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新時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問題,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所在。
圍繞著這些問題,全國K16技術與工程教育聯盟特別聯合北京科技教育創新研究院、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和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組織舉辦了「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活動,活動由青橙教育創新研究院承辦,啟迪之星作為支持單位。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於5月14日上線,共邀請了高校教授、中小學校長、科技老師、企業代表26人,從不同的維度,不同的視角,為全國範圍內的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分享創新人才培養經驗,傳遞創新人才培養理念。
公益課堂通過青雲學堂、嗶哩嗶哩、快手、北京科技教育創新研究院等平臺同步播放,截止到7月20日中午12點,共更新上傳26門講座課程,全網累計播放逾13.7萬人次,超10萬師生從中受益。(回放可關注vx「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學習)
專家導師們從各自的角色、實踐探索經驗出發分享的內容,既具有理論性,又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受到老師及家長們的廣泛認可與好評。
在我看來,我國高中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不斷增強選擇性,在選擇中學會選擇,在選擇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和潛能,在選擇中規劃未來的人生。沒有選擇性根本談不上創造性。當我們能考慮到學生的多樣性的時候,創造性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劉堅 北師大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
伴隨著數字設計與快速成型技術賦予每個人發明的能力,「創客」一代使用網際網路的全新模式,必將成為下一次全球經濟大潮的弄潮兒,掀起新一輪工業革命。創客運動必將成為顛覆現實世界的助推器,全球將實現全民創造。這也是智能製造的本質。——李雙壽 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主任
創新人才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培養。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足夠的教育情懷,要基於養成教育思想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科學習慣、科學想像力。要關注孩子有意、無意提出的每一個簡單的問題或猜想,儘可能地將問題引導到學科中去,幫助學生做項目研究。——白明 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創客教育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全方位的、各個層次的、高質量的科學教育,科技場館能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好的條件和平臺,是提升科學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高穎 北京市第八中學科技教育辦公室主任
項目研究是用科學方法解決現實中的具體問題。當科技創新被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的時候,以項目研究為核心的STEAM課程模式和創客活動被隆重地推入大學整個學段的培養過程中,並且延伸到中小學。——歐陽白 北京師範大學原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研究員
創造是人的精神需求。好奇心、創造欲望及一定的創造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品質。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經歷了從「1/10000」 →「100%」,即是從「萬分之一」趨近於「百分之百」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創新能力培養,每個孩子皆有可能。創造力需要保護和激發。——劉長銘 北京四中原校長、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
無論招生考試制度怎樣的變化,科技教育都是整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它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核心素養。古語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科技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的定位既是如此,從不同的視角看會產生不同的定位,承擔不同的角色。——高凱 北京市第二中學
參加科創類活動,雖然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課業學習的時間,但產生的積極作用更為明顯。其形成的早期科技實踐創新能力,與強基計劃培養拔尖人才是相互銜接、支撐印證的。——李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創新一定是對認知有質的飛躍,甚至是由0到1的突破。否則,只能叫改良、改善或改進。創新的意義在於,能帶來思想認識、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革命,對相應領域及其他領域產生革命性影響。——劉大禾 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課堂教學是潤物細無聲的。不經意間的教學行為,可能會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啟發。教師的工作其實就是撒播創新的種子,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到生根發芽,但是在合適的時間遇到合適的土壤,合適的環境,創新的種子就會萌發,就會產生作用。——李作林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通用技術教研組組長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活動的舉辦,將促進中小學和高校在創新型學生培養上的有效銜接,加強中小學對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志向,引導學生建立生涯規劃意識,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和創新精神,並最終為先進智能製造領域輸送創新型人才,服務國家戰略。
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精彩不斷播,期待下一季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