新的基本前提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創新方法,這是每一位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和必須肩負的使命。

劉長銘:培養創新能力,從10的-4次方→1|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經歷了從「1/10000」 →「100%」,即是從「萬分之一」趨近於「百分之百」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創新能力培養,每個孩子皆有可能。

從我的從業經歷出發,我將孩子分為四種,傳說中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鄰居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孩子。

傳說中的孩子:世間傳奇、聰明絕頂、萬裡挑一……

別人家的孩子: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學霸典型……

鄰居家的孩子:有個性、有特長、「不務正業」……

自己家的孩子:不聰明、不專業、不用功、成績……

40年前,傳說中的孩子——10-4~10-3

劉長銘:培養創新能力,從10的-4次方→1|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40年前,創新能力培養面對的是非常少數的孩子。比較典型的是當年中科大的少年班,這些孩子即是傳說中的孩子,他們是全國範圍內萬裡挑一,甚至是十萬裡挑一的孩子。少年班的目的是為探索中國優秀人才培養的規律,培養在科學技術等領域出類拔萃的優秀人物,推動中國教育和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

20年前,別人家的孩子——10-3~10-2

劉長銘:培養創新能力,從10的-4次方→1|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20年前,培養創新能力面對的是百裡挑一或是千裡挑一的孩子。1999年,國家射電天文學的創始人王綬琯院士發起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我也有幸參與其中。第一屆俱樂部從北京四中選出了20多個孩子,參加各類科學活動。俱樂部成立的目的是引導有志於科學、學有餘力的優秀高中學生及時「走進科學」。

10年前,鄰居家的孩子——10-2~10-1

劉長銘:培養創新能力,從10的-4次方→1|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過去的工作經歷,讓我們對人的成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了新的思考——具有創新潛質的人真有那麼少嗎?

於是,我們在10年前做了一個實驗班項目,把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光投向更多的青少年,選擇的不是全優型、非常傑出的學生,而是特優型的。特優型孩子可以學業不優秀,學分不突出,但是他們必須在某個領域有非常濃厚的興趣,甚至於達到痴迷的狀態。這樣的學生在學生群體中能夠佔到5%-10%,就是鄰居家的孩子,離我們很近,我們能夠見到的。這個試驗班的目的是保護、激發、培育學生在某個領域獨到的思想見解和非凡的想像力,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形成堅實的基礎。

劉長銘:培養創新能力,從10的-4次方→1|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我們做這個探索是怎麼考慮的?以下是試驗項目所依據的基本假設和認識:

1、創造是人的精神需求。好奇心、創造欲望及一定的創造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品質。創造力需要保護和激發。任何人在其痴迷的領域中都可能是天才。我們應保護和發展學生的興趣領域,制定多樣化的、符合其個性特徵的教育計劃。

2、創造活動不是單純的認知過程,情緒在創造行為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明確而堅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諸如執著、主動、專注、堅定、忘我、痴迷、勇氣、冒險、敢於捨棄、不計後果與功利得失、不因外界誘惑而輕易改變志向等行為表現,是創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質特徵。

3、認知能力與創造能力有本質差別。高密度的知識學習不能替代創造力的培養。換言之,人的認知水平往往不能表徵其創造能力。因此,用檢測認知水平的方式來檢測創造能力往往是無效的。

4、創造行為本質上是對舊的思想定勢的突破,其物質基礎是腦神經的可塑性。重複性訓練所形成的思維定勢會妨礙創造能力的發展。適當減少低效重複訓練,引導並鼓勵學生發展、尋找和關注新現象、新事物、新領域和新問題,並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是發展創造力的重要途徑。

5、學習活動是腦神經系統的構建過程。主動探究式學習與從事創造性活動對於促進腦神經發育的作用是相近甚至相同的。因此,倡導主動探究式學習是激發和發展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應引導學生在其興趣領域中主動學習,發展其個性化的認知方式和思維特質。

6、創造力的發展需要自由的環境和空間。寬鬆、低壓、低利害、和諧交往的人際環境及弱化權威的學術環境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要鼓勵學生主動、廣泛研討各類問題,提倡探究式、研討式、沙龍式的學習。具有差異互補資源的人際環境對於發展創造力極為重要。

7、分析一些科技和思想創新成果,我們發現,創造成果所依賴的人的才智拓撲結構,其特點往往是「寬基座、非均衡、非緻密」(廣泛涉獵各領域知識,突出主要領域,其他領域知識不要求達到相同要求,注重核心知識,淡化細節),大師不一定是「均衡的全才」——主要知識領域由若干次要知識領域支撐,其支撐作用大小(即知識的深度)由學科之間相關性決定(與「木桶理論」不同)。這與當前考試體制所要求的人的才智結構(主要學習考試學科,各學科要達到相同要求、避免薄弱學科,不遺漏任何細節等,其特點是「狹窄、均衡、緻密」)不同。

8、分析一些傑出科學家和思想家的學術活動及生平經歷,我們發現,早年或青少年時期所形成的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想法和觀念,會長期甚至終身影響其學術觀點和思想方法。

9、創造源自實踐,超越書本。廣泛參與活動,從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中的原始信息產生創造的靈感。其中,「行動力」即將想法變為現實的決心和能力至關重要。「述而不作」,想法永遠無法成為現實。

「試驗班」的培養目標不是培養考試成績最優的學生。而是在腦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教育實踐,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某個領域形成持續的發展動力,並在此領域內有「超常的想像力」與執著、堅定的探索精神。這些學生高中畢業後,仍能保持著痴迷的興趣,在自己的領域快速高效地學習,初露頭角,有良好的發展勢頭。

今天,自己家的孩子——10-1到1

劉長銘:培養創新能力,從10的-4次方→1|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的選擇面越來越寬。今天我們面臨的挑戰是,面向100%的學生實現創造力的培養。這些孩子包括自己家的孩子,非常普通的孩子。

我們能不能把自己家的孩子變成鄰居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甚至是傳說中的孩子、傑出人才?我們要做到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們提出了OPST理念。

OPST就是促進學生生物性構建(健康、肢體、感官、適應性等)、人格性構建(自我認知、性格、自製、情感等)、社會性構建(人際關係、規則意識等)和工具性構建(書本知識、技能、經歷等)四個方面的和諧構建,就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就是促進人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

面對百分之百的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變得精彩?我們採取的措施有:提早閱讀,自主學習,學會思考;實踐體驗,交流表達,鼓勵嘗試;激發興趣,關注個體,尊重個性;多元發展,課程多樣,充分選擇。

劉長銘:培養創新能力,從10的-4次方→1|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今天,國家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我們必須認識到,培養創新能力不再局限於少數孩子,而是面對百分之百的孩子,必須認識到每個孩子都能激發出無限的創造力。這不僅關乎到個人的幸福,人生發展,也關乎到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我從過去的教育經歷中得出這樣的想法: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我們只要尊重了科學,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發展。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為適應未來做好充分準備!」。

(本文根據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上,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劉長銘老師的主題演講整理,內容有刪減。)

相關焦點

  •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全26期課程回放,建議收藏學習
    圍繞著這些問題,全國K16技術與工程教育聯盟特別聯合北京科技教育創新研究院、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和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組織舉辦了「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活動,活動由青橙教育創新研究院承辦,啟迪之星作為支持單位。
  • 李成: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李約瑟難題」與「錢學森之問」是社會發展實踐凝練出來的具有時代性的問題,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公平科學選拔有創造力人才的緊迫性。——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人才關乎國家的發展與未來,高考是人才選拔的公平機制,雖然只是人生極短的一段時間,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平臺,一個分水嶺。
  • 李成:助力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李約瑟難題」與「錢學森之問」是社會發展實踐凝練出來的具有時代性的問題,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公平科學選拔有創造力人才的緊迫性。因此,國家出臺相應的頂層設計與規劃,通過夯實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來推進原始創新,關鍵的技術創新,尤其更為迫切的新時期下創新人才的培養。創新人才培養規劃基於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近年來,國家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規劃綱要。
  • 馬萍萍:在創新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在科技人才培養中,老師是學生的引路人、陪伴者、同行人、激勵者,學生創新需要環境、需要土壤,需要領航者為學生搭建平臺,在學生迷失的時候給予指引。,在探索中前行科學技術創新的關鍵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對此,我希望我的課堂帶給學生的是快樂地創造,而不是填鴨式地灌輸;希望學生在體驗中既能學習知識,又能提高能力;希望學生在課堂中是真正的主人;希望同學們的學習是快樂的。在通用技術課程教學中,我們採用了項目式教學。將學科知識融入於項目之中,學生們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個探索與實踐的過程,在實踐中同學們學習課程知識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體驗創新的樂趣,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
  • 白明: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樹立養成教育思想|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即具有創新力的人才,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基於養成教育思想培養科學興趣、科學習慣、科學想像力。白明資深科技活動指導專家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創客教育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樹立養成教育思想
  • 李雙壽:面向智能製造的工程教育創新探索|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在國內很多領域引領工程教育的發展,iCenter的理念是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工程實踐教育。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工程教育,怎麼做?第一,要有深度,工程要與產業前沿融合,能夠體會未來發展的工程場景,把智能製造做切入點。第二,要有寬度,工程人才的培養越來越成為通識教育。工科生是基本的本科專業,為複合型人才培養服務。第三,要有高度,為個性化人才、拔尖人才培養,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服務。
  • 劉大禾:我對創新的理解——從物理的角度|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一定是對認知有質的飛躍,甚至是由0到1的突破。否則,只能叫改良、改善或改進。關於創新人才真正的大師不是培養出來、教出來的,是在科研環境中幹出來的。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都不例外。下面,從錢學森之問來談一下我對創新人才的看法。「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涉及到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科研體制和整體環境。傑出人才又稱「大師」,大師就是相關領域的泰鬥級人物。泰鬥級人物的誕生,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即「時勢造英雄」。
  • 高穎:科技場館+科學課程=啟航科學之夢|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方位的、各個層次的、高質量的科學教育,科技場館能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好的條件和平臺,是提升科學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國家把創新人才培養放在了國家戰略的重要位置。4、實踐性科技場館核心的教育形式是通過實踐性完成的。場館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在這裡學生體驗到的是不同於一般課堂的學習。
  • 劉堅:高中,創新人才成長的關鍵階段 |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時代的迫切需要。高中是創新人才成長的關鍵階段,學校、教師、家長如何讓高中階段真正成為孩子的黃金階段。在「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上,劉堅教授給出了他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深刻回答:既要為每個學生打下共同基礎,更要為不同學生打下不同基礎。當我們能考慮到學生的多樣性的時候,創造性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
  • 張淑春:科技築夢,快樂成長|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公益課堂
    科技創新並不神秘,也並非遙不可及,很多發明創造都是源自於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學生能不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主要看他會不會思考,能不能探究。對於一線教師而言,關鍵就在於如何培養學生形成善於思考、善於探究、善於創新和善於實踐的習慣。
  • 高穎:科技場館+科學課程=啟航科學之夢|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方位的、各個層次的、高質量的科學教育,科技場館能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好的條件和平臺,是提升科學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科技場館創設的著眼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為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打基礎;二為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提高求保障;三是成為打造創新人才成長的搖籃。科技場館之所以能夠為科技課程的創新開發提供條件平臺,是因為它具有下面這些特點:1、教育性科技場館教育是以寓教於樂為形式的教育。
  • 立足課堂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輕鬆活潑的課堂氣氛和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較適宜的「氣候」和「土壤」。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發揮創造才能,就必須要克服那些課堂上教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的教學模式。
  • 姚飛:以青少年科學工作室帶動區域科技教育發展|創新人才培養
    1.要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科學工作室骨幹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科技創新能力。2.要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科學工作室骨幹教師要具備一定的項目管理能力,帶領同學們快速地適應項目。3.要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科學工作室骨幹教師要開展教學實踐的能力,要不斷地接觸學生,與同學們一起製作,進行交流,教學相長。隨著教具種類的增加,課程內容的豐富,課程實踐的加入,學生接觸的項目越來越多。
  • 創新教學方式 培養創新人才
    他主張創新教育在凸顯中華傳統文化底蘊下,順應時代發展,知行合一,推行各項創新舉措。 對於中國創新教育的發展,他既是理念文化的傳播者,又是實踐者。在多年教育智慧的沉澱和不斷探索下,一所眾望所歸的科技創新學校——上海未來科技學校誕生了。他多年的創新教育智慧將在這裡得以充分踐行…… 更多作者的創新觀點及行為,請閱讀倪校長的《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創新人才》。
  • 從創新拔尖人才的特徵看青少年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
    第三,父母積極鼓勵的作用。 第四,中小學老師、大學老師的作用。 第五,多樣化的經歷。 第六,挑戰性的經歷。 第七,青少年時期的愛好廣泛。 第四,利用信息化促進教育創新。 最後一個,是我特別單獨提出來的,六個國家的青少年在創新性上跨文化的對比研究。 我們通過跨文化的研究看到,在創造性思維上,中國的學生在問題的提出和科學的想像力方面高於英國、日本的學生。在產品設計和產品改進的能力上,優於其他國家的學生。
  • 李作林:新時代科技教師的使命感與行動擔當|創新人才公益課堂
    從這個意義上講,該戰略也是人才驅動策略。也就是說,現在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各國對科技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於課程、教學、教師素質等方面,其中,科技教師肩負著培養國家未來科技創新人才的重任,具有強烈的使命感。
  • 高凱:後「加分」時代的科技教師角色定位|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創新人才培養是科技教育的一個重要話題。我們國家將人才培養,尤其是創新型人才培養作為國家人才戰略來進行實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創新型人才培養更需要同學們從小學對創新產生一些興趣,隨著在初高中知識儲備的不斷增加,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形成更好的創新技能或意識,然後進入大學接受更加專業的創新思維訓練,最終成為創新人才,為國家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 加強人才培養 夯實創新基礎
    作為一名長期在義務教育階段一線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培養創新型的學生首先我們自己應該成為一名創新型的老師。我們要從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教學態度等多方面尋求創新。在工作中我們必須努力實現自身的解放,去促進自身創新素質的提高。要「解放頭腦」敢為人先,在教育教學中勤於動腦,才能有新思路。
  • 創新型學術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科教興國的核心在於人才戰略,人才戰略的核心則在於創新型學術人才培養。就計算機學科而言,我國本科教育水平與世界頂尖大學還有相當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課程的前沿性與深度不足,缺乏培養創新型學術人才的良好學術環境和氛圍,畢業生的工程能力強而深度學術思維能力弱。在中國應該如何培養創新型學術人才?我們認為,精英教育要從本科開始。
  • 壹財經開講|數位化時代賦能營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數位化時代,隨著我國產業結構進入全面調整升級期,對人才的素質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也正在倒逼新商科教育的改革創新,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商科』人才勢在必行。」寧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寧夏數字經濟與智慧管理研究院負責人馮蛟說。當前,寧夏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提出重點發展九大特色產業,亟需產業人才支撐、經管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