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是人的精神需求。好奇心、創造欲望及一定的創造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品質。創造力需要保護和激發。
劉長銘
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
北京四中原校長
中國教育學會高中專委會理事長
2014年,黨中央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萬眾創新的基本前提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創新方法,這是每一位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和必須肩負的使命。
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經歷了從「1/10000」 →「100%」,即是從「萬分之一」趨近於「百分之百」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創新能力培養,每個孩子皆有可能。
從我的從業經歷出發,我將孩子分為四種,傳說中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鄰居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孩子。
傳說中的孩子:世間傳奇、聰明絕頂、萬裡挑一……
別人家的孩子: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學霸典型……
鄰居家的孩子:有個性、有特長、「不務正業」……
自己家的孩子:不聰明、不專業、不用功、成績……
40年前,傳說中的孩子——10-4~10-3
40年前,創新能力培養面對的是非常少數的孩子。比較典型的是當年中科大的少年班,這些孩子即是傳說中的孩子,他們是全國範圍內萬裡挑一,甚至是十萬裡挑一的孩子。少年班的目的是為探索中國優秀人才培養的規律,培養在科學技術等領域出類拔萃的優秀人物,推動中國教育和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
20年前,別人家的孩子——10-3~10-2
20年前,培養創新能力面對的是百裡挑一或是千裡挑一的孩子。1999年,國家射電天文學的創始人王綬琯院士發起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我也有幸參與其中。第一屆俱樂部從北京四中選出了20多個孩子,參加各類科學活動。俱樂部成立的目的是引導有志於科學、學有餘力的優秀高中學生及時「走進科學」。
10年前,鄰居家的孩子——10-2~10-1
過去的工作經歷,讓我們對人的成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了新的思考——具有創新潛質的人真有那麼少嗎?
於是,我們在10年前做了一個實驗班項目,把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光投向更多的青少年,選擇的不是全優型、非常傑出的學生,而是特優型的。特優型孩子可以學業不優秀,學分不突出,但是他們必須在某個領域有非常濃厚的興趣,甚至於達到痴迷的狀態。這樣的學生在學生群體中能夠佔到5%-10%,就是鄰居家的孩子,離我們很近,我們能夠見到的。這個試驗班的目的是保護、激發、培育學生在某個領域獨到的思想見解和非凡的想像力,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形成堅實的基礎。
我們做這個探索是怎麼考慮的?以下是試驗項目所依據的基本假設和認識:
1、創造是人的精神需求。好奇心、創造欲望及一定的創造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品質。創造力需要保護和激發。任何人在其痴迷的領域中都可能是天才。我們應保護和發展學生的興趣領域,制定多樣化的、符合其個性特徵的教育計劃。
2、創造活動不是單純的認知過程,情緒在創造行為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明確而堅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諸如執著、主動、專注、堅定、忘我、痴迷、勇氣、冒險、敢於捨棄、不計後果與功利得失、不因外界誘惑而輕易改變志向等行為表現,是創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質特徵。
3、認知能力與創造能力有本質差別。高密度的知識學習不能替代創造力的培養。換言之,人的認知水平往往不能表徵其創造能力。因此,用檢測認知水平的方式來檢測創造能力往往是無效的。
4、創造行為本質上是對舊的思想定勢的突破,其物質基礎是腦神經的可塑性。重複性訓練所形成的思維定勢會妨礙創造能力的發展。適當減少低效重複訓練,引導並鼓勵學生發展、尋找和關注新現象、新事物、新領域和新問題,並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是發展創造力的重要途徑。
5、學習活動是腦神經系統的構建過程。主動探究式學習與從事創造性活動對於促進腦神經發育的作用是相近甚至相同的。因此,倡導主動探究式學習是激發和發展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應引導學生在其興趣領域中主動學習,發展其個性化的認知方式和思維特質。
6、創造力的發展需要自由的環境和空間。寬鬆、低壓、低利害、和諧交往的人際環境及弱化權威的學術環境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要鼓勵學生主動、廣泛研討各類問題,提倡探究式、研討式、沙龍式的學習。具有差異互補資源的人際環境對於發展創造力極為重要。
7、分析一些科技和思想創新成果,我們發現,創造成果所依賴的人的才智拓撲結構,其特點往往是「寬基座、非均衡、非緻密」(廣泛涉獵各領域知識,突出主要領域,其他領域知識不要求達到相同要求,注重核心知識,淡化細節),大師不一定是「均衡的全才」——主要知識領域由若干次要知識領域支撐,其支撐作用大小(即知識的深度)由學科之間相關性決定(與「木桶理論」不同)。這與當前考試體制所要求的人的才智結構(主要學習考試學科,各學科要達到相同要求、避免薄弱學科,不遺漏任何細節等,其特點是「狹窄、均衡、緻密」)不同。
8、分析一些傑出科學家和思想家的學術活動及生平經歷,我們發現,早年或青少年時期所形成的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想法和觀念,會長期甚至終身影響其學術觀點和思想方法。
9、創造源自實踐,超越書本。廣泛參與活動,從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中的原始信息產生創造的靈感。其中,「行動力」即將想法變為現實的決心和能力至關重要。「述而不作」,想法永遠無法成為現實。
「試驗班」的培養目標不是培養考試成績最優的學生。而是在腦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教育實踐,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某個領域形成持續的發展動力,並在此領域內有「超常的想像力」與執著、堅定的探索精神。這些學生高中畢業後,仍能保持著痴迷的興趣,在自己的領域快速高效地學習,初露頭角,有良好的發展勢頭。
今天,自己家的孩子——10-1到1
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的選擇面越來越寬。今天我們面臨的挑戰是,面向100%的學生實現創造力的培養。這些孩子包括自己家的孩子,非常普通的孩子。
我們能不能把自己家的孩子變成鄰居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甚至是傳說中的孩子、傑出人才?我們要做到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們提出了OPST理念。
OPST就是促進學生生物性構建(健康、肢體、感官、適應性等)、人格性構建(自我認知、性格、自製、情感等)、社會性構建(人際關係、規則意識等)和工具性構建(書本知識、技能、經歷等)四個方面的和諧構建,就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就是促進人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
面對百分之百的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變得精彩?我們採取的措施有:提早閱讀,自主學習,學會思考;實踐體驗,交流表達,鼓勵嘗試;激發興趣,關注個體,尊重個性;多元發展,課程多樣,充分選擇。
今天,國家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我們必須認識到,培養創新能力不再局限於少數孩子,而是面對百分之百的孩子,必須認識到每個孩子都能激發出無限的創造力。這不僅關乎到個人的幸福,人生發展,也關乎到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我從過去的教育經歷中得出這樣的想法: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我們只要尊重了科學,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發展。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為適應未來做好充分準備!」。
(本文根據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上,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劉長銘老師的主題演講整理,內容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