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聯手基金會探索長三角公益慈善教育

2020-12-19 網易新聞

(原標題:高校聯手基金會探索長三角公益慈善教育)

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舉辦。受訪者供圖

上海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區域化發展中發揮龍頭和帶動作用,在公益慈善教育領域同樣如此。記者採訪發現,在上海已有高校聯合基金會先行先試,將公益慈善納入通識教育,並聚焦培育年輕人的公益人格,推動公益慈善教育區域生態建設。

青年報記者 陳詩松

先行先試

讓公益慈善成為通識教育

「公益慈善導論」「公益慈善前沿課程」「慈善及公益財務管理」「志願者教育與管理」「公益傳播」……對於華東師範大學的學生們而言,這些看似專業的公益課程,不僅是社會學專業學生的「專屬課程」,也可以是全校跨學科、跨年級學生的「共享啟蒙」。

早在四年前,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先行先試,共建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和華東師範大學公益慈善事業管理研究院,設立相關的基金項目,推動公益課程建設,開展公益慈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

從最早僅在社會發展學院開設的8門選修課,到現在和多個學院合作開設的30門選修課,每門課程開課時,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陳琳都會去旁聽,藉此了解項目開展情況。在聽課的過程中,陳琳發現,很多大學本科生對諸如公平性等社會議題毫無概念。

「老師在講臺上談到公平、種族差異等話題時,很多大學生都是一臉蒙的表情。」這讓紫江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陳琳很受觸動,「這些大學生都是應試教育選拔出來的,他們對於自己所處的環境,對社會科學並不太了解。生存的價值是什麼?公平性是什麼?為什麼要幫助弱勢群體?這些問題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討的。」陳琳愈發感覺到,應該在大學生群體中深耕公益理念,並決定持續以開設選修課的形式在華師大開展公益教育。「希望有更多大學生來關注公益。基金會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他們心中播下一顆公益的種子。」

四年來的實踐,證明了這一決定是正確的。在上周末剛剛舉行的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上,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孫真榮表示,目前已經落實開設了社會學、公共管理學等專業方向的公益慈善通識課程30門,匯聚了一大批享譽海內外的知名專家和實務工作者,共同參與建設。至今已有一千多位學員修讀,初步建成了富有四大特色的公益慈善通識教育體系,公益慈善教育正在為「愛在華師大」的詮釋賦予更多的內涵和意義。

研學並行

將建立長三角教育聯盟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除了將公益慈善教育的抓手深入到通識教育中,一個集公益慈善研究項目、暑期社會公益項目、善知公益講堂、院系社團志願者等為一體的卓越公益人才培養新機制也在不斷從萌生到成熟。

「踐善行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項目的帶動下正在踏浪前行。」陳琳告訴記者,作為慈善教育培養的重要部分,在課堂外,每年暑期都會發起社會公益實踐,選拔最優秀、最熱情、最有行動力的學員,前往臺灣開展無比充實的遊學訓練營,提升大學生公益認知並啟迪他們創造屬於自己的創新項目。

今年因為疫情,社會公益實踐的形式有所轉變,但卻吸引了更多長三角地區的大學生一同參與到了其中,也讓陳琳感受到了讓公益慈善教育從上海推往長三角的必要性。「有一些長三角的高校也參與到了我們的實踐項目中,加強聯動、推動區域化的慈善教育創新,是未來的趨勢。」

持有同樣觀點的還有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紫江公益慈善中心主任黃晨熹。在上周末的論壇上,他發布了《公益慈善課程對大學生公益慈善素養的影響調查報告》。

報告指出,經過公益慈善課程的修讀,大學生的公益慈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習慣和行動能力都有提升,尤其是在公益慈善認知和行為習慣方面的提升更為突出和明顯。他還表示,未來將建立長三角教育聯盟,以上海為基礎,向長三角區域擴展,發揮長三角區域高校優勢,促成建立長三角區域公益慈善通識教育聯盟。

批量培育

具有公益人格的卓越人才

「隨著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我認為,長三角公益慈善教育一體化,也是一個重要議題。」原任上海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馬伊裡表示,要將公益理念植入高等教育的全過程,「立上等志,做平常人」應該成為優秀人才,卓越精英的基本人格素養。她指出公益教育的核心是批量培育具有公益人格的卓越人才,不僅要培養公益機構的專職從業人員,還要培養「有良心」的各行業人才。公益慈善教育要在變局中求發展,努力建設區域生態。「公益教育不是單單為公益機構培養從業人員,它應該是一個通識教育,是在各個領域都要培養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輕人。」

公益人格到底有什麼特徵?在馬伊裡看來,公益人格特徵當中,很重要的是價值觀中的利他傾向。比如一個公共議題,很能喚起其使命感,再如享受助人的成就感和快樂感。「他們關注的不僅僅是社會出了多少明星,多少精英,還有每個人參與的機會是否平等。他們關注的不僅是這個社會有多少財富,還有這些財富的分配是不是公平。公益人格的視角,是一個社會的視角。」

「這些年,我們欣喜地看到,公益慈善的種子在不同專業的學生中生根發芽。更讓人欣喜的是,也影響了部分學生在就業時選擇公益行業,將公益播種到更多人的心靈之中。培養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輕人是期待,也是我們慈善教育和人才培養共同的目標。」陳琳說。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

相關焦點

  • 高校聯手基金會探索長三角公益慈善教育:種下慈善種子
    記者採訪發現,在上海已有高校聯合基金會先行先試,將公益慈善納入通識教育,並聚焦培育年輕人的公益人格,推動公益慈善教育區域生態建設。早在四年前,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先行先試,共建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和華東師範大學公益慈善事業管理研究院,設立相關的基金項目,推動公益課程建設,開展公益慈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
  • 構建高校公益人才培養體系第四屆華師大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舉辦
    近日,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舉行。本屆論壇以「融合與創新:構建高校卓越公益人才培養體系」為主題,介紹華東師範大學公益慈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邀請了校內外嘉賓參會,共同討論卓越公益人才的培養模式。
  • 追問︱高校慈善教育,專業還是通識?來自高校與公益行業的反思
    「在這樣的變局當中,中國式的公益慈善教育,將會面臨巨大的國內國際需求。」 上海民政局原黨組書記、局長馬伊裡表示。目前,國內已經有多家高校在探索公益慈善教育的路徑。例如,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在2017年就開始了公益慈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但與此同時,2020年6月,北師珠慈善專業停辦,引發「大學該不該有慈善專業」的爭論。
  • 構建高校卓越公益人才培養體系,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
    ,華東師大是上海首家系統培育公益人才的高校,也是全國唯一一所在本科階段系統嵌入公益慈善教育的「雙一流」高校,依託基礎性課程(認知塑造)、應用性課程(能力提升)和前沿性課程(理念傳達)的三大主題通識課程,集校內教師、其他高校教師、海外教師、行業專業人員師資團隊,搭建「課堂—講堂—論壇」三級交流平臺,依託實踐平臺和學生社團開展多樣課程實踐活動,率先形成了以「知行合一」為核心的系統公益慈善通識教育模式。
  • 清華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袁桅:中國高校教育基金會特色與探索|IIR
    會議旨在探討我國高校教育基金與海外一流大學捐贈基金資產配置模式的互通有無,圍繞股權類基金作為大學捐贈基金資產配置品類之一展開深層次討論,並嘗試探索推動我國高校教育基金作為私募股權行業長期資本、從政策層面引導我國私募股權行業向機構化、專業化、可持續的方向健康發展。以下為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袁桅女士部分發言精華實錄。
  • 探索「基金會+」模式 蘇州首家個人發起公益慈善基金會成立
    6月16日上午,蘇州市首家個人發起成立,在民政部門登記註冊的蘇州市愛心達人公益慈善基金會正式宣告成立。愛心達人戈海當選為愛心達人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曹紅梅當選為副理事長。據民政部門統計,這也是蘇州市首家採用「基金會+」模式運營的社區公益服務項目。
  • 黃晨熹 | 華東師大紫江公益慈善通識教育實踐
    在紫江公益基金會的支持下,我們從2017年暑期正式開始紫江公益課程,經過這幾年的探索,慢慢形成了以知行合一為核心的系統公益慈善通識教育模式。目前我們是上海首家也是唯一系統培育公益人才的高校,也是全國唯一一所在本科階段系統嵌入公益慈善教育的雙一流高校。     接下來我想介紹一下以「知行合一」為核心的系統公益慈善教育模式。
  • 熱點觀察|中國高校公益慈善研究機構知多少?
    公益慈善學園依託其專家學者網絡和網際網路檢索信息,整理出一份中國高校公益慈善研究機構名單。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公益研究中心高校科研機構北京11北京師範大學國際NGO與基金會研究中心高校科研機構北京12北京師範大學公益慈善與非營利法治研究中心高校科研機構北京13北京師範大學民生保障研究中心高校科研機構
  • 金禧慈善!湖南省大愛慈善基金會與湖南省教育基金會達成戰略合作
    為加強基金會行業溝通與協作互助,5月11日,受盛大金禧董事長盤繼彪以及湖南省大愛慈善基金會會長、理事長李丹女士的委派,湖南省大愛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劉青琳赴湖南省教育基金會進行交流訪問。湖南省教育基金會秘書長黃澤湘、項目部主任鄧葆華出席交流座談會。
  • 公益(慈善)基金會設立流程
    在當今的社會,人們現在越來越關注公益,做慈善,奉獻自己的一份愛心,使公益事業越來越正規,只要是一心想要做公益的人或者組織都可以發起慈善基金,成立公益基金會,公益基金會又成為慈善基金會,人們更願意稱為基金會,基金會是以非營利性的目的而成立的
  • 龍光集團(03380)慈善基金會榮膺「2020年度慈善公益組織」
    (原標題:龍光集團(03380)慈善基金會榮膺「2020年度慈善公益組織」)智通財經APP獲悉,12月16日,2020「南粵慈善 公益同行」活動在廣州隆重舉行。
  • 湖南省大愛慈善基金會與湖南省教育基金會達成戰略合作!
    多年來,湖南省大愛慈善基金會開展了多次慈善助學公益活動,幫助無數貧困學子成就了生命的無限可能。而在當前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湖南省大愛慈善基金會如何跟上社會和國家需求的步伐,更有效的通過公益視角促進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成為盛大金禧著重思考的問題。座談會開始之前,大愛慈善基金會劉秘書長首先參觀了湖南省教育基金會的辦公場地,了解了基金會的建設宗旨和機構概況。
  • 界面新聞發布2020年度透明慈善公益基金會榜單
    透明度是慈善基金會獲得公眾支持和理解的一個重要指標。該榜單旨在揭示中國慈善公益基金會的透明現狀,為慈善公益基金會透明提供路徑,同時為公眾捐款提供參考。縱觀整個榜單,50家上榜基金會2019年捐款收入總額達到136億元,較去年增加19%。50家基金會2019年度用於慈善活動支出的總額為129億元,同比上升19%。
  • 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舉行主題慈善晚宴
    2017年11月4日,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在京舉行「We are the children——我們心中的孩子」主題慈善晚宴及義拍活動,通過一場藝術教育與慈善交織的愛心盛會,致敬每一位慈善踐行者。陽光未來藝術教育基金會理事長楊瀾在現場暢談基金會的夢想,「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教育,希望建立一個藝術教育共同體,讓社會各界有共識、有意願、有志向的朋友們一起投資愛的工程,美的工程,未來的工程。」本次慈善晚宴的主題「We are the children」喚起了不少人的童年回憶。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王石回憶起童年驚險一幕,自己在遊泳時差點被衝走,這件事讓他始終不能忘懷。
  • 界面新聞發布2020年度透明慈善公益基金會榜單,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界面新聞第五次推年度透明慈善公益基金會排行榜。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名列第一,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和南都公益基金會並列第二。在今年的榜單上,共有50家基金會入榜,入榜者最高分為99分,入圍門檻是85分,平均分為92分,比去年低了三分。或許是受疫情影響,部分機構的信息披露的節奏隨之放慢。
  • 國際公益學院迎來五周年慶,中外慈善家共話公益教育未來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發起人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比爾蓋茨,橋水聯合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創始人牛根生,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馬蔚華,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慈善總會會長、民政部原副部長宮蒲光,深圳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遠翔,印第安納大學禮來家族慈善學院院長阿米爾·帕斯克,日內瓦大學校長伊夫·弗呂克格爾,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郭雨蓉等政府
  • 北師珠慈善專業停辦,大學本科慈善教育走向何方?
    恰逢成立五周年的深圳大學公益創新專才班(以下簡稱「益才班」)於9月底組織開展了「本科層次公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討會」,召集先行先試的十餘所高校代表、公益機構近30位專家學者一起,分享公益慈善本科人才培養的經驗和挑戰,探討高校究竟有無必要推廣公益慈善專業教育。      公益慈善班開設現狀  近年來,國內多所高校紛紛探索公益慈善本科教育發展路徑。
  • 敦和·善識計劃:點燃慈善通識教育的星星之火
    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慈善理念的普及力度不夠,慈善人才緊缺,慈善教育亟待加強,慈善資源調動、組織、管理能力不足等。有鑑於此,中國社會報社與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推出《貫徹慈善法 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專欄,聚焦慈善領域共性問題,褒揚善行義舉、傳播慈善文化、匯聚業內共識、探索發展之路,為中國慈善事業發展貢獻行業力量、提供智力支持。
  • 中國網:中美慈善教育專家雲聚首 共話"體驗式慈善教育"的本土化...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公益慈善組織積極參與疫情應對,體現出社會力量在危機治理中的作用。但同時也暴露出公益行業專業化不足、人才匱乏等短板問題。為進一步推動社會關注慈善教育創新,由敦和基金會和公益慈善學園聯合舉辦的以「體驗式慈善教育的本土化探索與實踐」為主題的「敦和雅集」沙龍於2020年5月5日線上進行。
  • 基金會年報集體公布 中國慈善榜揭曉在即 全國性基金會2016年度...
    在這107家非公募基金會中,有10家在2016年度捐贈收入過億,35家淨資產過億,但僅有22家已被認定為慈善組織。 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全能王 在已公布年報的107家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中,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的捐贈收入、投資收益、公益支出、淨資產總額均位列第一。