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舉行。本屆論壇以「融合與創新:構建高校卓越公益人才培養體系」為主題,介紹華東師範大學公益慈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邀請了校內外嘉賓參會,共同討論卓越公益人才的培養模式。
據了解,華東師大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育專項基金項目已歷時三年,並在2020年上海公益之申評選中獲評「校園十佳公益項目」。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孫真榮在致辭中指出,公益慈善教育正在為「愛在華師大」的詮釋賦予更多的內涵和意義,在公益慈善人才培養上,項目匯聚了社會學、公共管理等優勢學科力量,通過建設通識課程體系、開展第二課堂社會實踐,培育具有「仁愛之心」和「向善之舉」的卓越人才,為國家公益事業發展和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師大方案」。
為構建公益育人共同體,打造實踐基地,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經濟管理學部、大夏書院、光華書院、孟憲承書院,已分別與浙江敦和基金會、上海楊浦區賦啟青年發展中心;上海第一財經公益基金會、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上海新力公益基金會;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上海多閱公益文化發展中心、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上海博世中國慈善中心、華東師範大學「愛飛翔」鄉村教育項目、BottleDream;上海杉樹公益基金會、Workingimages策意象品牌體驗設計、創行青年;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上海市華僑事業發展基金會、上海唯實文化研究所、上海翔宇公益基金會等19家社會公益組織和項目共建社會實踐基地。
上海市民政局原黨組書記、局長馬伊裡在《變局挑戰下的公益慈善教育區域生態建設》主旨報告中提出,要將公益理念植入高等教育的全過程,「立上等志,做平常人」應該成為優秀人才,卓越精英的基本人格素養。她指出公益教育的核心是批量培育具有公益人格的卓越人才,不僅要培養公益機構的專職從業人員,還要培養「有良心」的各行業人才。公益慈善教育要在變局中求發展,努力建設區域生態。
上海市民政局職業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處處長張靜在《上海公益之城建設的實踐》報告中介紹了上海「公益之城」的建設背景和《志願服務條例》的出臺情況。她提出,在創建卓越全球城市的過程當中,政府通過建設公益基地,為上海公益組織的發展提供平臺。公益領域社會工作者是公益事業再進步的推進者,應該著重推進培育公益人才、孵化和發展公益組織、推進公益事業進一步發展。
在「卓越公益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主題研討中,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紫江公益慈善中心主任黃晨熹提出,華東師大是上海首家系統培育公益人才的高校,也是全國唯一一所在本科階段系統嵌入公益慈善教育的「雙一流」高校,依託基礎性課程(認知塑造)、應用性課程(能力提升)和前沿性課程(理念傳達)的三大主題通識課程,集校內教師、其他高校教師、海外教師、行業專業人員師資團隊,搭建「課堂—講堂—論壇」三級交流平臺,依託實踐平臺和學生社團開展多樣課程實踐活動,率先形成了以「知行合一」為核心的系統公益慈善通識教育模式。
會上,《公益慈善課程對大學生公益慈善素養的影響調查報告》發布,並提出下階段發展中要形成人才培養方案、建立長三角教育聯盟、探索專業化教育。
(文章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