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校聯手基金會探索長三角公益慈善教育)
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舉辦。受訪者供圖
上海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區域化發展中發揮龍頭和帶動作用,在公益慈善教育領域同樣如此。記者採訪發現,在上海已有高校聯合基金會先行先試,將公益慈善納入通識教育,並聚焦培育年輕人的公益人格,推動公益慈善教育區域生態建設。
青年報記者 陳詩松
先行先試
讓公益慈善成為通識教育
「公益慈善導論」「公益慈善前沿課程」「慈善及公益財務管理」「志願者教育與管理」「公益傳播」……對於華東師範大學的學生們而言,這些看似專業的公益課程,不僅是社會學專業學生的「專屬課程」,也可以是全校跨學科、跨年級學生的「共享啟蒙」。
早在四年前,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先行先試,共建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和華東師範大學公益慈善事業管理研究院,設立相關的基金項目,推動公益課程建設,開展公益慈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
從最早僅在社會發展學院開設的8門選修課,到現在和多個學院合作開設的30門選修課,每門課程開課時,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陳琳都會去旁聽,藉此了解項目開展情況。在聽課的過程中,陳琳發現,很多大學本科生對諸如公平性等社會議題毫無概念。
「老師在講臺上談到公平、種族差異等話題時,很多大學生都是一臉蒙的表情。」這讓紫江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陳琳很受觸動,「這些大學生都是應試教育選拔出來的,他們對於自己所處的環境,對社會科學並不太了解。生存的價值是什麼?公平性是什麼?為什麼要幫助弱勢群體?這些問題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討的。」陳琳愈發感覺到,應該在大學生群體中深耕公益理念,並決定持續以開設選修課的形式在華師大開展公益教育。「希望有更多大學生來關注公益。基金會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他們心中播下一顆公益的種子。」
四年來的實踐,證明了這一決定是正確的。在上周末剛剛舉行的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上,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孫真榮表示,目前已經落實開設了社會學、公共管理學等專業方向的公益慈善通識課程30門,匯聚了一大批享譽海內外的知名專家和實務工作者,共同參與建設。至今已有一千多位學員修讀,初步建成了富有四大特色的公益慈善通識教育體系,公益慈善教育正在為「愛在華師大」的詮釋賦予更多的內涵和意義。
研學並行
將建立長三角教育聯盟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除了將公益慈善教育的抓手深入到通識教育中,一個集公益慈善研究項目、暑期社會公益項目、善知公益講堂、院系社團志願者等為一體的卓越公益人才培養新機制也在不斷從萌生到成熟。
「踐善行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項目的帶動下正在踏浪前行。」陳琳告訴記者,作為慈善教育培養的重要部分,在課堂外,每年暑期都會發起社會公益實踐,選拔最優秀、最熱情、最有行動力的學員,前往臺灣開展無比充實的遊學訓練營,提升大學生公益認知並啟迪他們創造屬於自己的創新項目。
今年因為疫情,社會公益實踐的形式有所轉變,但卻吸引了更多長三角地區的大學生一同參與到了其中,也讓陳琳感受到了讓公益慈善教育從上海推往長三角的必要性。「有一些長三角的高校也參與到了我們的實踐項目中,加強聯動、推動區域化的慈善教育創新,是未來的趨勢。」
持有同樣觀點的還有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紫江公益慈善中心主任黃晨熹。在上周末的論壇上,他發布了《公益慈善課程對大學生公益慈善素養的影響調查報告》。
報告指出,經過公益慈善課程的修讀,大學生的公益慈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習慣和行動能力都有提升,尤其是在公益慈善認知和行為習慣方面的提升更為突出和明顯。他還表示,未來將建立長三角教育聯盟,以上海為基礎,向長三角區域擴展,發揮長三角區域高校優勢,促成建立長三角區域公益慈善通識教育聯盟。
批量培育
具有公益人格的卓越人才
「隨著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我認為,長三角公益慈善教育一體化,也是一個重要議題。」原任上海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馬伊裡表示,要將公益理念植入高等教育的全過程,「立上等志,做平常人」應該成為優秀人才,卓越精英的基本人格素養。她指出公益教育的核心是批量培育具有公益人格的卓越人才,不僅要培養公益機構的專職從業人員,還要培養「有良心」的各行業人才。公益慈善教育要在變局中求發展,努力建設區域生態。「公益教育不是單單為公益機構培養從業人員,它應該是一個通識教育,是在各個領域都要培養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輕人。」
公益人格到底有什麼特徵?在馬伊裡看來,公益人格特徵當中,很重要的是價值觀中的利他傾向。比如一個公共議題,很能喚起其使命感,再如享受助人的成就感和快樂感。「他們關注的不僅僅是社會出了多少明星,多少精英,還有每個人參與的機會是否平等。他們關注的不僅是這個社會有多少財富,還有這些財富的分配是不是公平。公益人格的視角,是一個社會的視角。」
「這些年,我們欣喜地看到,公益慈善的種子在不同專業的學生中生根發芽。更讓人欣喜的是,也影響了部分學生在就業時選擇公益行業,將公益播種到更多人的心靈之中。培養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輕人是期待,也是我們慈善教育和人才培養共同的目標。」陳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